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朝野一直就要不要與大陸簽訂ECFA問題吵翻天,其實,多想想香港的CEPA,或許可以給臺灣一些啟示。
2003年6月29日,代表大陸的商務部副部長安民與代表香港的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共同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即: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的英文簡稱。隨后還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
其實,香港當初與大陸簽訂CEPA時,社會上也頗多爭論與討論,但基本上都圍繞著條文內容和實施后的效果。臺灣則不同,臺灣關於ECFA的爭吵重點不是內容,而是怎樣才能獲得超越ECFA之上的東西。
在ECFA之前,馬英九政府原計畫與大陸簽署的CECA(全稱為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后因民進黨強烈反對,臺灣媒體戲稱為「CE咖」,說這個安排類似香港的CECA,認為是將臺灣「香港化」,所以后來就改為ECFA。目的是要讓名稱與內容都與CEPA有所不同。
至於最后名稱叫什麼,目前誰都不知道,因為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是臺灣方面的稱呼,真正的名字(中英文)要等兩岸正式談判結束才能確定。
無論最后的中英文名稱叫什麼,基於香港CEPA經驗,臺灣必須弄清楚如下幾點:
一是無論香港的CEPA還是澳門的CEPA,都是一國兩制下的制度性安排,臺灣則有所不同,這是ECFA與CEPA簽署背景的最大區別。
二是無論香港、澳門,還是臺灣,都是世貿的成員,都具有獨立的關稅系統,CEPA也好,ECFA也罷,當與大陸簽訂這些文件時,其核心安排必須符合世貿(WTO)的相應規定。臺灣在世貿的地位,其實與香港、澳門相同,大陸與臺灣簽署的ECFA協議,具有法律基礎。
叁是,不管是CEPA還是ECFA,其實都是在世貿允許的框架內,兩岸類似自由貿易區的經濟合作協定。無論臺灣在野黨如何爭吵,都沒有辦法改變這個大前提。
四是,ECFA和CEPA又與一般的FTA(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不同,無論民進黨怎樣爭吵,都不可能把ECFA政治地位提升到FTA程度,這就是現實。如果能夠這樣的話,陳水扁8年任內為何不與其他國家簽訂FTA?
不管怎樣,CEPA和ECFA都只是經濟層面的「雙邊協定」,其總體目標,就是要逐步減少或取消雙方之間實質上所有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逐步實現服務貿易的自由化,減少或取消雙方之間實質上所有歧視性措施;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
其基本原則,是符合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順應雙方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需要,促進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實現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共同繁榮;先易后難,逐步推進。
如果硬說CEPA及ECFA沒有政治影響,也是騙人的。但臺灣要明確的是:自己最需要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