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類、品牌 、檔次 、渠道多管齊下
陳英杰表示,經過近二十年的鋪墊,達芙妮基本發展到一個穩定階段,除現有的兩大自主品牌「達芙妮」、「SHOEBOX鞋柜」及5000多家網點外,集團亦開始思考如何做到「多品類、多品牌、多檔次、多渠道」之發展策略。
1992年,大學剛畢業的陳英杰進入家族企業永恩集團(達芙妮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前身,以下簡稱「達芙妮」)大陸事業部,從最基層的作業員開始做起,悉心專研製鞋流程與產品研發。
彼時集團以OEM為主營業務,自創品牌「達芙妮DAPHNE」在大陸才推出兩年,品牌經營與市場拓展皆處於起步階段。等到他入主管理層時,達芙妮的業績已經扶搖直上,并在香港IPO成功上市,品牌效應成效斐然。
現為集團董事會主席的他,上任后更致力於擴展品牌業務及發展通路。他表示,達芙妮從製鞋起家,到現今由製造商轉零售商主攻品牌,在進入大陸市場的20年里以及未來,會一直朝著「多品類、多品牌、多檔次、多渠道」之軌跡發展,建構以女性消費為中心的事業群體。
品牌起步
跟著時尚白領市場走
上世紀90年代,大陸涌現出不少女鞋品牌。「百麗BELLE」、「千百度」、「星期六STSAT」……一時間百花齊放。
在臺灣已有20多年製鞋歷史的達芙妮,經由香港投資大陸后,亦在原有的OEM業務上,推出自創品牌「達芙妮」,開拓內銷市場。
達芙妮一開始便鎖定消費金字塔中端,品牌一直跟著白領階層走,「白領階層的消費水平在不斷提高,我們的生意也在快速發展。」陳英杰回憶說,鞋子平均價位從當年的100多元人民幣,到現在的300多元,價位上升的同時,品牌定位與檔次亦隨之拉升。
在年產5000萬雙鞋子中,有3000萬雙售往內銷市場,2009年的營業額接近60億元人民幣左右,年復合增長率平均在25%以上。
為吸引到更多不同年齡層次的女性消費者,達芙妮重新設計店鋪形象,在2005年推出D18青春店及D28經典店,使「大眾、流行、第一、品牌」的品牌定位更加明確及具體——D18店專營Young系列和Cool系列產品,集中面向18~25歲的女生。D28店則專營Ladies系列和Soft系列女鞋,以25~45歲的成熟、獨立的職業女性消費者為主。
達芙妮亦成立服裝事業部,陳英杰希望將D18店變成為消費者打造「從服裝、鞋子到配件整體形象」的時尚店,提供「一站式」購足之便利;D28店則專賣鞋子,將兩者在品類與形象上區別開。
達芙妮在2010年將阿迪達斯、NIKE等運動服飾代理業務全部結束,「未來將Focus在女性時尚事業上。」
繼續前進
掌握直營銷售渠道
完成自創品牌的第一個突破后,達芙妮的第二個突破是明確以直營為主的銷售模式。
習慣代工製造的達芙妮品牌在成立之初的銷售模式以加盟批發為主,陳英杰形容說,把貨「放」出去后,并不在意貨怎麼在市場上流通,而是主要關注品牌生產及款式設計。
但「品牌發展一直往前邁進,就越來越要控制好銷售渠道。」於是,達芙妮決定做出一些改變,以「總公司—分公司—專賣店」的直營模式,直接管理銷售渠道。
「要讓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更加的鞏固,就要更穩健的控制好銷售渠道與通路。」為追求利潤最大化,他亦十分看重銷售渠道的扁平化管理,「企業自己掌握渠道,能更直接的面對消費者需求,更快速的掌握到消費心聲,調整市場策略。」
出於大陸市場過於廣大的考量,達芙妮并不完全放棄加盟,在直營無法產生經濟效益的地區,亦有開放委托加盟。
確定銷售模式后,達芙妮加快了市場步伐。2003年開始,以每年開設300家門店的速度進行快速擴張,目前全部門店大約在5000家左右,其中達芙妮品牌為3000多家,直營店比例在3/4以上。
