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企后勁不足民資進場接棒
新36條的加快醞釀,正值政府投資的4萬億人民幣經濟刺激效應遞減,負面效應日漸顯露之際,加之愈演愈烈的「國進民退」爭議。大陸高層期望藉此「新36條」激勵民間投資入場接棒,驅動經濟持續復蘇。
與體積龐大、金融危機時刻被委以重任的大型國有企業相比,螞蟻雄兵般的大陸民營企業,力量似乎薄弱了許多。相應的,他們的成長環境與「老大哥們」比起來,也差了不少。
統計資料顯示,在大陸A股1700多家上市企業中,有992家企業具有國營性質,比例高達60%;而且這些國企的所得稅稅負率只有10%,但同期的民企稅負率則更高,平均達到24%。
不僅如此,民營企業能夠涉足投資的領域也極為有限。2009年《中國改革評估報告》指出,目前大陸私營控股投資在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中只占13.6%,在金融業中只占9.6%,在資訊傳輸、電腦服務和軟體業只占7.8%,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占7.5%,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中占6.6%。
雖然如此,近來國家發改委發佈在即的《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亦稱為「新36條」),加大了多個領域的開放度,為金融危機以來處於「被擠出」狀態的民營經濟,帶來了希望。
民企無奈「被擠」
金融危機之下,大陸啟動了大規模的政府投資,在國有企業爭得專案大顯身手的同時,部分行業和地區的民營經濟被「擠出」,在一些競爭性領域出現了明顯的國企擴張現象。
現象一:一些行業的「叁門」,即「鐵門」、「玻璃門」、「彈簧門」現象嚴重。這「叁門」分別意指「明確規定不能進入」、「未禁止但在進入的資格方面設置較高要求」、「由於政策原因已經進去了又被迫退出」。多發生在石油、通信、金融、電力、航空、郵政、交通等行業;
現象二:大陸產業振興規劃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基本上採取以國有企業為主體、以行政手段為主導推進兼併重組,提高行業集中度;
現象叁:部分地方在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中,基本上採取以國有企業為主體、以行政手段為主導推進兼併重組,做大做強國有企業;
現象四:大量新增銀行信貸主要流向政府大項目和國有大企業;絕大多數(95%以上)小型企業得不到任何正規的金融資源;
現象五:大量涌現的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在實際運作中形成了對民營投資的相對「擠出」;
現象六:部分地方調整和改變鼓勵民營資本進入的政策承諾,改為由政府主導投資或國企投資經營。
新36條臨產民資準入再破冰
由國家發改委自2009年3月起開始醞釀、即將正式頒佈的「新36條」,與「老36條」(2005年2月由國務院發佈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框架性文件,在后來數年中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落實)相比,對民間資本可進入的行業進行了較為細化的劃定,儘量增強了執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時將政策重心放在解決民間投資面臨的市場準入障礙方面。
按照「新36條」的劃定,除鼓勵民資進入城市供水、供氣、供熱、污水和垃圾處理、公共交通、園林綠化等市政公用事業外,經濟適用房、公共主體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領域也將向民資開放。
在金融服務業方面,「新36條」將鼓勵民間資本興辦中小城鎮金融機構,發起和參與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輔助社等金融機構,放寬村鎮銀行或社區銀行中法人最低出資比例的限制,放寬小額貸款公司單一投資的比例限制,為當地中小企業和居民提供金融服務。
「新36條」還特別提到要積極引導民間資本投資文化、教育、體育、醫療和社會福利事業五大產業,包括參與完善城鎮社會服務和居住服務功能,興辦各類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療養院、門診部、診所、衛生所,興辦學校、幼稚園和職業教育等各類教育和社會培訓機構,以及養老服務和殘疾人康復托養服務機構。
「新36條」還試圖促進民營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和轉型升級,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通過參股、控股收購的多種方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支援有條件的民營企業通過聯合重組方式增強實力。
「國進民退」高層信號
「新36條」的加快醞釀,正值4萬億人民幣政府投資的經濟刺激效應遞減,負面效應日漸顯露之際,加之愈演愈烈的「國進民退」爭議。國家高層期望藉此「新36條」激勵民間投資入場接棒,驅動經濟持續復蘇。
從2001年到2010年,大陸經濟從低谷進入新增長週期,一路高歌猛進,繼而因金融危機而陷入低谷,如今又正處在自回暖到重新進入增長軌道的關鍵期。十年間,民間投資從被鼓勵、被追捧,到遭遇挫折,一路承受懷疑與排擠,又到現在的被鼓勵和被引導,市場一直大門開開合合。
不久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席政協會議時曾表示,在刺激經濟政策下,要避免政府投資衝動陷入怪圈,就需要厘清政府以及國有資本投入的邊界,同時解決民營資本在各個行業的平等準入問題。
與此同時,民建中央在2010年「兩會」期間提交議案,全國工商聯發佈2009年《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形勢分析報告》,呼吁加大對民營經濟的開放力度。
儘管在新形勢下民營經濟再次被寄予厚望,但此次的「新36條」是否能得到比「老36條」更有力的執行,目前前景尚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