教學質量是學校追求的永恒目標。與城市相比,農村初中辦學條件落后,除了充分利用簡單的教輔材料提高課堂效率之外,作業環節便成了教師鞏固和深化知識、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但筆者發現目前大多數英語作業存在著很多的弊端。作業內容大量重復,脫離學生生活實際;作業形式單調枯燥,著重于書面、筆頭作業,缺乏啟發性和趣味性;作業方式簡單機械,致使學生死記硬背,做題海訓練等等。
一、作業設計的實踐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語言由語音、語法、詞匯三要素構成,而要通過聽、說、讀、寫四技能加以運用。為適應新形式發展的需要,根據新課程精神修訂的新教材從內容安排到編排結構等方面都努力實現新大綱規定的教學目的。
基于對農村英語教學現狀、英語的學科性質、新教材的特點,以及新課程標準的認識,筆者對作業設計的優化作了一些探索。
(一)作業設計的分類
為給學生“減負”,筆者充分利用課內時間,減少課外花費的時間,便把作業按時間分成課內作業和課外作業。
中學英語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以培養綜合運用的能力為宗旨,而任何一種能力都不是憑空產生的,任何一種語言口語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語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輸入與積累。即要學生能聽說英語,用英語交際,就要先積累大量的英語詞匯、短語、句子和習慣用語。筆者把這一部分作業安排在課內,設計成課內基礎知識作業和課內掌握知識作業。
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再動員眼、耳、口、手等感覺器官同時參與學習,綜合提高聽說讀寫能力。讀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語語感。語感一旦形成,在以后的學習中,好些句子就會脫口而出。口語能力提高了,再寫出來,英語成績自然也就提高了。因此,就有了課外作業。筆者把課外作業設計成課外鞏固知識作業和課外拓展知識作業。
(二)作業的設計示例
1.課內基礎知識作業
筆者圍繞具體的教學任務,要求所有學生參與練習。例如:牛津初中英語預備教程Unit 4第3課時,教學任務是Numbers: one ~ thirty.在教授完畢和強調注意點之后,設計了作業:抄寫Numbers: one ~ thirty;不同層次的學生抄寫的遍數不同,兩到四遍;此類作業的目的是學習基礎知識。
2.課內掌握知識作業
此類作業的目的是檢查所有的學生對于本節課所學的基礎知識是否掌握。例如:牛津初中英語預備教程Unit 3第4課時,教學任務是Jill和Mum有關My new friends的對話。在反復操練、朗讀、解疑之后,設計了作業:
Answer Y/N questions:
(1)Sammi is a girl and Pat is a boy.
(2)Sammi and Pat are tall.
(3)They are twelve.
(4)Sammi is Americana and Pat is English.
3.課外鞏固知識作業
此類作業的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課堂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鞏固和積累,突出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提高作業的有效性。題型可以是選擇題、填空題、改錯題等等。要求前幾題全部學生做,后幾題個別學生可以不做。例如:在學習Be動詞與人稱和數的搭配使用這一知識點時,設計了練習題:
(1)Lucyan English girl.
(2) we classmate?
(3)My brothernot strong.
(4)Carl and I good friends.
(5)you from China? Yes, I .
4.課外拓展知識作業
拓展知識作業是為了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教師根據教學需要,設計出與教學目標相關的作業,它能夠考查學生能否把熟知的知識和技能運用于新的環境。要求大部分學生做。例如:牛津初中英語預備教程Unit 2第2課時和第5課時,教學任務是:介紹My family的家庭成員和職業。設計的作業:
每個學生帶來一張全家福(a photo of my family),同桌兩個學生問答(ask and answer):
A: Who is she / he ?
B: She / He is ….
A: What is she / he ?
B: She / He is ….
二、形成性評價的具體操作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指出,對學生的評價應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重的原則。這對于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正確認識自我、樹立自信、發展有效的學習策略、促進學生在已有學習水平上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筆者設計作業堅持典型性與引趣性相統一,合作性與實踐性并具,注意層次性,因材施教,要求明確。并設計了與之相配的評價體系——“積分制評價”:任何作業,只要完成的快速、正確就+2';及時完成、基本正確的+1';不完成的輔導;個別由于態度不端正、不努力而不能達到要求的-1'。教師評價、同桌互評、組長評價等多種評價類型相結合,組長記分。每周結束時統計出“The stars of the week”(本周之星),并對倒數六名的學生進行個別談話、個別輔導,布置周末作業。“積分制評價”體現出了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統一。
筆者通過考查、觀察和與學生的交流,對學生的書面作業、口頭問答、演講、朗讀等課內外學習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參與程度、合作精神等作出形成性評價。
三、結語
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圍繞教材,使課內外學習相互溝通;作業類型要豐富多樣,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知識的復現。要全面考慮聽說讀寫,又要有所側重;在設計中要創造一種能激起學生思維欲望的情景,留給學生充分創造發揮的空間,從而啟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注重形成性評價對學生的積極作用,全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好的開始加上堅持不懈一定能為我們的農村英語教育作出微薄的貢獻。
(作者單位:江蘇興化市戴窯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