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新課標的要求下,注重課堂教學質量,提高課堂效率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由之路。那就要求我們充分認識到師生的主觀能動性,想方設法激發各自的情感。我認為,在語文課堂中,誰抓住了情感教學,誰就技高一籌。下面我就結合教學實踐略談一些感受。
一、關注學生主觀情感,誘發學生的感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的情感體驗直接、間接地轉化為人的動機和意志,激發、維持、強化人的認知活動,從而提高個體的認知效率。因此,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努力促使學生實現良好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習效率。
首先,應尊重學生的情感。對待學生我們不能僅僅把他們當成我們教師進行個人表演的道具,而是要尊重他們的精神,尊重他們的價值體現方式,尊重他們的情感。比如在復習多如牛毛,稍不留神就可能出錯的字音和字形時,我就采用部分分組默寫比賽和部分小組內糾錯游戲的形式,讓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把學習當成一種快樂的游戲。并且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其中,充分表現自己的情感,在競爭和犯錯過程中分辨正誤,加深印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忽視了學生個體的情感,只是刻板地讓學生機械抄寫,必然導致學生情感的失落,進而馬虎了事、敷衍塞責,也必然帶來教師的不滿和對學生情感的冷落。夯實語文基礎知識就只能成為肥皂泡。
其次,要激發并豐富學生的情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必須要結合學習興趣和動機的培養,激發學生潛在的熱情。比如在教學文言文《趙普》時,我先從“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等歷史故事說起,用豐富新穎的內容吸引學生,激發他們迫切要求認識趙普的欲望。這樣,對照文下注解并查工具書以疏通文意,就變成他們的自身要求,而不是我強迫他們去翻譯。當然,不同的文體,可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打動學生,把學生引入語文天地。可以講故事、說典故、談軼事、讀美文,可以精心設計導語,比如情境導入、懸念激活、朗讀激情、聯想引發、感情渲染、氣氛烘托等。引發學生的探求熱情,使學生“想知”“樂知”,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從而把“興趣”變為“愛好”,并進一步轉化為“志趣”。
二、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撥動學生的心弦
語文教材中,有情景交融的詩歌,富有詩意的散文,引人入勝的小說,催人淚下的劇本,都蘊含著濃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它們有助于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因此,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比如在教學白居易《觀刈麥》一詩時,我采用了朗讀引發、情景再現、背景穿插、研讀體味、情境體驗、烘托渲染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中感受自然之美和豐收的喜悅;在“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中體會農民收割的艱辛;在“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中認識到百姓為活命而忍受又熱又長的夏日煎熬的辛酸;在“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中看清導致百姓生活貧困的根源——租稅剝削太重;在“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中敬佩作為官吏之一的詩人對百姓同情的難能可貴。從而真切地感悟到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類似這樣,引導學生多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解讀、感悟那一篇篇充盈著作家豐富情感的文章,使之與作者產生共鳴,進而理解課文、發展情感。
三、調動教師自身的情感素養,碰撞學生的心靈
專家研究發現,教師的情感特征最能區分教師的效率高低。學生常常自發地對教師模仿、認同,各方面悄悄地受到了影響。比如我最頭疼的事就是看學生那難以辨認的字。為此,我堅持陪學生練字。板書時,我從不寫潦草字或不規范的簡化字。讓學生從我的一筆一劃中感受到方塊字的魅力,從而愛上漢字,用心書寫。因為教師給了學生親切感,信任感,學生“親其師”而能“信其道”。如果學生厭惡甚至憎恨教師,那么對其所教學科也自然沒有學習熱情。
當然,教師要滿腔熱情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尤其對后進生要傾注更多的愛。要給學生以微笑、期待和贊許,與學生進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要多鼓勵引導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發現,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享受到獲得知識的喜悅和成功的快感,認識自我,增強學習的自信心,這樣,他們也會更加佩服教師,表現出更大的學習和參與熱情。教師還要時刻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熱烈高漲的情緒,絕不把個人不健康的情緒帶進課堂,以免影響學生。
可見,語文課堂應該成為激蕩、抒發師生情感的海洋,應該讓師生在深厚的情感積淀中感到愉悅,感到滿足,感受語文教與學帶來的樂趣!這樣,構建有效甚至高效的語文課堂才不會是紙上談兵。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頭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