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現存北朝至唐初佛教造像中,在佛座兩側有五十多組執雀外道和持骷髏外道,持骷髏外道已經確定為鹿頭梵志,而執雀外道一般比定為“婆藪仙”,但存在許多疑點。本文從《俱舍論記》等佛教文獻中查得執雀外道是裸形外道尼乾子,而非“婆藪仙”。尼乾子執雀問佛生死,佛以無言對待挑戰}鹿頭梵志持羅漢骷髏難定因果輪回,佛為解答,顯示佛的智慧與佛法的精深,因而在佛教造像中廣泛存在。
關鍵詞:婆藪仙;鹿頭梵志;尼乾子;執雀外道
中圖分類號:K879.41;B94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06(2010)01-0001-07
北朝至唐初佛教造像中??梢姷揭唤M對稱出現的執雀外道、持骷髏外道,一般稱之為婆藪仙、鹿頭梵志。敦煌壁畫中這一內容始見于北魏第254窟(約5世紀末),最晚的是初唐第329窟(約7世紀中葉),一共畫有30組?,F知敦煌以外地區的這類圖像有27組,見于云岡石窟(3組)、小南海石窟(2組)、曲陽造像3組、正定造像1組、藁城造像2組、西安碑林延昌二年(512)造像碑(上有2組)、西安市考古研究所藏造像碑l組、北京保利博物館1組、Neill Malcolm私人收藏1組、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2組(其中一件就是著名的武定元年造像碑)、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2組、美國堪薩斯納爾遜博物館2組、美國費城大學博物館1組、美國羅得島州設計學院1組、法國私人收藏2組、日本私人收藏1組等(詳見文末統計表),可見這一題材十分流行。
《增一阿含經》卷20、《五分律》卷20等佛經記載外道鹿頭梵志曾與佛在墓地討論骷髏問題?!对鲆话⒑洝肪?0云:一次,釋迦帶鹿頭梵志至一墓地,共同分析五個骷髏,判定男女、死亡原因、治療方法、死后往生之處等,五人死后分別往生地獄、畜生、餓鬼、人道、天生等五趣(五道,佛教還有一種六道的說法,則是加上阿修羅道),鹿頭梵志一一知曉,但最后佛示以羅漢骷髏而鹿頭梵志不能判定羅漢往生何處,于是佛向他解釋佛教能斷輪回,勸其“快修梵行,亦無有人知汝所趣向處”。“梵志即得出家學道,在閑靜之處,思惟道術”修得阿羅漢果。所以此持骷髏外道就是鹿頭梵志,這是沒有問題的。
而執雀外道,長期以來都認為是婆藪仙,執雀是表示他主張可以在天祠殺生祭祀,事見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3:“婆藪仙人言:我知為天故,殺羊瞰肉無罪……于是舉身沒地中。從是以來乃至今日,常用婆藪仙人王法,于天祀中殺羊,當下刀時言婆藪殺汝。”但這些“婆藪仙”圖像與經文未完全合契:
一、身份不合。圖像上的“婆藪仙”多數是瘦骨嶙峋、形像丑陋的外道形像;而經文中婆藪仙一般都是善神。北涼法眾譯《大方等陀羅尼經》卷1云“婆藪”意為天慧、廣通、高妙、離斷、善知、剛柔、慈悲、力善、神通、相好、總持等。由詞義看,“婆藪”實是仙人應具品格的代名詞。
