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大陸做零售除了基本的吃苦耐勞、能吃能睡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能屈能伸!」宏夢卡通集團副總裁何俊冀,這個曾在臺灣創(chuàng)下單店5天銷售4300萬臺幣傲人戰(zhàn)績的「展店高手」,17年的大陸市場打拼,靠著適時的「屈」、「伸」,走過了一個又一個坎——「準備1月1日開店,到了2月1日還開不了。鄰居說我們的空調擋光,要我賠他一臺空調;房管局說,房屋的格局被改動,不準開。就連最后終於開張那天放鞭炮,因為在禁放區(qū),店長還被抓去警察局!」
內銷難!對剛來大陸、難辨方向的臺商來說,難上加難!一個臺商感嘆:「大陸二十幾個省,方言、習慣和文化都不同,就像二十幾個國家!」然而,當全世界都把大陸市場的復蘇當做強心針時,「向外」挖到第一桶金的臺商, 也不得不眼光向內,試圖找回曾經的「黃金時代」。
2010年1月15日,商務部發(fā)言人姚堅表示,剔除價格因素,預計大陸200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速達1986年以來的最高水準,全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成。
餅雖大,食者亦眾。要想在爭奪大陸市場的這場「內戰(zhàn)」中取勝,一些聰明的臺商已經在「品牌升位」的同時,讓「管道下沉」。
「機會早期可能在一線城市,可現在二叁線城市,甚至是四線城市都發(fā)展得不得了,大陸的高鐵建設和都市化進程,正在快速拉近城市間的距離,商機正在顯露,要儘早佈局!」最近常跑蘇北市場的和成(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邱士楷,耳聞目睹之后感觸良多:「南通、啟東、鹽城都發(fā)展的很快,數百萬的人口,不輸蘇州。和成3年內達到大陸市場前3名,絕對有這樣的機會!」
「企業(yè)要關注大陸的二叁線市場,不能眼睛只盯著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些人口過千萬的超大型城市」,丁家宜董事長莊文陽認為,企業(yè)要「朝上看、往下走」。大陸有50多個二線城市、600多個市、1600多個縣、50000個鄉(xiāng)鎮(zhèn),正是抓住了8億人口的鄉(xiāng)鎮(zhèn)市場,丁家宜每年幾乎成倍數增長,莊文陽的「民族品牌理想」也雛形漸成。
事實上,大陸的通路是多元化的,如何找到適銷對路的匹配管道,臺商還需要「上下求索」。
在大陸風靡一時的臺灣水果,因為小農栽培、稅費等原因成本高企,價格居高不下,在超市、大賣場這些底層通路一路拼下來,不得不面對「好吃不好賣」的尷尬。
但在元祖食品董事長張秀琬眼裡,「有戲有人看 (臺語)」,有需求就有市場,「很好吃」的臺灣水果應該在大陸佔一席之地。在嚴控品質、運輸保鮮的基礎上,她把臺灣水果裝進了禮盒,在元祖各地300多家門市,搭著糕餅禮盒走高端消費市場,2010年目標計畫要銷售30萬盒、總重約300噸的臺灣水果禮盒,「今年要賺錢!」,她信心滿滿。
是的,賺到錢、吃到餅,是跨海西進、逐利而居的臺商的企盼。一直以來,以製造見長的臺商,自身的發(fā)展軌跡,是中間製造力高,兩邊品牌和市場行銷能力底,嘴角下彎的「哭泣曲線」;而要想在大陸內銷市場長袖善舞,賺得缽滿,就要如邱士楷、莊文陽、張秀琬們,另闢蹊徑,提升自己的品牌力和市場力,繪製嘴角上翹的微笑曲線,實現從「哭泣」到「微笑」的嬗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