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2009年下半年開展企業所得稅自查后,近來大陸連續刮起兩波稅務稽查風暴。2010年,企業在財稅會計方面更應小心謹慎,注意細節問題,以免不必要的麻煩。
繼2009年大陸稅務總局開展企業稅務自查后,2010年再掀起第二波自查風暴。除了對2009年自查的63家大型企業集團自查結果進行重點檢查外,再次點名10家包括諾基亞、叁星、麥當勞、沃爾瑪、富士康科技集團等大型外資企業進行自查。
近幾年,大陸出臺不少新的財稅政策,稅務環境發生變化。除了應對這些自查外,企業在2010年的財稅會計規劃時應多加留意一些細節問題。
根據大陸國家稅務總局的通知,企業自查之后,稅務總局還將抽調部分人員對企業自查情況進行覆核,以確定重點檢查的對象和內容。
稅務自查繼續來襲企業忙因應
企業如果能在自查環節獲得通過,發現的問題不僅能夠免於處罰,還有可能免交滯納金;如果經過自查依然存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旦被進入重點檢查和稽查的環節,企業將面臨巨額的罰款和滯納金負擔。
在2010年的自查中,稅務稽查部門將藥品經銷行業、房地產及建筑安裝行業和交通運輸行業作為指令性檢查專案,將營利性醫療和教育機構、年所得額12萬元(人民幣,下同)以上個人所得稅自行申報列為指導性檢查項目。
大小非解禁徵稅、上市公司資產評估增值和股權轉讓收益、國有資產公司轉讓不良資產及其收購企業資產交易納稅情況等,亦被納入2010年資本運作專案重點檢查對象。
稅務總局亦下了不少「殺招」,如建議各地建立情報交換機制,與地稅、工商、審計、金融、海關、統計、公安、檢察、法院等部門定期進行資訊交換、情報互通。
稅務自查風暴刮來后,許多企業特別是被重點指出的行業業者,慌忙行動起來。面對稅務自查風暴,企業在2010年財稅會計方面應注意哪些細節,以防范未然?
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疏忽多
在自查風暴中,一份由廣西柳州市地稅局官員潘衛銘編寫的《應對稅務稽查企業自查技巧與原則》在坊間流傳甚廣。「企業自查怎麼才能不被稽查局抓到」、「應補繳多少稅款最為合適」等成為傳閱者們最關注的焦點。
他本人表示,具體補繳多少金額才合適并沒有具體標準,傳聞在一些地方稽查局內部可能回有規定,就是企業報的自查數一般不得少於該企業上一年度納稅總額的1.5%。「先把能在會計報表上體現的稅款自查一遍,這些表面上易計算檢查的稅款一定要報上去,這樣可以贏得稽查局的好感。」
他提醒企業說,如果稽查局對企業報上去的補繳數目不滿意,一般情況下企業會有第二次自查的機會,這時更應該與稽查局工作人員溝通,仔細檢查是否有疏漏的地方。
據了解,企業每年的所得稅匯算清繳所需報送的申報表加上附表,一共有31張,要想不出錯,著實在不容易。富蘭德林總經理劉芳榮提醒企業說:「填表時企業要把第一關,會計師負責第二關,稅務局則是企業要通過的第叁關。」
他指出,只有在一開始填表時就做好準備認真填寫,在以后若需要自查時,才不至於手忙腳亂,出現紕漏。
企業平時在匯算清繳時最容易疏忽的問題有不少(具體內容見文末表格所示),折扣、折讓、手續費、傭金、研發費、投資收益等都有不少細節需要多加關注。比如在研發費一項中,哪些項目可加計扣除、不可加計扣除;投資收益上居民企業持有期間股息、紅利根據不同情況,可免稅或不可免稅,都不可掉以輕心。
資金匯出須小心
除了稅務政策的調整外,隨著大陸外匯儲備充足、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帶來的影響,大陸的外匯管理亦發生了不少改變。「以前,錢進大陸很容易,出去很難;現在,錢進大陸很難,出去很容易,結匯為人民幣更難。」
外匯管理更加嚴格對不少 有境外業務往來的企業影響亦十分之大,特別是對臺商來說,境外母公司需要資金、要支付協力廠商之購買專利、外債利息或處於節稅等原因,都需要將錢匯往大陸境外,因此在資金匯出時更應注意細節問題。
2010年,企業在資金匯出是應知道各種稅率,做好稅務規劃。
如利潤匯出時,匯往香港的要繳納5%利潤匯出所得稅;匯往香港以外的大陸境外其他地區,則要課10%利潤匯出所得稅。支付境外協力廠商傭金,則要繳納5%營業稅;在支付專利、商標、著作權、專有技術等不能申請免稅的情況下,企業需要繳納5%營業稅及10%所得稅。勞務費則要依據服務對象在境內還是境外的不同情況,繳納不同稅率的營業稅。
此外,必須匯出資金的理由還有,境外人士繼承境內財產、外債還本息、對外擔保費用、對外擔保履約、融資租賃還本付息、對境外投資資本金匯出、對境外投資開辦費用匯出、外資企業減資款匯出、境外併購股權款匯出、外資企業清算資金匯出等。
除了要知道稅率外,還應注意去外匯管理局及銀行等機構時的手續問題,以及稅務局是否支持企業匯出理由為合理等不定因素。
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已減少
早在2008年,大陸已經兩稅合一,統一徵收25%企業所得稅,外資企業所享受的稅收優惠政策已日益減少,企業在財務規劃時應考量稅收政策的改變。
經過調整后,目前依然能享受優惠政策的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產業。
高新技術企業可以享受15%的優惠稅率,積體電路企業如半導體、IC等0.8微米以下企業,享受「兩免叁減半」優惠;投資80億元人民幣以上或0.25微米以下的企業,享受15%優惠稅率及「五免五減半」政策。軟體生產企業,經過認定后,或可享受「兩免叁減半」。
除了高新技術企業外,經過當地科委、外經委(商委)、財政局、稅務局、發改委聯合申報,再報送省級相同部門審核后屬於「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的,亦可享受15%的優惠稅率,境外收入可免營業稅。
此外,大陸大力提倡環保節能,因此屬於官方「節能、環保、安全設備」目錄范圍內的所得稅可抵免。如生產商自經營期(開第一張發票)起享受「叁免叁減半」,購買方的採購金額之10%可直接抵減當年度應納稅額。
併購及股權重組注意事項
企業自身應清楚的是,併購與重組存在很大的區別。併購是最終股東改變,重組是最終股權改變,但股東沒變。在處理併購及股權重組的稅務問題上,也應區別以待。
根據2009年4月30號的59號文規定(該規定可追溯至2008年1月1日生效),股權轉讓要交稅;對最終股東一樣、只是內部股權重組,是否需要交稅,目前還未有定論。但企業只要有新股東,不論與原股東關係為何,都要交稅是鐵板釘釘的事。
其中,企業用凈資產平轉,最起碼應以「凈資產」和「註冊資本」差距的10%交稅,亦有可能被依公允價值(市場價值)和註冊資本差距之10%課稅。
另根據2009年12月29日的698號文規定,境外母公司的股權轉讓需要申報備案(間接轉讓備案),且只要母公司所在國實際稅負低於12.5%或不徵稅,在大陸的子公司就需要向所在地稅務局做出說明。
在相關法律上,企業要弄清楚是要買公司股權、資產、業務收入、通路還是品牌或人才,并要重視收購后的法律擔保責任:若是臺灣或境外股東要和境外法律相連接,或有負債的情況,支付股款可由律師監督,但企業自己也應在之前做好調查,以防不慎碰觸到法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