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英」(馬英九和蔡英文)關於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辯論會,在藍綠毫無共識的爭吵聲中、帶著為五都選舉造勢的因素4月25日正式開鑼。有人期待,有人唱衰,有人鬧場,有人當成看熱鬧……其實,無論雙英辯論會結果怎樣,無論馬英九勝算的幾率有多高,都是一次沒有勝敗的辯論,因為辯論雙方所持的標準完全不同、立場完全迥異、目標南轅北撤。
雙英辯論會的最大看點應當不是關於ECFA的內容的爭論與證明,因為有關ECFA本身要件討論早已在臺灣學界、產業界有明確說法,ECFA對臺灣的經濟影響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馬政府、馬團隊也早有說明,專家學者也多所證明,作為國際經貿專家背景的蔡英文,作為臺灣加入WTO談判專家,對此也早心中有數。
早有定見的ECFA
平心而論,在臺灣藍綠目前嚴重對立的情勢下,在民進黨需要大幅度回歸理性的過程中,藍綠A卡們對ECFA進行任何形式的辯論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馬政府該說的已經說了,該明白的人也早已經明白了,不想明白的人永遠「都不會明白」——因為他的目的就是要「不明白」。基於此,雙英辯論會除了要達到選舉目的外,對提升社會辨識ECFA不會有多大幫助。因為馬英九和蔡英文對ECFA都早有定見,誰都不可能說服對方。
眾所周知,「東協加一(加中國大陸)」未真正施行就已經開始衝擊臺灣的出口貿易,從2001到2009年大陸出口東協成長4.7倍、新加坡成長1.5倍,臺灣只成長一倍的數據即可窺知;一旦未來「東協加叁(增日、韓)」正式成型,對臺灣的影響勢必更大。
日前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提出一份評估報告,指兩岸簽訂ECFA后,對臺灣總體經濟是有利的,包括:可提升產業產值,擴大產業規模;吸引外人投資、活絡經濟發展;增加就業、降低失業率;有利食品與商品管理機制的建構,保障消費者權益;強化經濟體質,增加國際競爭力…….
報告同時指出,以東協─中國大陸簽署FTA為例,各國FDI(外國直接投資)成長6.6%~179.52%。北市占全臺僑外投資比例超過6成,簽署ECFA后,可預期外人直接投資給臺灣創造的效益。正如元誠鐵捲門經理何祥銨說,簽ECFA后,部分原物料進口價格可望降低,也增加大陸市場,對傳統產業來說是件好事。
類似這樣說法和事證,馬政府、馬團隊、臺灣明事理的學者已經例舉過很多,也說到不能再說了,可是,不想聽見的人永遠都聽不見。
說穿了,蔡英文要和馬英九辯論的不是ECFA本身對臺灣的作用和意義,而是要將ECFA與「國家認同」綁在一起,就像2008年大選時陳水扁硬把「公投」與大選綁在一起一樣,不然,民進黨怎會說簽訂ECFA是「馬統」在「傾中賣臺」呢?所以,只要民進黨「臺獨建國」的邏輯不變,任何為兩岸經貿交流法制化的政策都會被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