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雜志中,小編希望讀者把自己類似強迫癥狀的困擾發給我,結果郵箱始終處于\"火爆\"狀態。信中,大家都覺得自己被\"強迫\"控制著,有的輕,有的重,有人痛苦,有人疑惑。那么,今天就來看看這個讓人心煩的\"強迫癥\"究竟是咋回事!
●鞍山張女士來信:最近不知道怎么了,出門總有沒鎖門的感覺,腦子里反復想:門鎖好了嗎?鎖了,沒鎖,沒鎖,鎖了……心里放不下,只好返回去看,結果每次都鎖得好好的。但是當再次走出門,沒鎖門的感覺又冒了出來。
●山東小方來信:自從上次報賬記錯后,我就得了一個毛病。比如寫賬或者寫東西,總是覺得前面的弄錯了,得翻過去重新確認。還經常像小孩子用手指一個數字一個數字,一字一句確認,有時還是不放心。
●大連素素來信:前段時間流行甲流,大家都很注意洗手。但我發現我最近每次洗手時間很長,甚至有十幾分鐘,每次洗完總覺得洗不干凈還想洗。然后用酒精棉消毒,但仍然覺得細菌洗不掉。現在這么冷,凍瘡都起來了,但還是要洗。
像這樣的來信還有很多,以上幾封來信只是比較典型的……
沈陽都市綠洲心理咨詢中心孫睿熙主任說:通過信的內容來看,不能說這幾位讀者有強迫癥,因為強迫癥需幾個特定條件,他們只能說有“強迫”現象。生活中這樣的事并不鮮見,對大多數人來說,強迫現象只是輕微的,或暫時的,如果當事人不覺得特別痛苦,也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就不算病態,不用治療。但強迫現象出現三個月以上,且影響正常社會功能了,或雖沒有三個月,但已嚴重影響社會功能的,就高度懷疑患上強迫癥,且需要治療了。
她為什么想掐死女兒?
娟子是個漂亮媽媽,有個可愛的2歲女兒,和一個能干的老公。在別人眼中,娟子不但將家里管理得井井有條,工作中也非常出色。可別人不知道,娟子在半年前突然冒出個想法,看見女兒有種想掐死她的沖動。第一次出現這種想法,娟子嚇壞了,甚至認為自己瘋了,怎么可以這樣想。她譴責自己,懲罰自己,可這種想法卻不斷冒出。而最近她又多出一個念頭,經過單位的落地窗,都有種想跳下去的沖動。她現在一方面很厭惡自己,因為居然有想掐死孩子的沖動,一方面又很痛苦,還想跳樓。于是走進了心理咨詢室。
【心理分析】溝通后咨詢師了解到,娟子和老公關系一直不好,她本想離婚,但卻有了孩子,離婚的念頭才作罷。一年多前,聚會上娟子碰到了初戀情人,兩個人又擦出了火花。對方表現出老公給不了的呵護,娟子感到很幸福。但娟子是保守的女人,她的道德感強烈譴責自己,告訴自己這樣做不對,但又控制不了。
咨詢師分析說:由于她潛意識里覺得是孩子阻礙她離婚,所以會產生如果沒有孩子該多好的想法,于是想掐死孩子。而對于跳樓的想法,當咨詢師問娟子跳樓誰會先發現,誰會最心疼時,娟子毫不猶豫地回答是她那個初戀情人。咨詢師說她只想在那個地點跳樓,是因為跳樓的地方正對著初戀情人工作的地方,對方會在第一時間發現,她是想用這種方法來引起對方的注意和心疼。
無法停止的”強迫“
孫睿熙主任說:強迫癥是以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神經癥。以有意識的自我強迫與有意識的自我反強迫同時存在為特征,患者明知強迫癥狀的持續存在毫無意義且不合理,卻不能克制地反復出現,愈是企圖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緊張和痛苦。病程遷延者可以儀式性動作為主要表現,雖精神痛苦顯著緩解,但其社會功能已嚴重受損。
數據表明,世界上強迫癥患病率為0.05-1%,而每15個人中有1人具有強迫癥癥狀。強迫癥人群以中青年居多,性別分布無顯著性差別。最近,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強迫癥列為發達國家十大殺手之一。
