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讀書至“口舌成瘡”方有大成;韓愈則是“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始成大家;李陽的“瘋狂英語”取得了巨大成功……這些都說明了朗讀在學習和教學中的巨大作用。
葉圣陶指出:“國文與英文一樣,是語言學科,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須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與耳才好。”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文學朗誦具有巨大的感染力,能產生巨大的社會價值。朗誦教學不應只局限于詩歌、散文,而冷落了小說、戲劇和古文。如果說詩歌朗誦給人的是濃烈情感之熏陶與音韻節奏之和悅,那么小說、戲劇的朗讀則給人生動形象之美感和曲折情節之吸引。
一、朗讀有助于記憶,培養語感,提高語言交際能力,進而提高語文素養。
現在的學生,尤其是高中在校生,在回答問題、發言時不是低頭不語,就是聲小語低,吐字不清,缺乏落落大方的儀態和侃侃而談的語言交際能力。這是因為現在校園中學生瑯瑯的書聲常被教師的講課聲所代替,課上“講”得多,課后“練”得多,唯獨“讀”得太少,學生動口的機會太少,因此“動口”的能力便被削弱了。要想“說”好必須先“讀”好。教學中,要緊緊抓住朗讀這一環節,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示范朗讀、媒體朗讀、領讀、合讀、跟讀、分角色讀……,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久而久之,不僅能培養學生在眾人面前說話的膽量和自信,更有助于他們發音技巧的訓練,語言的積累和語感的培養。教學中我們常發現朗讀水平高的同學往往文學素養也較好。只有通過不斷的朗讀,培養語言感受力,便會有更深的文化知識積淀,提高文化品味,讓學生在朗讀中找到語文學習的興趣。這個被古人沿用了千載的教法在實行新課改的今天,不僅不應被摒棄,而且應該更好的發揚。
二、朗讀有助于學生熟悉作品內容,提高理解能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觀書須熟讀,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這些話都道出了反復朗讀對于理解文意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朗讀教學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品味其中雋永的意境,深厚的蘊涵。
通過朗讀,學生能夠認知文字,感受聲律,體味詞句,領會情感,體味意蘊。好的音樂,總給人余韻裊裊,繞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詩文莫不如此。比如《聲聲慢》的教學,可以采用以讀助賞的教法,先引導學生體會詞的音韻美,進而會更好體會詩人的內心感受。起首三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七組十四個疊字,聲韻上運用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的格式,造成一種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音韻效果,十四字無一愁字,卻字字含愁。通過賞讀,營造氛圍,進入意境,品味全詞,這樣才能全面深入領會其妙之所在。瑯瑯成韻的朗讀,是眼、手、口、耳、腦多感官的協調活動過程。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語音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領悟。如在進行《短歌行》教學時,可以播放《三國演義》中曹操扮演者鮑國安在赤壁大戰時高誦的《短歌行》的錄音及影像,那蒼涼、悲壯的聲音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成功地把學生引入特定的歷史情境氛圍中,更能深刻地體會曹操內心深沉而復雜的情感。朗讀可以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受,學生可以和作者產生共鳴,會有自己獨特的審美感受,瑯瑯上口的詞語往往使學生感受到作者的睿智、鮮活的思想,領悟到生活的哲理,可以說是“用我的聲音觸摸你的靈魂”。從某種角度上說,朗讀教學對領會古詩文主旨,意蘊是不可或缺的。
三、朗讀有助于激發熱情,活躍氣氛,提高語文能力。
如果說朗讀教學只適合于詩文和散文教學的話,那就不盡然了。小說和戲劇的教學中它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且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熱情。如《雷雨》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法,學生不僅學習的熱情高漲,還學會深入探究文本,揣摩人物個性,把周樸園的虛偽、狡詐,魯侍萍的憤怒、剛強展現的淋漓盡致。這種方法一改以往戲劇小說傳統教學中從情節入手,理清結構,分析人物,把握環境,概括主題的老套路,而是由學生自主學習,自由探討,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更加強自主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一次小小的朗讀可使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更高一層的朗讀教學應該是課本劇的編演,它既包含“讀”,同時也包含了“編”和“演”,它形式活潑,又具有創造性。如《守財奴》《項鏈》的教學都可以采用這種方法。以上這些教學手段,都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培養語文的能力,順應時代的發展。
朗讀不僅是一項活動,更是一門藝術。在教學實踐中,并非篇篇課文都可采用這種手段,而是要根據教學意圖和教學需要,適當地選擇朗讀教學的形式。有時可放在課的開頭,使學生集中注意力,進入學習狀態;有時可以用它作為了解文意的手段;有時以讀助思考,以讀促進理解,以讀體驗感情;有時可以使學生入情入境,強化記憶。教學中是否選擇朗讀手段,選擇放在課堂的什么環節,運用什么樣的朗讀形式都需要教師的睿智斟酌,總之,朗讀是教學中最靈活多姿的教學細節,既傳統又時尚,要讓它在我們的教學中盡其所能。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