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動人心的電影,觀眾能回味和留下印象的電影,就是好電影。不過現(xiàn)在觀影人群不同,年齡也不同。我相信《孔子》會作為一個“事件”留下來,孩子們長大了,再想這部片子,再看這部片子,就會知道了。”
2010年1月22日,《孔子》上映,正趕上此前一直獨霸票房冠軍的《阿凡達》2D版下線。一時間,“孔圣人”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叫好的、質(zhì)疑的……“圣人”所到之處,爭議不斷。部分人炮轟這部影片:“特效太粗糙”“對孔子思想的形成軌跡挖掘不夠,節(jié)奏上偏于沉悶,一些演員的表演太臉譜化”,甚至有人直言“就算《阿凡達》下線,也不看《孔子》。”支持者則認為《孔子》演繹了一個“很正經(jīng)不雷人”的孔子,一個中規(guī)中矩符合人們想象的孔子,臺詞也自然貼切。“能把孔圣人拍出現(xiàn)在這樣有血有肉,已經(jīng)相當不易”,“電影中將《論語》中的精彩篇章進行了白話式的詮釋,多少算是對今天國人的某種提示……”
《孔子》以孔子50歲以后在魯國從政為開端,以孔子周游列國為結(jié)束。影片始終以孔子的個人經(jīng)歷為線索,并將春秋時期的諸多重大歷史事件聯(lián)系在一起。既有魯國廟堂上討論“隳三都“時的明槍暗箭,又有“夾谷會盟“中的金戈鐵馬。既展現(xiàn)了孔子和他弟子們的師生之情,又有“子見南子”的千古謎情。這樣一部真實歷史題材的電影,創(chuàng)作難度可想而知。
對于觀眾的質(zhì)疑,制片方盡量以沉默回應,業(yè)內(nèi)人士贊同此舉:“這個時期不回應是最好的辦法,不要爭,也不對抗,讓大家慢慢去體會這部影片的可取之處,因為一旦回應就會有更多的聲音起來。”對于部分專家的批評,在此前一次專家討論會上,《孔子》的總策劃于品海就已經(jīng)撂下了話:“這部電影能夠讓專家們基本接受,我們就滿意了,我們這方面盡力了。但反過來說,如果讓你們百分之百滿意,那這部片子在市場上肯定失敗,我們也不能接受。”(制片方此前曾表示,《孔子》最后肯定盈利,加上國外市場版權和電視版權,至少會打平。)
作為《孔子》的導演,胡玫給自己的這部作品打了個90分。面對各執(zhí)一詞的觀眾與專家,胡玫說:“電影《孔子》所有關于歷史的記載都屬實,都有根有據(jù),經(jīng)得起推敲,至今也沒有史學家提出批評。至于一知半解的人提出異議,我想我們不是教科書,一部電影做成教材也沒有意義……孔子是我們的祖先,是我們的歷史,愿意了解的觀眾可以去了解,當然了,那些非常憤怒地要抵制的,不想看的話也沒強迫他們看。我們對影片盡力而為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