二、形像不合。圖像上的“婆藪仙”執雀,而唐代密教圖像中的婆藪仙是一手持仙杖、一手作眺望狀的老人,未見執雀形像之婆藪仙。
三、時代不合?!捌潘捪伞?、鹿頭梵志因與釋迦同時代,所以一般出現在釋迦像兩側,而佛經記載婆藪仙是過去世仙人,與釋迦并非同時代的人。三國吳竺律炎、支謙譯《摩登伽經》卷上載:“過去久遠阿僧祗劫,我為仙人,名日婆藪,五通具足,自在無礙,善修禪定,智慧殊勝。時有龍王,名為德叉。其王有女,字日黃頭,容色姿美,人相具足。我見彼女,起愛著心,生此心故,便失神通及禪定法,深自悔責?!?/p>
四、內容不合。佛教文獻中未見婆藪仙執雀的記載,并且婆羅門教的“供獸祭”(Nidhapasu-bandha)是用羝羊作供物的,而非用雀,這在佛經上也有反映。《摩登伽經》卷上云:“一切惡事皆婆羅門之所為作,汝婆羅門,性嗜美味,而作是言:若祠祀者,咒羊殺之,羊必生天。若使咒之便生天者,汝今何故不自咒身殺以祠祀求生天耶?何故不咒父母知識妻子眷屬,而盡屠害,使之生天。不滅己身,但殺羊者,當知皆是諸婆羅門欲食肉故,妄為是說?!薄洞蠓降韧恿_尼經》卷1記載:婆萸(藪)仙曾為商主,率人人海采寶,歸途遭遇摩竭魚難,眾人許愿若得生還,人各一生,祭祀摩醯首羅天,果得平安。歸國后,眾人各牽一羊往天祠。作為商主的婆萸仙反對殺生,為了改變他們殺生的習俗,便化身為二:沙門與婆羅門,真身在天祠。沙門與婆羅門在路上就殺生得大利還是得大罪進行辯論,最后到天祠請婆萸仙決斷,婆萸仙告訴沙門,殺生不墮地獄,沙門要求婆萸仙證明此事,(大約婆萸仙殺了生)婆萸仙“即時陷身入阿鼻地獄”,眾人見狀,驚恐萬分,畏懼地獄,遂“各放諸羊,退走四方”。這是佛教利用神話傳說來宣傳不殺生的一則故事。也就是說,婆羅門祭祀活動中,天祠殺生用羊,而非雀。
所有認為執雀外道是婆藪仙的文章都沒有解釋上述疑問,筆者在《敦煌研究))2002年第2期發表《婆藪仙與鹿頭梵志》一文,對婆藪仙的身份有所懷疑,指出:持鳥仙人,或持鳥于胸前,或舉鳥作觀察狀,或舉鳥過頭頂。由于他是仙人,所以有的繪有頭光。一般將此仙人造像定名為婆藪仙,但存疑點。
玄奘《大唐西域記》卷9記那爛陀僧伽藍“其西垣外池側宰堵波,是外道執雀于此問佛生死之事”。季羨林等校注本云:“案:此傳說出處不詳。”此事也見稍后義凈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那爛陀寺)次此西南有小制底,高一丈余,是婆羅門執雀請問處,唐云雀離浮圖,此即是也?!边@兩條資料最可以解釋持鳥仙人的身份,但佛經并無記載。
最近查得玄奘譯《俱舍論》提到執雀外道故事,似更接近事實真相?!毒闵嵴摗肪?0提到:“離系子問雀死生,佛知彼心,不為定記。有邊等四,亦不記者,以同常等,皆有失故,寧知此四,義同常等?!贝擞浾Z焉不詳,玄奘弟子普光《俱舍論記》所記載的執雀外道的故事較詳細,卷30云:“外道離系子以手執雀問佛死生。佛知彼心不為定,若答言死,彼便放活。若答言生,彼便舍殺。故佛不答?!痹瓉韴倘竿獾朗请x系子,但這一故事在佛傳、《阿含經》等早期佛經中似乎沒有記載,筆者目前所知較早的記載是南朝真諦(499-569)譯《阿毗達磨俱舍釋論》卷23:“是故不可定為四答,譬如不記尼乾弟子握中之雀?!币彩且还P帶過,普光《俱舍論記》的解釋是目前所知最具體的。
