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葉圣陶先生提出“聽、說、讀、寫”并重的語文教學理念。在2001年實施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錄中對口語交際的教學要求作了明確規定:“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習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習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揚合作精神?!钡两窨谡Z教學的發展并不令人樂觀,仍然表現出“無效”或“低效”的特征。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筆者深感提高口語交際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有效性教學理論指導下的口語交際教學
(一)關于有效性教學理論
有效性教學在20世紀60年代以來(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已成為一種較為系統的教學理論,并逐步完善。其研究切入點是教師的教學行為,即教師的哪些活動和行為與預期教育結果(包括學生的成就、考勤、帶任務學習行為、學生及家長的滿意等)有密切聯系,但其落腳點卻是學生,以學生的表現作為評判的依據。
綜觀近幾十年來的各項有關有效性教學的研究,可以發現,有效性教學的概念己漸趨成型,即教師為實現預期教學目標,以心理學和社會學理論為基礎,在師生互動中通過教師的常規教學行為影響學生,以促使學生獲得滿意的學習結果、學會學習的過程。有效性教學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的?余文森教授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雖然表現在不同層次上,但學生是否有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指標?!庇行峭ㄟ^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表現出來的。教學有無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完成教學內容或教的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進步,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余文森教授特別強調:“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命脈’,教學的有效性要關注學生的發展,從時間上來說,學生的發展有當下發展和終身發展。任何一個有效教學必定要促進學生當下發展,同時對學生長遠發展也會有影響。以前教學太注重當下發展,實際上教學還要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可持續發展?!?/p>
(二)關于口語交際教學的有效性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認為口語交際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所有的學生都善聽、想說、敢說、會說、交流好、合作好。盡管學生起點不一,進步的速度不一,但方向是一致的。因此,有效性教學理論在口語交際課堂教學中的指導原則具體包括制定的教學目標是否符合學生和教學內容的實際,定位是否準確?教學內容的選擇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是否充分有效地利用了教學資源?教學中是否通過為學生創設現實的有價值、有意義且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調動起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教學環節的設計是否關注了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是否進行了有效地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課堂教學中是否通過有效地評價與調控,因材施教,促進不同學生的發展?幫助學生體驗成功,建立自信?教學中教師采取的教學手段和方式是否有利于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是否為學生的發展注入了后勁?
二、提高口語交際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和方法
通過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筆者將提高口語交際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和方法大致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創設最佳教學情境,在“體驗”中提高教學有效性
口語交際教學不同于一般的說話訓練,離開情境的創設就無法打開學生的“話匣子”。例如,蘇教版一年級(下冊)安排了這樣的口語交際:“在‘六一’這天,你在校內外參加了什么活動,你最喜歡哪項活動?”教師甲在當年的“六一”前夕上了這節課,沒有使用圖片及課件,盡管老師很努力地用語言喚起大家的快樂回憶,但課堂氣氛仍不活躍,大多學生毫無交流的興致;教師乙將這節課放在了當年的六月二日,快樂“六一”的第二天,一上課,老師通過多媒體播放了前一天熱鬧的活動場面,學生看到自己的照片一下子被激活了,紛紛講述了自己的快樂體驗。教育心理學指出:“需要是個性積極性的源泉。當學生感到口語交際是一種需要時,這種內藏的潛力就會把積極性極大地調動起來?!笨梢?,教師要多創設口語交際的情境,讓學生感到口語交際真正是自己的一種需要。
(二)有效評價,激發興趣,在“激勵”中提高教學有效性
