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楚財富定位資產配置多元化
不論是推出創業板,還是股指期貨的上市,大陸資本市場上的投資工具越來越多,投資者亦面臨著多種選擇。如何更好的利用不同的投資工具,真正做到投資而不是投機,保證收益?
投資者容易錯將投機當投資
「事實上,有許多投資者并沒有分清什麼是投資,什麼是投機,一般只想賺短期的錢,或者在評估時忽略掉風險判斷。」FIMA GLOBAL董事總經理王詠青表示,不少投資者常常混淆「投資」「投機」概念,只想在資本市場上賺一些「快錢」,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往往會導致失敗。
如果去問股民,很多人都會說大陸股市很容易賺錢,甚至有人認為「隨便炒股就是翻番的收益」。
王詠青認為,「這些都是以訛傳訛,有可能會賺錢,但回報率很難做到翻番。」但她發現,投資者很容易在這種錯誤的觀念下不斷進行「自我催眠」:「別人都可以翻番,那我也要這樣。」「其實投資者要懂得運用自己的投資理念,多選擇一些將來可能需要的投資工具,達到自己心裡期望的收益,但這個收益不能一定要求是50%或翻番,甚至數倍,這根本不現實。」
因此,她建議投資者要重新學習「投資」、「投機」之不同含義,明確區分二者。
簡單而言,投機賺的是機會財,行情大漲時確實可以獲得一定收益,但一旦行情大跌,判斷失誤,往往造成不可挽回的虧損。投資則將更多的關注放在長期收益上,選擇不同的工具,將資產進行合理分配,儘管不會短時間內收益大增,但亦能穩中求勝。
在投資收益上,歐美市場一般認為有10%收益率的就可以算是非常好的投資產品,但在東南亞地區的投資者,并不會只滿足於10%收益率,甚至錯誤的認為這是「上不了臺面的收益」。
「投資需要快速的調整好自己的投資心態,要想在股票市場獲得成倍數的收益非常難,只有少數個別可以達成,普通投資者要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財富定位,明白什麼產品適合自己投資,順勢而為,而不是依然停留在迷失階段。」
勿將風險集中在同一個市場或產品
有著超過20年的證券業從業經驗的王詠青亦觀察到,與歐美等西方地方的投資者相比,境內大部分投資者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喜歡投資短線,或者是自己打理資產,而非選擇專業機構委託管理。
「投資者也需要學習或吸收更多的市場資訊,選擇多方面的投資方式,而不是把自己放在一個絕對的立場。投資者需要客觀,也可以有一點主觀,但要注意不讓主觀影響整個投資行為。應該更開放的去看市場變化,切忌太過封閉或主觀。」
她的建議則是,投資者可以適當的委託專業投資機構,以便獲得一些更好的投資建議,降低主觀判斷的風險性。
同時,她分析說,投資者在股票大漲時獲得豐厚回報后容易產生「只有股票市場才有倍數收益」的錯誤認識。不能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理論人人皆知,雖然前幾年大陸股市表現良好,但不能代表會永遠都好。
她亦提醒投資者說:「不要將風險過多的集中於一個市場或者一個投資品種。」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投資工具上市,亦有更多的投資標的可供選擇,投資者在能力范圍下,應該把自己的財富進行區分,趁早規劃。「比如說有一塊資產是永遠不要去動的,用來未來應急或教育、家庭等支出,越早做規劃越好。」
「投資者也要放開眼界,不要只局限於大陸市場,如果在佈局大陸市場時,能夠同時連結海外市場,同樣也可起到規避風險的作用。」她表示,資本市場行情波動很正常,如果不早做規劃,一旦發生狀況,一般投資者根本難以迅速做出反應。
臺商亦有相同投資錯誤
「海外人士在大陸市場的投資誤區比較少,第一是市場相對比較成熟,第二他們要求的投資回報率沒有太過離譜。」王詠青表示,「境內投資人還需要一些時間來學習或教育來扭正原來的錯誤投資觀念。」
她認為,資本市場更需要投資,而不是投機,投資者只有以穩健的心態、全域的投資觀念,才能降低投資風險。
雖然臺灣的資本市場投資較為成熟,但臺商在大陸亦有類似的投資誤區。
此外,在大陸有禁止境外人士投資A股市場的規定下,亦發生過有臺商用員工名字開戶而發生糾紛的現象。
她建議臺商除了通過B股、基金、保險等正規管道投資資本市場外,可選擇專業機構推出的信託產品進行資產配置獲得收益,這亦是臺商著力大陸資本市場的最佳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