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需要創業者和企業家?因為很多商業判斷是沒有邏輯的,必須用直覺。
編者按
在過去的2009生,《創業邦》雜志通過到硅谷走訪一系列成功的創業者、投資人,為國內的讀者呈上了大洋彼岸的珍貴經驗和教訓 在2010年,我們將把關注的目光轉向國內,追尋國內有豐富創業經驗的企業家和投資人,請他們分享自己的創業心路歷程本期我們訪問了中國互聯網早期的代表性人物王志東,他曾先后創立了新天地和新浪,目前擔任點擊科技CEO。
當新浪終于借由MB0完成了股權結構的穩定,當新浪仍然沒能在媒體相關的業務之外取得突破,熟悉這家門戶網站10多年發展歷史的人們在議論感慨之余,都會提到“王志東”這個名字。或許很多年輕人已不再知道王志東是誰,但如果回到10年前的第一輪互聯網高峰期,他是能夠激動眾多創業者的英雄和符號。
自2001年“六月政變”離開新浪CE0職位后,王志東很快創立了北京點擊科技有限公司,在協同軟件領域已耕耘了8年多。曾被很多人認為有些“悲情色彩”的他,如今對于那段歷史有著與外界不同的解讀:“新浪對我是一段很好的經歷,我帶領公司完成融資,在業內領先,又順利上市?!?/p>
如果從大學三年級開始在中關村做“小倒爺”時算起,王志東創業已超過20年,他自認已經實現了兩個大夢想:早年在新天地開發“中文之星”實現了工程師的夢想,做出來的產品可以有很多人用;創立新浪則是把硅谷的創業模式引入了中國,找VC資,創造陽光財富?!皩γ總€人來說,一生能實現一個夢想就很好了,我還有什么好遺憾的?”
“新浪給了我成就感”
《創業邦》:現在回頭再去看新浪的那段歲月,您有什么感受?
王志東:我比較崇尚硅谷那種追隨著偉大的理想不斷實踐,然后創造偉大商業成就的過程,我也崇尚陽光財富,這樣創業的結果往往能名利雙收,但當時中國沒什么人相信。在新天地時我受了很大的打擊,人家都說我是“工程師的腦袋”,我就賭氣,不相信硅谷模式在中國做不起來。創辦四通利方(新浪前身)的目標就是5年以后在海外上市,我完全按照自己的設想來經營這家公司。在新浪2000年上市那一刻,我實現了夢想,兌現了承諾。
在新天地時,我實現了工程師的夢想,做出的產品有很多人用,直到2000以后還有人在用Richwin。而對于新浪,我的夢想就是要把硅谷模式引入到中國。上市后,我對所有人都有了交待,不管是員工、股東還是用戶、合作伙伴,這是個很完美的過程。同時新浪的成功給整個產業帶來很大的貢獻,我們做了一個成熟的案例給大家看,如今這些創業公司,絕大部分都是按硅谷模式來走的。中國的互聯網是惟一在短短幾年之內完全靠民間力量從無到有發展起來的產業,而且能把外國兵團打得一塌糊涂,參與其中我很有成就感。
《創業邦》:如果再總結離開新浪的原因,您會有哪些思考?
王志東:外界有很多人說我不斷融資、股權稀釋太快,從而導致控制器旁落,其實從一開始就是四通占大股東地位,我個人的持股比例較小,單純從股權上來說我很難控制新浪。關鍵的是,我認為四通利方正是因為引入了VC,才能順利地發展。四通曾經投資了很多公司,現在能說得上來的有哪家?全都做得不好。如果當時不引入VC,我們有一萬個理由死掉。
新浪內部和外部的人際關系極其復雜,我當時可能沒有意識到這種復雜性,也比較大意,或者說有點不耐煩了。在我當時的意識里,已經對新浪做出了轉型決定,如果轉型成功我就繼續干,不成功我就慢慢走,但是沒想到他們想讓我趕緊走。沒有按照自己安排的方式離開,對我來說是一次意外,但絕對不是失敗。新浪上市后已經變得比較安全,在我走后新浪還能夠繼續發展,這對我來說是挺開心的事,證明我打下的基礎好。
“新浪缺少靈魂”
《創業邦》:您對新浪現在的發展怎么看?
王志東:很多事情沒法說“如果”,但至少到今天為止,新浪第一門戶的概念還存在,而且圍繞新聞品牌和現有用戶群發展的幾個產品還比較成功,比如博客和去年推出的微博。當然,其他方面的機會新浪基本全都失去了,比如說游戲、搜索、郵箱服務、電子商務等,新浪涉及過很多領域,但都沒有做起來。我覺得比較可惜,有坐吃山空的感覺。
《創業邦》:您覺得導致新浪目前這種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王志東:缺少靈魂。有媒體經常批評個人英雄主義,其實在美國這樣現代管理最完善、最成熟的地方,個人英雄主義也非常突出,成功的企業絕大部分都有一個領袖人物,一個符號,你從這個人身上就能看出公司的文化、理想和狀態,比如蓋茨之于微軟,喬布斯之于蘋果。企業必須有靈魂,這位精神領袖能夠真正把公司當成自己的,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堅持下來。
新浪這么多年來主要的管理層基本還是原來的人,就是底下的人一層層往上升。這當然能讓老員工看到升遷的希望,但是新鮮血液不足,相對來說缺乏創新。
“我覺得自己很像石破天”
《創業邦》:您對現在中國互聯網整
體的創新有何評價?如何看待普遍存在的“山寨化”現象?