離系子即尼乾子,有尼虔子、尼乾、尼揵、尼犍、尼揵陀若提子、昵楗陀弗咀羅等多種譯名,六師外道中的裸形外道(自餓外道、無慚外道,有時指尼乾子這個人,有時泛指這一派的信徒),主張離一切系縛而裸體,自餓苦行(尼乾子及其信徒病老時自行餓死)。后秦弗若多羅譯《十誦律》卷14提到:“裸形者,名阿耆維道、尼犍子道。”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1云:“謂尼虔子,今言呢楗陀弗咀羅,翻為離系子??嘈行迍僖?,名為離系,露形少羞恥,亦名無慚。本師稱離系,是彼門徒,名之為子。”《翻譯名義集》卷2解釋是:“薩遮尼乾,此云離系,自餓外道。尼乾,亦翻不系,拔發露形,無所貯蓄。”
尼乾子是耆那教的開祖,這一學派主要思想散見于佛經,如東晉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卷4有《尼乾經》。南朝宋慧嚴等編集《大般涅槃經》卷17提到:“今有大師,名尼乾陀若提子,一切知見,憐愍眾生,善知眾生諸根利鈍,達解一切隨宜方便,世間八法所不能污,寂靜修習清凈梵行。為諸弟子說如是言:無施無善,無父無母,無今世后世,無阿羅漢,無修無道。一切眾生經八萬劫,于生死輪自然得脫,有罪無罪悉亦如是,如四大河,所謂辛頭、恒河、博叉、私陀,悉人大海,無有差別,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得解脫時悉無差別?!辈徽摵萌藟娜?,人死即是報應的最后實現,輪回也就終止,這不同于佛教提倡的生命輪回永無休止的哲學觀。
尼乾子也是具有大智慧者,前面提到《大般涅槃經》卷17曾云:“今有大師,名尼乾陀若提子,一切知見?!边@也成為釋迦在世時的最大勁敵,經常針鋒相對,所以佛經記載甚多,這也為了解尼乾子思想提供了資料。
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卷11記載:“一時我在獼猴池側法講堂上,時有尼乾子,字伽羅樓,在彼處止,人所宗敬,名稱遠聞,多有知識,利養備具?!本?7記載:“弟無畏白言:有尼乾子于大眾中而為導首,多所知識,名稱遠聞,猶如大海,無不容受,眾所供養。大王,宜往詣彼問訊。王若見者,心或開悟。”后一事又見于僧伽提婆譯《增一阿含經》卷39:“最勝白王言:今有尼揵子,博覽諸經,師中最上。唯愿大王,往問其義。”北魏吉迦夜、曇曜譯《付法藏因緣傳》卷5記載:“時此國中有一尼乾,邪見熾盛,毀謗正法,辯慧聰達,善能數算。佛陀蜜多欲化彼故,往為弟子,就受斯術,不久習學,皆悉通了。”劉宋佛陀什、竺道生譯《五分律》卷17記載:“佛在王舍城,爾時有一裸形外道,極大聰明,摩竭國人謂之知者、見者。來至僧坊言:沙門釋子,誰敢共我論議者?時諸比丘游戲諸禪,不共論議,亦不共語。舍利弗作是念:彼作此語,若無人共論議者,必毀辱佛法,我今寧可與共論議。復念:此尼揵為摩竭國人之所宗敬,若我以一句義問不能通者,必失名聞,不歸大法,今當與之七日論議。念已,語言:我當與汝七日論議。時王舍城長者、居士、沙門、婆羅門咸共議言:沙門釋子舍利弗為第二師,期與尼揵第一師七日論議,當共往聽。至期一日至于六日。論說余事,皆使結舌。至第七日,舍利弗說欲從思想生,尼犍子說欲從對起,時舍利弗而說偈言……尼揵聞此偈已,不能加報,便生善心,欲于佛法,出家學道。