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如何減輕學生學習數學的負擔?如何提高高中數學教學的實效性?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師生共同面對的不僅是知識和教材,而是更為廣泛的現實生活,數學教學過程的核心要素是消除學生的數學思維障礙,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 數學思維 研究性學習 創新能力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新教材為師生的發展提供了平臺,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結果,而是把教材作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師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師生共同面對的不僅是知識和教材,而是更為廣泛的現實生活。數學教學過程的核心要素是消除學生的數學思維障礙,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和創新能力。
一、消除數學思維的障礙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及內部的規律性。高中學生的思維障礙,有的是來自于我們教學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則來自于學生自身,來自于學生中存在的非科學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模式。因此,研究高中學生的數學思維障礙對于增強高中學生數學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數學思維具有膚淺性、差異性以及數學思維定勢的消極性。由于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對一些數學概念或數學原理的發生、發展過程沒有深刻的理解,一般的學生僅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脫離具體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在高中數學起始教學中,教師必須著重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基礎知識狀況,尤其在講解新知識時,要嚴格遵循學生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點,照顧到學生認知水平的個性差異,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動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同時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的目的性,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分別給他們提出新的更高的奮斗目標,提高學生學好高中數學的信心。還要誘導學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維框架,消除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僅是傳授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應是我們的教學活動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而誘導學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維框架,包括結論、例證、推論等對于突破學生的數學思維障礙會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
數學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在數學教師指導下,從自身的數學學習和社會生活、自然界以及人類自身的發展中選取有關數學研究專題,以探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學習方式。它有利于克服當前數學教學中注重教師傳授而忽視學生發展的弊端,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研究熱情,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進取精神。那么如何在高中數學課中開展數學研究性學習呢?
1.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當學生學習一章新的知識、乃至一個新的定理和公式時,對學生來說,就是面臨一個新問題。事實上,課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證明、推導本身就是一節數學研究性學習的好材料。比如,三角函數中,正弦、余弦誘導公式的推導等。以某一數學定理或公式為依據,可以設計適當的問題情景,讓學生進行探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發現一般規律,體驗研究的樂趣。
2.在社會實踐中滲透研究性學習:對于高中學生而言,要在社會實踐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必須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主要包括有以下幾個方面能力: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參加社會活動的能力。如讓學生嘗試研究“銀行存款利息和利稅的調查”:先讓學生制定調查研究專題,搜集原始數據,分析、整理數據,建立數學模型。在研究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創新能力得到充分展示,使他們發現研究數學的樂趣,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3.在數學問題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特別是在數學的應用題中滲透研究性學習:新課程改革旨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改革傳統教學理論嚴重脫離實際的狀況。數學的應用不僅是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夠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學生的社會調查與實踐,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發現數學問題,研究數學問題,建立解決各種問題的數學模型,這樣學生一方面能用所學的數學基礎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另一方面又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抽象成數學的模型,數學的研究性學習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循環推進。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新課程教育的核心是創新教育。江澤民同志多次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數學是基礎教育的主要內容,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發展創造力是時代對我們教育提出的要求。那么如何在數學課堂上實施創新教育呢?
1.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優化創新心理,激勵創新意識;營造創新教育的環境,培養創新意識;重視提出問題,扶持創新行為。提出問題是創新的基礎,沒有問題就不可能創新,因此,應重視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扶持學生的創新行為,為其今后的創新奠定基礎。通過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積極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從數學角度對某些日常生活、生產和其他學科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或者對某些數學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并在其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以及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即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注意誘發學生的靈感;重視解題教學,發展創新思維。創造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獨特性、求異性、批判性等思維特征,思考問題的突破常規和新奇獨特是創造思維的具體表現。要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學會從多個角度提出新穎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使他們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創造性的想象、獨特的知識結構以及活躍的靈感等思維素質。在解題中引導學生打破常規、獨立思考、大膽猜想、質疑問難、積極爭辯、尋求變異、放開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觀、探究多種解決方案或途徑,快速、簡捷、準確地解決數學問題。
總之,在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過程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新教材,教師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理解新教材要求,把握新教材,掌握新的專業要求和技能。
(作者單位:安徽省潁上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