王志東:互聯網本來是最具創新意識的領域,但是我們在談創新時,不能夠排斥學習、模仿、引進,甚至拿來主義。我經常說一個好的企業可能就是99%的模仿加上1%的創新,這么說可能有些極端,底線是80%的模仿加20%的創新。如果一味只追求創新,就像以前科研機構做的事情,最后做不成產品。吸收前人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創新,成功的把握比較大。
模仿和學習有兩個前提:一是要合法,現在有些“山寨”產品越過這個底線了,二是從大的產業發展上盡量要保持良性競爭。美國同質化的東西很少,雖然不斷有八挑戰Google,但都是有一種新的思路,而國內現在有個不好的習慣,從VC開始都喜歡搞“山寨”,國外出了新的東西就馬上抄襲過來,甚至國內的公司都互相抄襲,最后誰都不敢創新,長期如此對行業發展很不利。
《創業邦》:您在中關村創業近20年,是知名的程序員,您怎么看技術人員創業?
王志東:我有時開玩笑說,我還真不是技術出身,因為讀大三時就在中關村站柜臺做“小倒爺”,畢業后分配到一家乳制品廠,后來一直混在中關村,因為幫客戶修改了方正的照排系統,最后被王選發現,才招進方正開始做技術。很多程序員都說以我為榜樣,覺得自己可以做管理、做銷售,但我算是比較特殊,很早就有過市場銷售的訓練。
人的很多變化其實是被環境逼迫的,能不能進化,要看“基因變異”能力,就是學習和適應的能力,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還得有貴人相助。我這兩天在讓兒子看《俠客行》,里面石破天的成長道路是我比較欣賞的,或者說我覺得自己跟他很像。他一開始沒什么野心,心地善良,挺愛玩,機緣巧合得到了各個大師的幫助,最后成為大俠。他能夠虛心向各個門派汲取營養,最后融會貫通,用的是潛意識的方式。這是一種最高級的能力,因為只要是符合邏輯的東西,都可以用軟件來實現,不需要人去做判斷。為什么需要創業者和企業家?就是因為很多商業判斷是沒有邏輯的,必須用直覺。而創業最關鍵的是靠自己的悟性,然后是機會。
《創業邦》:您創業過程中都遇到了哪些貴人?
王志東:王選就是我的一個貴人,因為做中文平臺的路子是他指引的,也是他把我從中關村柜臺里“撈”出來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貴人,可以是德高望重的,可以是身家萬貫的,也可以是普通的同事、朋友。從任何一個人身上都能夠學到東西,包括傷害你的人,他也在用某種方式幫你,在傷害你的過程中鍛煉你,可能會激發你創造另外一個機會。
《創業邦》:您是從大學就開始創業了,如何看待現在的創業大環境?
王志東:有很多成功的創業者都是沒上過大學或者沒上完大學的,我也一直推崇大學生創業這種精神,但現在大學生創業稍稍有點走歪了?,F在各地鼓勵太學生創業,感覺是希望用創業來解決就業的壓力。其實創業本身是實現夢想的過程,人生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活法、不同的精彩,大學這幾年一去不復返,應該好好珍惜,而創業的機會永遠都有。
十幾年前我曾在一次會上提過兩個觀點:一是中國要發展起來,要搞“明星制”,美國為什么大學生都愿意創業?都愿意搞技術?因為有蓋茨,他做軟件能做成首富。如果我們都宣傳楊百萬,每個人都去投機、炒股票,那就是另外一種導向。所以我說中國IT行業要出現明星、偶像,讓年輕人崇拜,創業的激情就阻擋不了。這個觀點當時沒有人認同。
第二個觀點當時看也挺“雷”人的。當時很多人都在討論中國的企業怎么都是小作坊,怎樣扶持小作坊做大?我說,中國就需要很多小作坊,讓它們自然形成幾個航空母艦,這相當于鯉魚跳龍門,跳龍門的過程最危險,政府千萬別管,“抓兩頭,放中間”。龍門下邊養的鯉魚足夠多了,自然就有鯉魚往龍門里跳,跳的過程風險大,讓它自生自滅,但只要跳過了龍門,就要鼓勵扶持。
人的很多變化其實是被環境逼迫的,能不能進化,要看“基因變異”能力,就是學習和適應的能力。
“沒有按照自己安排的方式離開,對我來說是一次意外,但絕對不是失敗?!?“從任何一個人身上都能夠學到東西,包括傷害你的人,他也在用某種方式幫你,在傷害你的過程中鍛煉你,可能會激發你創造另外一個機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