他透露說,未來亦會發展虛擬渠道,增加電視購物、網路銷售等,貼合消費趨勢。
「在初期是以實體店代理為主,后來轉向直營,再發展虛擬,多渠道概念就是達芙妮這幾年在銷售渠道上的發展軌跡。」
提高市占率
多品牌通路同時經營
企業發展必定經過叁個階段,即草創期、發展期、穩定期。
達芙妮連續十年銷量穩居行業第一,與「百麗BELLE」、「星期六STSAT」被業界喻為大陸女鞋「叁巨頭」,基本站穩腳步。陳英杰分析,達芙妮目前正處於發展穩定期階段,「處在穩定期的企業,不進則退。達芙妮已經在穩定期走到一定的程度,當然更需要謀求新的發展。」
因此,他開始思考多品牌化問題。「這也是全球的商業精英在佈局大陸市場時都必須去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做到『在銷售方面多渠道、在品牌經營上多品牌、在銷售商品品項上多元化』。」
除了將達芙妮品牌區分為D18、D28形象店外,2004年,量販店品牌「SHOEBOX鞋柜」亦應運而生,以「鞋柜鞋不貴」為口號的多品牌通路經營模式,出售男、女、童鞋及一些鞋類用品,與達芙妮共同搶占市場,以提高市場占有率。
2006年,達芙妮在臺北開店,正式進軍臺灣市場。
2008年,達芙妮與國際高端品牌SOFFT、BORN及AREZZO合作開展大陸市場,2010年1月更以1.95億港元(約2,516萬美元)價格收購Full Pearl60%的股權,多方佈局高端鞋類市場,以涵蓋消費金字塔全部客層目標。
從他歷數的這些「大事件」中,可以看出目標已經很明確:達芙妮將按照「多品類、多品牌、多檔次、多渠道」之策略發展。
「未來會把更多的資源與資金投入在品牌經營與銷售上,來達成此目標。」他坦露,企業追求的是更多的成交比數,「以不同的品牌、不同定位的商品、不同的銷售渠道去服務消費者,讓更多的消費者選擇達芙妮,這當然是企業樂於見到的成果。」
進軍新市場
企業形象去區域化
看好大陸女鞋行業前景,連鞋業代工大王寶成都投資本土品牌「愛意Aee」,同業競爭日趨激烈。
在陳英杰走馬上任后的達芙妮團隊,將更多精力專注於品牌於通路建設上,「多品類、多品牌、多檔次、多渠道」的戰略佈局則確立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及有別於同業的競爭優勢。
作為行業翹楚,達芙妮已發展為以鞋業研發、生產、加工及品牌銷售為主的多元化經營集團,內、外銷業務遍及大陸、香港、臺灣、歐洲及北美洲各地。
為轉型成世界級大型企業,作為企業第叁代接班人,陳英杰亦努力去除企業品牌形象的家族化與區域化色彩。「市場夠大,企業最好的包裝就是去區域化,必須有來自全球的人才與資金,才會獲得更多消費者的認同。」
對此,他信心滿滿。
資本上,早在1995年,達芙妮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隔年成為恒生中國內地綜合成份股之一。2009年5月,美國德太投資有限公司(TPG Capital))以投入5.5億元人民幣(約8100萬美元)的策略性投資,持有達芙妮擴大后約14.5%的股權。
在人才上,達芙妮設在上海的總部亦有來自美國、臺灣等地區的人才,「把在各個國家或地區學到、看到的『Know-how』在總部里做溝通跟交流,形成很好的策略后,交給各個地區的團隊,形成很強的執行力。」陳英杰認為這才是「上上之策」:「這樣做出的決策不會太區域性,而是有國際大局觀念。」
此外,他透露,目前已經派出團隊去韓國、日本、新加坡等亞太地區市場考察,「希望達芙妮品牌能從大陸走到亞太,走到國際市場,品牌去區域化,走向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