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過節,親朋好友之間總喜歡送點補品,大家都認為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可實際上,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過量進補,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會加重脾胃、肝臟負擔,甚至引發消化器官功能紊亂等現象。
一宗罪 越貴越補
事例:王大媽特別愛面子,不久前聽說鄰居買回人參給家人燉服,于是她也到藥房買了人參給老伴進補。沒幾天老伴卻出現了流鼻血,咳嗽等異常現象。
專家指點:在眾多冬令補品中,人參是最常用的昂貴藥物。由于產地差異、種植和加工方法不同,人參價格差別很大,但并非越貴越好。人參有溫熱、寒涼、平性三類。陽虛、陰虛及氣虛患者需服用不同人參,盲目攀比,后患多多。
二宗罪 多多益善
事例:前段時間天氣特冷,吳先生的妻子特別采購來參茸類補品。誰知,幾天下來老吳的腸胃老是不對勁,吃胃藥也不管用。最后到醫院檢查,大夫認真詢問了老吳最近的飲食情況后告訴他,問題多半就出在\"補\"上。
專家指點:過量進補會加重脾胃、肝臟負擔。夏季人們由于吃冷飲,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現象,進入冬季大量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及肝臟負擔,使消化器官難以承受,導致功能紊亂。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還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
三宗罪 虛實不分
事例:盡管天氣寒冷,最近馬女士卻總感到口干舌燥,老是出汗,整天昏沉。在診所檢查屬于陰虛癥狀。為圖方便,馬女士自己到藥房買了補藥服用,豈料后果越來越嚴重。到醫生那里檢查,原來補藥竟然是“溫陽”的。
專家指點:專家表示,進補一定要先分清自身體質,中醫講辨證施補,虛者才宜進補,而且虛還分氣虛、血虛、陽虛、陰虛之分,人體器官又有心虛、肺虛、肝虛、脾虛、腎虛等不同,進補前最好先咨詢專業醫生,對癥下藥。
四宗罪 以藥代食
事例:“給老伴買了這么多補品,怎么身體還這么弱呢?”伍婆婆很納悶,她特別注重家人健康,常常買補品給老伴服用。錢花了不少,但效果卻不明顯。
專家指點: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的做法不科學。許多食物都是好的滋補品,如多吃蘿卜可健胃消食,多吃山藥能補脾胃。人們日常食用的胡桃、芝麻、花生、紅棗、扁豆等,其實也是進補佳品。
五宗罪 重進輕出
事例:平時大量進補,可這些食物代謝后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也多。加上很多人都不重視規律排便的重要性,以至于常常便秘。
專家指點:近年來,國內外養生保健界專家提出一種新的保健觀念:重視人體排出的“負營養”。 “正營養”是指人體攝入的營養;而“負營養”是指人體廢物的排出。重“進”也不能輕“出”,在“出”的方面,一是攝取葷腥油膩要適量,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及蜂蜜、核桃、芝麻等堿性潤腸之物;二是養成規律排便習慣,提倡每天早晚兩次排便。
TIPS:
藥補要分清體質
進補一定要有的放矢,按傳統中醫理論,滋補分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四類:
補氣主要針對氣虛體質:如動后冒虛汗、精神疲乏、子宮脫垂等,宜用紅參、紅棗、白術、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
補血主要針對血虛體質:如頭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黃、嘴唇蒼白、月經量少且色淡等,應用當歸、熟地、白芍、阿膠和首烏等。
補陰針對陰虛體質:如夜間盜汗午后低熱、兩頰潮紅、手足心熱、白帶增多等,宜用冬蟲夏草、白參、沙參、天冬、鱉甲、龜板、白木耳等。
補陽針對陽虛體質:如手足冰涼、怕冷、腰酸、性機能低下等,可選用鹿茸、杜仲、肉蓯蓉、巴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