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是我國古代延至近代的一種夜間計時單位和報時方式。“更”讀如jin,這是將夜分作五個“更”單位。據資料記載,每“更”約現在的兩小時長,每更中又分四“點”,大約半小時為一點。在全國各地都設有“更鼓樓”,專門打“更”報時,打更的人稱為“更夫”。如打鑼一下,表示一更,再敲一下梆子,即表明現在是一更一點。依次此類推,三更即為子夜,拂曉即為五更。夜有長短,更隨夜長。夜的降臨是從黃昏起,設置的鐘樓上敲過108下鐘聲后,就起更入夜了。十五世紀,德國人彼得·金列思創制了世界上第一個鐘表,到明朝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意大利傳教師利瑪竇來中國時,才帶來了這種西方鐘表。之后制造鐘表的工藝從廣州、蘇州逐步傳遍全國,但樵樓打更的報時方式在許多地區消失遲至清末民初了。
這里說的《五更鼓》,就是以長夜五更敲鼓報時為起興的民歌名稱。
想那悠悠歷史歲月中的漫漫長夜,五更鼓聲激起了人們多少的惆悵、歡樂、慨嘆、幻夢和期盼,導致人們對人生、宇宙、未來、時光、處境的無限遐思。古曲藝《寶巷》的開篇唱詞中,這樣描寫五更:“一更里不提云遮月,二更里不提刮大風,三更里的梅花熬五更,樵樓上睡著了打更的人;鼓打四更到五更,五更天明東方動。”生活的意蘊、不言的感慨、無盡的韻味,讓你回味無窮。由此,我們也知道民歌中以“五更”為起興是一個優秀的傳統。就以明清兩代記載的民歌書籍中的《滿調小曲》、《蘇州歌疊疊錦》、《時調小曲銀絞坌笪》等等來看,常以五更為興,及至有《五更相思》、《五更盼郎》、《五更月》、《五伍寒》、《五更鳥》、《五更天》、《鬧五更》、《哭五更》、《五更鼓兒啼》等等,數不勝數。這些五更曲的內容和曲調或凄婉、或幽默、或明快、或哀怨、或含蓄,唱盡了人間“五更”的悲喜劇。
青海流傳的《五更鼓》小調,源于傳統的《五更鼓》調,其內容可是鼓動全民抗戰的。由于內容的愛國主義精神,順乎當時的時勢和民意,加上傳統曲調的上口和優美,老幼皆歌,得以廣泛傳唱至今。成為《四季歌》的姊妹篇,歌詞如下:
一更里鼓兒起,
一更里鼓兒起,
山頂上的雪花,
松柏樹上的枝:
哎喲——
小親人呀。
要保重你的好身體。
二更里鼓兒發,
二更里鼓兒發,
大哥哥出了門,
小妹妹要當家呀,
哎喲——
國和家呀,
肩膀上的責任一樣大。
三更里鼓兒催,
三更里鼓兒催,
爹娘的年紀大,
伺奉全靠你,
哎喲——
小親人呀,
到夜里摟上小乖乖睡。
四更里鼓兒緊。
四更里鼓兒緊,
你騎的戰馬,
十分要注意;
哎喲——
馬兒壯呀。
沖鋒臨陣當第一。
五更里鼓兒擂,
五更里鼓兒擂。
滿天的雪飛,
送郎去出征,
哎喲——
大功成呀,
勝利了早把家鄉歸。
歌詞描寫一位婦女送郎上前線抗日,對唱相勉。以遙夜五更起興,首句就以眼中山頂的雪花、松柏的青枝襯托出高原兒女壯美的情懷,各段充滿了慷慨大義、深情囑咐。此歌在當時大大地激發了青海各族人民的抗日熱情,屆時在青海一度掀起報名上前線、獻馬、捐款、捐物和宣傳抗日的高潮……
這首歌詞也是《四季歌》的作者——青海文史家、詩人石殿峰(字蓉久)編寫的。據作者長子青海大學教授石其麟講述:1942年冬,其父鑒于抗日時局如火如荼,青海雖然遠在大后方,但各族各界人民的抗日熱情十分高漲,作者依著“舊瓶裝新酒”的手法,填寫了新的“五更鼓”唱詞。筆者曾向石先生詢問多種變異本的準確性,他憑著當時的記憶,口述了以上詞句并說:“我可能有誤記處。多種變異的歌詞只要不脫離時代的真實,不違背歷史的真實,個別詞句的不同,作為民歌也是很正常的。”這首《五更鼓》小調后來也成為青海社火演出中的必唱節目,在著名青海民間歌舞《花兒與少年》中,被作曲家選用為“少年”出場的主旋律。
朋友,當你聽到青海《五更鼓》這首小調的時候,你不但為優美親切的旋律所陶醉,更為一番愛國的激情所感染,眼前會閃過一幕幕抗日硝煙中青海各族人民英勇慷慨、奉獻一切的動人場景——
青海互助縣人曾國佐,在宋哲元的國民軍里先后擔任29軍團長、副旅長、第77軍副師長、師長,授予陸軍中將軍銜,英勇抗日,名震天下。1933年在喜峰口夜襲日軍,用大刀拼殺日寇兩天兩夜,敵人節節敗退,穩定了長城戰役,鼓舞了抗日軍民士氣;1937年,“七·七事變”他堅守宛平,再拼大刀,在蘆溝橋打響抗戰第一槍,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有感于兩次驚天動地的大刀戰,音樂家麥新激情澎湃寫下了“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的千古名曲《大刀進行曲》……
1937年青海各族人民組成了八千人的青海騎兵師,以馬彪為師長開赴抗日前線,轉戰中原及皖北,其大刀劈殺,讓日軍聞風喪膽,受到當地民眾的崇仰。被譽為“士馬精壯,勇騎百倍”的鐵騎勁旅,立下了赫赫戰功。二旅長馬秉忠在豫東持續戰斗173天,擊斃鈴木支隊司令,殲敵千名;旅長馬祿殲敵千名,因功升任二師師長并接濟八路軍糧草彈藥,毛澤東親書“抗日英雄”錦旗相贈……青海民和縣人馬登云在武漢保衛戰中,堅守要塞到最后。長沙大戰中身中三彈指揮若定……
青海互助人仲允彥轟炸機大隊襲擊日軍本土給敵人沉重打擊;青海湟源人朱祥,不顧日軍密集炮火,駕擊腑沖二千米投彈炸毀陜縣兵工廠,28歲光榮捐軀……到抗戰勝利近萬名河湟兒女英勇獻身。
在青海后方民眾成立了“抗敵后援會”、“國民精神總動員會青海分會”,青海學生組成了“抗日義勇軍”等數十個抗日團體,積極宣傳抗戰,不停地向前方支援、捐獻羊皮、馬匹及錢物,當時在西寧的音樂家王洛賓寫了《穆期林青年進行曲》等大聲疾呼:“大家起來拼,用我們的鮮血教訓敵人……”
《五更鼓》的歌聲里你會聽到河湟兒女的英雄本色,鐵骨柔腸和無愧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