強迫癥的基本癥狀是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如患有強迫癥的病人,有的腦海中反復不斷出現某一件往事、某一句話、某一段歌曲(強迫回憶);有的對缺乏實際意義的問題或日?,嵤聼o休無止思索(強迫性窮思竭慮);有的對已完成的事總放心不下,疑慮不安(強迫懷疑);有的在想到、看到、聽到一個詞時,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另外一個詞或觀念,甚至產生與原來對立的詞或觀念(強迫聯想及強迫性對立觀念);有的人反復多次洗手或洗物件(強迫洗滌);反復檢查已鎖好的門(強迫檢查);不可控制數電線桿、樓層等,若漏掉要重新數(強迫計數);有的有一定程序的動作,如睡前按一定程序脫衣鞋并按固定規律放置,否則感到不安,進而重新穿好衣、鞋,再按程序脫(強迫儀式動作)。另外,有的表現出對某些事物不合情理的擔心、厭惡等情緒反應,明知不必要如此,卻無法克服(強迫情緒);有的反復體驗內心里違背自己意愿的沖動,如走到高處則產生往下跳的沖動(強迫意向)。
強迫癥愛找“完美”人
“我總害怕漏掉什么工作?!痹趶V告公司工作的劉女士是個典型的完美主義者,她在工作中非常細致,生怕下屬做不好,有時候深夜也要打電話催問,對自己更是要求嚴格,晚上經常因為回顧一天的工作有沒有紕漏而失眠。“我也知道這樣要求自己和別人不好,很累,但是沒辦法,我就是不放心?!?/p>
孫主任說:一般認為,患有強迫癥的患者有特定的人格個性,最突出的就是“完美主義”,凡事要求“十全十美”。在調查中,2/3的強迫癥患者都有這種“完美人格”。但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不是所有的完美人格都會患上強迫癥。
“完美人格” 又稱為“強迫型人格”。他們頭腦中只有“必須”、“應該”。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按部就班;堅持別人也要嚴格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則心里不痛快,對人做事不放心;猶豫不決;常有不安全感,反復考慮是否妥當,唯恐疏忽和差錯;生活小節也要“程序化”;過分沉溺于職責義務與規范,非黑即白。
在臨床上,還沒有對強迫癥產生原因的準確說法。只是根據大量研究有個大概定論,就目前來看,除了完美人格以外,強迫癥患者的其他主要成因:
1社會心理因素。諸如由于工作、生活環境的變遷,責任加重,處境困難,擔心意外,家庭不和或由于喪失親人,受到突然的驚嚇等等。
2遺傳。例如病人的父母中強迫癥的患病率為5%-7%,比群體的發病率要高得多。患者的兄弟姐妹、父母及子女,屬強迫性人格者也較多。
3與幼年期家庭教育和生活經歷直接有關。父母管教過分嚴厲、苛刻,要求子女嚴格遵守規范,決不準自行其是,造成孩子做事過分拘謹和小心翼翼,生怕做錯事而遭到父母的懲罰,做事思慮甚多,優柔寡斷,并慢慢形成緊張、焦慮的情緒反應。
如何擺脫“強迫”
對于一般的強迫情緒,孫主任表示,某些情況下可能是優點,有些工作就需要特別細心。擁有完美人格的人容易成功,因為他們精益求精。但強迫癥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變成優點。一旦患上此病,患者腦中充斥著非理性的焦慮,從而產生不存在的危險景象與畫面。
有強迫反應時,要采取順其自然的態度。“任何事情該咋辦就咋辦,做完就不再想它,如好像門沒鎖好就沒鎖好算了”。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來克服由此帶來的焦慮情緒,強迫癥狀會慢慢消除。而治療強迫癥目前比較好的方法是森田療法,講究的也是“順其自然”,但強迫癥患者往往不能很好理解“順其自然”這四個字,他可能就會錯誤的認為“順其自然”就是讓自己主動地一直強迫思考下去。如果不能夠自己調整,那就請心理醫生幫忙。
鏈接>>
強迫癥傾向測試
1頭腦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盤旋;
2忘性大;
3擔心自己的衣飾不整齊及儀態不端正;
4感到難以完成任務;
5做事必須做得很慢以保證做得正確;
6做事必須反復檢查;
7難以作出決定;
8反復想些無意義的事;
9注意力不能集中;
10必須反復洗手,點數;
11反復做毫無意義的一個動作;
12常懷疑被污染;
13總擔心親人,做無意義的聯想;
14出現不可控制的對立思維、觀念。
如果你出現了其中5條以上,你就要注意了,及時調整自己,別讓自己被“強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