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陸創業15年,從臺干到臺商
他開著「大奔」(平治),聽著臺灣閩南語流行歌,載我們穿過中山市東升鎮的大街小巷。他給我們講述每條街的變遷,還有那些漂亮公園和綠樹的由來。扎根中山15年艱辛創業,他已融入這座小城。在一代偉人孫中山的故鄉,李俊德圓了從臺干到臺商的創富夢想,支撐他走過每段坎坷道路的是他「堅持才會贏」的信念。
島內首次創業慘敗,遠赴大陸當「臺干」
李俊德并非來大陸才開始創業。早在九十年代初,在父親朋友的童車廠學到一些經驗的他,就大膽出來「單干」,學著老東家辦工廠的模式和幾個朋友合股開了一家童車製造廠。不過這第一次創業不足2年就以失敗告終,虧掉了3000多萬新臺幣,欠下的債務還得靠父母接擠才償清。「可以說跌得很慘,個中辛酸不足為外人道。」回憶那時的光景,李俊德如今仍不勝唏噓。
面對創業慘敗,李俊德一度彷徨,不知道今后的路怎麼走。他感覺前路茫然,不敢見以前的同行和朋友,日夜思索。他反復思考日本著名實業家松下幸之助的一句話:「跌倒了站起來,只算半個人,能由站起來再向前走,才算一個完整的人。」受這句話的啟發,他重燃信心找工作。這次全新出發,居然讓他有緣份前往大陸,到廣東中山市一間童車廠負責採購,成了臺干。
本以為這回可大展抱負,李俊德滿腔熱情投入工作。但奈何運氣不佳,他所在這間港臺合資的工廠,因為老闆債務問題難以為繼,李俊德只好打道回臺灣,再次面臨謀生的困境。
抓住機遇重新創業
或許是與大陸的情緣未盡。1995年,返回臺灣不久的李俊德,很快又找到了一份大陸臺資童車廠的工作。他憑藉在中山童車企業的工作經驗,建議老闆把東莞童車生產的部分設備遷到中山發展。而這一次,卻給李俊德帶來了新的希望。
李俊德的老闆投資500萬新臺幣在中山市東升鎮建起了一間小廠房,招來30多個工人,沒想到,還沒生產,老闆就出現了資金周轉不靈的窘境。老闆全然不管生產,全部交給李俊德管理。「但老闆不會經營,亂投資,虧多盈少,而且欠下了一屁股債。」李俊德說,那時候老闆每次來工廠只有一件事,就是要錢。一年之后,工廠資金周轉異常困難,有點經營不下去了。
此情此景,讓李俊德萌生了一個大膽想法——他要把這間小廠頂下來。老闆同意出讓,但李俊德卻沒有多少錢。怎麼辦?在這個節骨眼上,李俊德和家人想出向客戶借款的方法。果然是「車到山前必有路」,由於他與客商建立了良好的信譽,客戶同意借款給他。於是,李俊德用從客戶那裡借來的13萬美元買下了自己謀事的工廠,立馬從臺干轉變為臺商,重新開始了創業之路。
萬事開頭難。有了工廠,有了設備,請來了工人,就要找米下鍋。當時童車市場有萎縮徵兆,暫時沒有訂單,只好做些來料加工活,維持工廠的正常運轉。再次創業,李俊德更加努力,他到處尋找機遇,終於讓他收穫第一筆「大訂單」——通過朋友介紹他接到了來自美國的一份50萬美元的訂單。
遭遇合伙人背叛,他堅定信念扭轉困境
好運似乎從此降臨,生意做開了,訂單也接踵而來。只用了一年的時間,李俊德的小廠年產值就超過了200萬美元,工人也由原來的30人增加到200多人。1998年5月,工廠意外接到了美國迪士尼公司的訂單。這份訂單給了李俊德無限信心,他決定買地擴產。
從轉折數間工廠的臺干,到終於東山再起的創業老闆,李俊德更加認定了「只有堅持才會贏」的信念。他很看重此次購地建廠的機會,認為是人生一大轉折。他到東升鎮的各個村落物色土地,在地方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他順利以10萬元一畝的價格購買了20畝地。但他沒有想到,這一次的遭遇卻讓他「摔得更痛」。
就在一萬多平方米的廠房全部建好,只待全面投產的時候,工廠的一位元高管和主要客戶(占訂單總量的叁分之二)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卻私下另立門戶,不僅帶走了大單,也讓他剛剛興建的工廠立刻面臨滅頂之災。沒有訂單做,慢慢的工人也走掉了大半。突然的變故,讓李俊德備受打擊。看著嶄新卻空空蕩蕩的廠房,他不得不重新思考未來的路要如何走。
這一次他同樣沒有放棄,他發動人脈張羅新訂單,尋找度過難關的機會。「那段時間太難熬了,由於客戶不信任新廠,我們幾乎花了半年多的時間幫客戶打樣。」在這個過程中,李俊德有了更深入了解全球童車市場的機會,他看到,一直以來從事的低端產品加工已沒有出路,只有走錯位發展、生產高端產品的道路,才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根。
於困境中,李俊德反而看到了出路。在訂單不多的經營困難時期,他還增購了不少自動化設備,以提升生產工藝和產品品質。果然,他的思路得到了市場認可,訂單接二連叁,工廠運轉比以前更暢旺了。近幾年來,企業一直保持10%~15%的增速,即便是2008-2009年的金融海嘯衝擊,他的企業仍然在增長,目前工人達到1500多人。
上任協會會長,與臺商會員共進退
守得云開見月明。2008年底,李俊德上任中山市臺商協會會長,成為大陸為數不多的、從「臺干」身份打拼起來的臺商協會會長。中山有臺資企業1000多家,500多家是臺商協會會員。李俊德要求自己擔任會長期間,要為臺商會員做點事,金融危機環境下與他們共進退。
如今企業已走上穩定發展軌跡,李俊德在構想企業未來的同時,更愿意多談關於慈善事業和捐助教育等話題。在中山創業的十多年,僅工廠所在的東升鎮,他就累積捐贈了500多萬人民幣善款。他說,「以后我希望把更多時間放在這方面,逐漸從企業管理中退出來,給有能力的高管發揮才干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