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港上映4天票房收入過200萬港元,可能創下國產片近年來在港最高票房紀錄。不過,該片在港上映首日,票房不過36萬港元?!睹鲌蟆吩u論,“《孔子》雖未能打響頭炮,但頗有口碑”。香港《亞洲周刊》更以罕有的兩個整版來評介影片《孔子》,這在這份嚴肅時事刊物上非常罕見。
影評人鄭政恒說:“孔子的形象樸實無華,大政貼近史事,周潤發的演出也很好,影片值得深思之處不在于表現,而是時代,如何在現代的虛無處境中重新轉化和把握孔子才是要津。”另一影評人朗天認為,“電影還原《論語》語境的用心和誠意始終可嘉。畢竟,重要的不是觀察是否同意的內容而是它所引發討論的可能,何況還有遙向費穆舊作《孔夫子》所作的致敬?”諸多好評令影片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據在港發行該片的洲立公司負責人吳先生透露,因為這是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該片目前在港已有20多家中學要包場,相信還會有更多學校跟進?!?0多家中學包場”看《孔子》,而且是在曾經是殖民地的香港?!犊鬃印吩谙愀郛a生這種現象,的確值得我們深思。
內地會不會有學校包場看《孔子》?我不知道。但據我了解,很多條院線都還沒有學校包場出現。《孔子》將于2月12日在臺公映,據臺灣一些朋友講,他們自小學起就讀《論語》,所以,相信《孔子》在臺灣也會引起注意。
華洋混雜的香港,向以英語為先,一部描寫2500多年前中國先賢的影片能夠吸引20多家學校包場,足夠說明國學的根基和傳統并未在香港消失,反之還具有相當活躍的生命力。前些時候,香港孔教學院還提出要將孔子誕生日作為法定假期,與佛教佛誕節看齊,每年農歷8月27日為孔圣誕,全港放假一天。香港立法會是否接納此建議不得而知。但是,從此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在香港的根深蒂固,比起內地恐怕還要更普及、更濃厚。而對香港稍有了解者,對此并不稱奇。
此外,組織學生包場看《孔子》,從另一方面說該片得到了教育界的認可和肯定。相信導演胡玫得此消息,定然會比多收1000萬票房還要高興。
中國內地教育界缺乏像香港這樣對傳統中國文化的認知與普及化推廣,甚至是一些教師本身,也未必對孔子或儒家有什么認識,遑論他們的學生。香港不會有紅頭文件這樣的事兒,也不可能有。何況,香港看電影是免稅的,不存在為了稅收而有組織地看一場電影。香港有些報道說,內地撤下《阿凡達》2D版,是為了給“主旋律”的《孔子》讓路。然而,以《孔子》在香港的上映的情形來看,倒也并非“主旋律”進入港島。反過來,《孔子》在港上映獲得不少學校集體包場,倒是應該令內地相關部門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