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個關於應聘者選擇企業意愿的笑話:有叁種企業不要去,即臺資企業、日資企業、港資企業。而臺資企業之所以不被多數應聘者看好,原因是普遍上認為「臺資老闆比較小氣」。相對的,臺商選擇人才時,則較為看重員工的忠誠度與穩定性。
不同性格的老闆不僅令企業發展成敗不同,企業文化也大為不同。臺商老闆如何與員工溝通,凝聚員工向心力,為企業創造最大價值?
企業老闆要有關懷員工的能力
在幾年前,臺灣商業週刊的一份調查顯示,美資企業老闆將50%的時間花在同事身上,而臺商老闆僅花11%左右的時間用在員工上,而用大部分的時間去解決業務問題。
對此結果,卡耐基培訓大師黑幼龍表示:「要想讓員工成為自己的追隨者,企業領導者首先必須學會用心觀察他們需要什麼;如果領導者沒有用心了解自己的員工,則沒有權利要求他們做到你所要求的事情。」
亦有一位培訓大師將領導定義為關懷能力,受到關懷的人能夠在這種關懷的影響下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發揮出潛能。「在一個有關懷能力的老闆手下工作,這個老闆一定很快樂,他周圍的同事也會覺得快樂。」
在「臺灣飯店業之父」嚴長壽先生出版的個人傳記《總裁獅子心》中亦對此有著重描述:「老闆要持續地保持著體察員工的需求『總裁服務心』。」他本人從美國運通公司的傳達小弟做到總經理,到后來的飯店總裁,亦是一直秉持著一份「總裁服務心」:身為老闆,當你在每一次期待員工做什麼之時,自己也應用心觀察同仁要什麼東西。
領導要懂「人性」
臺商老闆不僅要關懷員工,如何增加員工忠誠度亦是企業穩定的關鍵。
「要增加員工忠誠度,首先要告訴他能賺到多少錢,把公司當成家,未來你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讚美應該適度,訓斥要有理由,現在員工比較關注他在公司里努力后會得到什麼結果。」臺灣裕隆企業集團首席商業顧問劉逸嫻建議臺商換位思考一下:「一個員工在領導面前天天挨駡,肯定不會來上班,而且很多員工努力的方向不見得是收入,而是成就感,作為領導更要懂人性。」
不少企業亦十分懂得如何激發員工向心力。
比如國泰人壽開拓大陸市場之初,培養人才成為其鋪設據點、搶占市場的關鍵。因此在個險行銷干部的培養方面,堅持自行培養行銷干部,以系統化的培訓,幫助行銷骨干堅定公司經營理念,融入公司經營文化。同時嘗試創新,推行個險代理人內勤員工制,鼓勵符合條件的優秀行銷人員晉升為內勤編制的行銷干部。「創新制度可以將內勤員工的穩定性與業務人員的積極性結合起來,促進公司長期健康發展。」
丁家宜董事長莊文陽則更看重新老員工的融合,以保證團隊穩定性。「不管員工來自哪里,對所有進來的人我都會告訴他:我已經有一碗飯了,請你們來是要把這飯碗繼續變大,只有新老班底融合一起,才能激發出團隊的創造力。」
而要創造高績效,劉逸嫻建議臺商老闆做到四件事:鼓舞與推動其他人、賦予工作意義與目的、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建立必勝的團隊。
企業愿景要與團隊取得共識
除了需要有體察員工的關懷能力與懂「人性」外,企業老闆在描繪出自己的愿景后,更需要與團隊取得共識。
嚴長壽亦有指出:「與團隊取得共識:哪些該做或不該做,先做哪些,再做哪些。團隊會比老闆更為專業,執行方案是經過大家充分討論、達成共識后決定的。」此外,有了執行方案后就是開始追蹤工作,即便是到執行過程的最后階段,亦需要回過頭來進行評估,隨時對原來的問題進行調整。
對此,莊文陽深有感觸。丁家宜的目標是成為與外資抗衡的民族日化品牌,企業草創之時,莊文陽結合了與自己有相同理想抱負的10個人團隊,除了兩人退休、一人離開外,至今依然有7個最初的合作伙伴堅定的留守丁家宜。
「丁家宜的核心價值在於人,企業發展到現在,一直在不斷的結合新進來的人才,招聘人才不通過獵頭,更多的是傳承,自己培養人才。」他強調丁家宜的優勢在於人:「核心領導團隊到現在依然有7個人在,就說明有形成一股核心價值,大家共同去追求一個目標,丁家宜才能夠在這麼多外企品牌大敵壓境、大陸品牌所剩不多的時候卻能夠還在成長。」
劉逸嫻亦提醒臺商說:「領導是帶領一群人激發彼此的潛力,達成彼此共同的目的。」要想擁有頂尖的領導策略,關鍵是要明白:目標必須是彼此共同探討出來的,而非個人所有,才能夠帶領一群人激發彼此的潛力達成共同的目標。
頂尖領導溝通技巧之感元溝通法(來源:劉逸嫻講座整理)
A 視覺型聽者特徵:快人快語;呼吸急促;肢體動作多,眼球轉動快
溝通技巧:用「看」的字眼;說話音量較大較快,營造良好的感覺
B 聽覺型聽者:說話慢條斯理,呼吸平穩,手勢少,喜歡用耳朵聽
溝通技巧:用「聽」的字眼;說話適中,音量適中;說話時的感覺必須發自內心
C 感覺型聽者:說話速度緩慢,呼吸緩慢,基本上沒有手勢
溝通技巧:用「覺得」、「感覺」字眼;講話速度放慢,音量變小;營造十分重視聽者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