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夢想要綁在房子上
“為什么我們的人生和夢想都要拴在一個房子上呢?我們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期盼都僅僅是一處房子,這樣的人生是不是太悲哀了?”
一部《蝸居》,引起了許多城市人共鳴,劇中這句經典臺詞,更是讓太多人有感而發。“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串數字蹦出腦海,房貸6000元,吃穿用2500元,冉冉上幼兒園1500元,人情往來600元,交通費580元,物業管理費340元,手機電話費250元,還有煤氣水電費200元。也就是說,從我蘇醒的第一個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進賬400元,至少。這就是我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這是《蝸居》中海萍的又一句臺詞,已經被很多感同深受的人所引用,許多人甚至將這句話放在自己的博客里或用作QQ說明。
據統計顯示,城市超過50%的人購房要貸款,這些人承受著一天不出工,就會被社會淘汰的精神壓力,生活質量大為下降,心理壓力大。這也就是為什么許多人一看見《蝸居》,就開始對比自己的生活狀態。
艱辛感是焦慮的體現
遼寧省人民醫院心理科主任何茹分析,其實許多人對劇中海萍的心理狀態不理解,認為她太過歇斯底里、遷怒于他人,其實這種心理就是典型的焦慮表現。在這種精神壓力下,很容易產生疲憊感、緊張感和焦慮感。如果長期這樣,還可能引發心腦血管疾病。這就是為什么臨床上,許多心血管病人也有精神緊張、情緒不佳的“歷史”。
什么表現才算心理異常?何茹表示,其實判定的方法很簡單。一旦你發現自己有一種艱辛感表現出來,那么你就可以初步判定自己已經開始焦慮了。
“蝸居心理”緣于貪大
何茹主任表示,其實“蝸居心理”的根本就是一個認識的問題。許多人之所以有不愉快的心理,就是因為心理目標設定有誤。可以說,許多人之所以被買房所困擾,就是因為像海萍那樣,將自己的目標設定得太大了。
許多來就診的患者,在提到自己的心理問題時,也會提及在房子方面的困擾——買不起大房子。其實貪圖大,就是一個心理誤區。某網站曾經發起一項“幸福與房子關聯”的投票,結果顯示八成人認為,幸福與房子有關,其中69.9%的人認為幸福的家庭應該至少有一套房。如此類推,房子越大幸福越多的理論似乎成立。
如今貸款條件相對寬松,有些人想“不如買大一點”,結果背著大大的房子變成大大的房奴,供樓時間長達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從此以后不敢得罪單位里的人,因為工作不能丟;逛超市永遠買打折特價的必需品,因為一分錢得掰成兩半來花。這個時候,房子就變成負擔,而不是幸福了。
將房子與幸福捆綁在一起,實際是將個人奮斗全部寄托在單一的目標上,就像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一旦籃子打翻,雞蛋一個不剩,失望的程度便可想而知。
擁有“阿Q精神”很重要
“幸福的來源應該是多渠道的,才能做到心態平衡”。為了從根本上解決“蝸居心理”,何茹建議,有一個簡潔的方法,就是阿Q精神。每天給自己一點積極暗示,告訴自己其實現在住的小房子也挺好的;量力而行,沒必要因為一個幾十年后的目標來折磨自己。
通過不斷的心理暗示,會逐漸認清房子并不能作為人生的全部,房子不過是人生的一小部分,應該有前瞻性地從多種角度來思考人生,而不是將自己“綁架”在房子上面,這樣也就能舒緩一定的壓力。
另外,學會將目標設定得更加合理,記住“貪多嚼不爛”的道理,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綜合考慮自己的實力與現實的差距。比如有些年輕人租房結婚生小孩,他們有人算了一筆賬:在合適的地段租間兩室一廳房一個月2000元左右,在差一點的地段買間一手的兩室一廳房子,月供3000-4000元,還不算首付,那還不如租房子呢。其實這種做法不失為緩解高房價壓力的一種方式。
當遇到不愉快,甚至開始出現遷怒他人、沒有緣由地發火的時候,就一定要開始警惕,因為這可能就是焦慮初期的表現。一旦拖延下去,還可能影響睡眠,出現工作效率下降、與家人的關系緊張等問題。
“窮開心”照樣緩解壓力
如果沒有感情受挫的情節安排,小貝的角色無疑是《蝸居》里的一道難得的燦爛陽光。他也有攢錢買房子的壓力,但卻總是能想到各種法子逗女友開心,劇集里描述到小貝時這么說道,“即便是普通的散步,不花一分鈔票,小貝也會搞得有聲有色。”
何茹主任說,經濟上比較拮據的狀態確實會影響精神生活的質量,“房奴”們如何在省吃儉用的情況下苦中作樂,就顯得尤其重要了。她建議不妨試試“窮開心”的消閑方式來舒緩壓力,比如周末爬山運動,選擇性地給自己和家人一些小獎勵,諸如此類少花錢的娛樂項目,都是不錯的選擇。
誠如《蝸居》中的另一句經典臺詞所言———通往精神的路很多,物質只是其中的一種。及時釋放壓力,保持樂觀的心態,知足常樂,是房奴遠離心理問題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