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至德訊通出現之后,消費品廠商的終端數據管理不要是件難事。
“五一”、“十一”這樣的長假期,一向是海爾集團的銷售經理們最忙的時候。在很長時間里,他們必須在各個店面之間奔波,緊盯銷售數據,避免出現斷貨。如今他們卻可以坐在電腦前,安安穩穩地觀察系統里的銷量變化曲線:自己管理的各個終端的銷售情況,都能及時、準確地匯總到系統中,不再需要額外的巡視。
這些都要歸功于至德訊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至德訊通”)CEO吳泳濤——讓銷售經理“第一次能在節假日準時下班”的人。在他的幫助下,如神經末梢般分散在中國各地的企業終端,與總部管理中樞之間的脈絡得以打通。
SIM卡的土方法
讓銷售經理們在旺季安心工作的是至德訊通的拳頭產品,名為“萬數通”的終端管理方案:終端人員按照手機程序的指示,在指定命令下填報銷售數據,后端平臺自動記錄數據并處理,之后自動記入廠商的進銷存管理系統,管理人員就能夠通過手機或電腦得到及時的銷售數據統計和報告。
整個方案的核心在于至德訊通為終端定制的基于手機SIM卡的管理程序。聯想集團從2009年4月開始打造終端管理體系,只用了1個月就確定采用“萬數通”方案。負責終端管理的經理張曉蕾的反饋是,培訓了僅僅兩輪,所有的銷售人員都會使用了;在“五一”和“十一”這樣的銷售旺季,只需要給終端人員發送一個命令,總部就能在每小時拿到全國的最新數據,而此前,需要額外調動800~900人花2~3小時才能把數據湊齊。
目前,中國市場中還有幾家從事終端數據收集的公司,包括北京贏銷通數碼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隨身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意貝斯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吳泳濤認為,雙方最大的區別是,對手是IT思維,而至德訊通是電信思維。
在精英化的IT思維下,其他幾家公司均采用了在手機植入Java程序來進行數據收集的方法,其隱患是所依賴的GPRs和CDMA網絡在發送大規模數據時不穩定;而技術規范早在20年前就定型的SIM卡,反而能夠采用專屬短信通道,保證傳輸質量。在電信思維下,吳泳濤的原則是,不選最精尖的,只選最合適的,哪怕這是個土辦法。
雖然至德訊通同樣開發了Java程序,但也會配上定制SIM卡以保證信息的安全備份,這就是贏得蒙牛和西門子芳心的“數據傳輸方式雙備”方案,一旦Jaya程序依賴的GPRS網絡無法使用,SIM卡短信方式將成為備用方法。目前看來,在銷售旺季時,通過SIM卡方式進行傳輸的數據占到40%,也就是說,如果拋開特制SIM卡,將會有40%的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丟失。
在未來的終端數據采集方面,至德訊通也會推出中高端產品,將擁有更全面的功能,例如收集終端商品擺放、促銷情況、終端人員考勤,甚至根據手機定位來管理物流、規劃路線等等。
終端管理藍海
對于快速消費品、家電、服裝這樣的消費類廠商,收集、整理各地零售終端的經銷存數據并不容易,但又至關重要。而大多數中國消費類廠商,還沒有找到很合適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至德訊通出現之前,收集終端數據的主流方式是傳真和電話匯報。這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在歐美等地,消費品的主要銷售地點是倉儲大賣場和百貨店,而在中國,以快消品為例,街邊小店中的銷售占到全國總量的60%;即使是擁有大型連鎖賣場的家電業,從全國來看也仍有40%是通過五花八門的經銷商渠道售出的。
在美國,大賣場的專柜里裝上電腦就能完成終端數據收集,而在中國,即使是在百貨商場中,也仍然有一大部分店面無法安裝電腦,更不用說是遍布大街小巷的小店。很多廠家使用商場的傳真機發送銷售數據,成本相當于普通傳真的十倍甚至幾十倍,在銷售旺季時更是效率低下。也有公司向員工發IC卡或者通信補貼,利用電話向上匯報,但由于要經過人工的多層記錄,其準確性和速度同樣無法保證。
但就算是再偏遠的銷售終端,即使無法安裝電腦、沒有傳真機,其眾多銷售、送貨和安裝人員,一定會配備手機。吳泳濤找到了手機這一突破口。他曾經讓同事計算中國終端數據市場的規模,結果讓吳泳濤自己都嚇了一跳。一般來說,企業在廣告上投入1元的同時,在終端的各類投入會達到3元,而在2008年,消費品企業的廣告投入大概為3,000億元,這說明終端投入在1萬億左右,而其中有5%用于數據管理上是很正常的。這就意味著500億元的市場規模。
眼下的市場形勢是,由于會涉及到很多的部門合作,大型IT公司還沒有向這個領域進軍;與至德訊通類似的民營公司,市場上也只有四、五家左右,絕大多數消費品廠商的終端還沒有得到有效管理。吳泳濤深吸一口氣,雖然至德訊通目前的收入還在幾千萬元的量級,但擺在他面前的是一片正待挖掘的藍海。
目前至德訊通的代表性客戶主要來自食品業和家電業,如伊利、蒙牛、海爾、美的等。昊泳濤下一步的計劃是,增加大客戶的投放量;大力拓展中小型企業以及大型企業在各地的經銷商;并向包括服裝業在內的更多消費品行業擴張。
不賣系統賣服務
在確定以SIM卡作為服務基礎之后,吳泳濤摒棄了做項目、收取開發費用的模式,改為免費提供系統和硬件,按月收服務費,這再次令人懷疑吳泳濤是不是瘋了:原先一次性的收入,竟然主動分成一年甚至幾年分次收回。
但吳泳濤認為,至德訊通的核心競爭力正是在于提供服務的商業模式?!皞鹘y的方式不符合這個生意的本質,終端業務管理涉及的東西太多了?!眳怯緷f。首要的問題是,如果只賣系統,網絡問題誰來負責。每天在至德訊通系統內傳送的短信高達1億條,企業應用的龐大傳輸量給網絡帶來了巨大壓力。
數據收集系統一旦開始使用,用戶會有極高的依賴度,絕對不能出現問題。在至德訊通簽下某日資大型家電企業的時候,對方提出了一個奇怪的條款:就算公司倒閉了,也要保證服務的持續性,不能停下。
為了保證服務質量,至德訊通已經與幾十個省市的運營商均達成了合作,尤以電信和聯通更為深入。運營商根據至德訊通的要求,將其企業用戶的短信通道獨立出來,同時對網絡配置參數做出了相關調整;至德訊通的定制SIM卡,也由運營商制作提供。
如何能讓巨頭這般努力?“我們賺兩塊錢,他們能賺到10塊錢?!标挥緷f。目前使用至德訊通的終端人員約有12萬,這些導購員、送貨員的日常通話量都非常大,而且由于號碼歸屬于公司,這批高ARPU值用戶非常穩定。投資人麥剛認為這種融洽的合作關系,也是至德訊通的競爭優勢之一。吳泳濤很有信心:向客戶報價的時候,采取項目模式的公司報價為幾百萬元,而至德訊通只需按月收取幾萬元的服務費,
“這一下子就打敗好多對手”。
一般來說,企業在廣告上投入1元的同時,在終端的各類投入會達到3元,而在2008年,消費品企業的廣告投入大概為3,000億元,這說明終端投入在1萬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