人們總是很在乎別人的評價,學生當然也不例外,于是評價在教學中具有一種奇特的力量。在口語交際課堂教學中應積極運用教師評價和同伴互評。有些教師習慣于用“很好”來簡單地評價和激勵學生。然而,如果教師能及時道出發言者的閃光點,尤其是思維方式的獨到之處,就一定能啟發其他同學的智慧;如果教師能準確指出發言者的存在問題,也一定能給大家以借鑒。因此,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效評價,更多地采用即時的、多元的、極富個性和針對性的評價,用贊美的語言激勵學生,用委婉的語言批評學生,用形象的語言啟迪學生打開思路,可以促進學生主動交流。而同伴互評是互動交流的交際過程,是口語交際的重要途徑。“適當引導學生進行相互評價,不但能讓學生在評價中學習,而且能夠提高學生正確判斷和交往的能力。”學生互評過程中,教師應適時指導學生正確用語,文明交流。
(三)注重基本語法訓練,在“規范”中提高教學有效性
解讀《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我們認識到,口語交際課的重點是發展學生的口頭語言,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良好的口語交際習慣。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發現,小學生在口語表達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語句不完整、用詞不當、說話重復甚至語無倫次,因此,及時進行基礎句式訓練,是提高口語交際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由之路。筆者在不同的年級段設立了不同的訓練重點。例如,低年級的口語交際課上,教師應落實重點詞語和基本句式的訓練;中年級課堂上,則應指導學生如何通過正確使用關聯詞語,說好長句,使語言更有條理;高年級則在準確具體,條理清晰的基礎上進一步要求語言生動傳情,富有感染力。當然,這樣的訓練重點不是一層不變的,相反往往是因人而異。即使是高年級的學生,當他們表達不清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建議他用上“因為……所以……”、“雖然……但是……”等句式。只有多維度、立體化地進行訓練,口語交際才能做到“言之規范、言之得體、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四)積極組織引導,在“參與”中提高教學有效性
前文提到學生思維不夠深入,表達不夠深刻的問題,筆者認為學生參與是前提,教師引導是關鍵。在教學《小學生結伴出門旅游行不行》一課時,老師剛提出話題,教室里就炸開了鍋?!靶?”“不行”“就是行嘛”……教師引導學生說出理由,然而四年級的孩子說出的理由大多不夠深刻:“媽媽不許”、“會迷路”等。筆者在教學時進行了有梯度的引導。首先,使用多媒體放了一段幾名小學生結伴出游的視頻,讓學生談感受。及時拋出了這樣的問題:“你知道他們為什么能成功出行嗎?”引導學生總結經驗。接著,筆者又播放了幾位小學生結伴出游遇難的新聞錄音,同學們震驚了,這時引導學生反思并小組交流。然后,讓學生進行辯論,提醒他們可以引用名言或講述真實的故事說服對方,并注意禮貌用語。最后,在總結時共同提出兩全其美的方法——制定周密的旅游方案。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面,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依托教材,整合資源,在“開放”中提高教學有效性
有人片面地認為口語交際只要在口語交際課堂上訓練就可以了,其實它貫穿于我們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在拼音和識字教學中,通過說順口溜、猜字謎、造句等方式訓練;在閱讀教學中,通過質疑釋疑、合作交流、朗讀表演等方式訓練;在與其他學科的整合、社會實踐活動及日常生活中進行訓練,如:鼓勵學生參加小干部競選、爭做小導游、小主持等。只有樹立開放的教育教學觀,全過程,多形式地進行訓練,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水平。
(六)合理利用“差異”資源,在“互動”中提高教學有效性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這就指明了“雙向互動”是口語交際的重要特征。“雙向互動”是指人與人之間動態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這是指學生在生與生、生與師的口語交流實踐中,相互啟發、相互促進、相互補充,不斷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的動態過程。余文森教授說:“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面向全體不是讓每個學生都獲得一樣的發展,而是讓每個學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發展。不要簡單地把學生之間的差異看成是教學的問題,而是要把學生之間的差異看成是教學的資源,教學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藝術地利用這一資源,使學生之間發生實質性的互動,這是實現教學增值,也是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的重要保證?!蹦敲矗绾卧谧鹬亍安町悺钡幕A上進一步利用“差異”資源呢?筆者認為,一方面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助互評,實現學生間的取長補短;另一方面,教師應及時捕捉典型問題,進行專項訓練,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
總之,當前口語交際教學“低效”或“無效”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教師充分認識提高口語交際教學的有效性的重要意義,確立科學的教學理念,立足學生的發展,勇于創新,大膽實踐,就一定能找到提高口語交際教學有效性更多更好的途徑和方法。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楊廟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