這件事又見于佛陀耶舍、竺佛念譯《四分律》卷34:“爾時佛在羅閱城,時城中有裸形外道,名布薩,善能論議,常自稱說言:此間若有沙門釋子,能與我論者來。時舍利弗言:我堪與汝論。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論有四種,或有論者,義盡文不盡;或有文盡義不盡;或有文義俱盡;或有文義俱不盡。有四辯:法辯、義辯、了了辯、辭辯。若論師有此四辯者,而言文義俱盡,無有是處。今舍利弗,成就此四辯,而言文義俱盡,無有是處。彼裸形即難問舍利弗義,舍利弗即還答遣,時彼裸形以五百迫難難舍利弗,舍利弗即稱彼五百迫難,而更以深義難問,而彼裸形得難問不解。時彼裸形即生念言:甚奇甚特,沙門釋子,極為智慧聰明,我今寧可從彼出家學道耶。”
在六師外道中,裸形外道大約是最有勢力的一派,一是尼乾子有綿密完備的理論體系,見前文;二是信徒很多,分布廣泛。北魏菩提流支譯《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2記載:“爾時南方國大薩遮尼乾子與八十八千萬尼乾子俱,游行諸國。教化眾生,次第到于郁O延城。復有無量百千諸眾,或歌或舞,吹唇唱嘯,作百千萬種種伎樂,前后侍從大薩遮尼乾子,詣郁O延城?!彪m為夸大,但還是體現了尼乾子一派勢力很大。釋迦涅槃,迦葉奔喪途中也是從外道尼乾子那里得到釋迦的近況,《長阿含經》卷4記載:“爾時大迦葉將五百弟子從波婆國來,在道而行,遇一尼乾子手執文陀羅花。時大迦葉遙見尼乾子,就往問言……?!?/p>
裸形外道曾居住在迦蘭陀竹園里,而后被佛教徒趕走,建立佛教寺院。后漢曇果、康孟詳譯《中本起經》卷上記載:“有豪長者,名迦蘭陀,心中念言:可惜我園,施與尼揵。佛當先至,奉佛及僧,悔恨前施,永為棄捐。長者至心,臥不安席,先福追逮,福德應全。大鬼將軍名曰半師,承佛神旨,知其心念,即召閱叉,推逐尼楗:裸形無恥,不應止此。鬼師奉敕,撾打尼楗,拖拽器物,尼揵驚怖,馳走而言:此何惡人?暴害乃爾!鬼師答曰:長者迦蘭陀,當持竹園,作佛精舍。大鬼將軍半師,見敕逐汝輩耳。明日尼楗共詣長者,深責所以:何故改施,令吾等類被乎委頓?不謂長者見困如此。迦蘭陀心喜:吾愿遂矣!佛圣廣覆,照我至心。即答尼楗日:此諸鬼師,強暴含嗔,懼必作害,不如委去,更求其安。尼揵懟恨,即日恚去。長者歡喜,修立精舍、僧房、坐具,眾嚴都畢,行詣樹王祠處,請佛及僧。眾佑受施止頓。一時大化普濟,靡不欣樂。”印度古代信仰各類神,如鳥神、象神、河神、風神、水神、樹神等等,祠廟遍地林立。樹王祠,想必是一個小神廟,由此可見釋迦在此地區是借住他處,還沒有自己的生活與修行場所。富翁迦蘭陀決定為他建立一所佛教寺院,竟然將已經施舍給裸形外道的竹園收回,建立迦蘭陀竹園精舍,這是佛教第一所寺院。這件事即使今日看來,也是很過分的,佛教與裸形外道兩派之間由此結下怨仇。
上述資料表明,敦煌壁畫上的裸形執雀外道不是婆藪仙,而是裸形外道尼乾子(離系子)。尼乾子是當時六師外道之一,勢力很大,他執雀而問佛與鹿頭梵志持骷髏而答佛正好是一對,以此來說明佛陀的大智慧。
尼乾子與鹿頭梵志的故事簡單而生動,卻充分展示佛陀的智慧和佛教對其他思想的超越,故而在北朝至唐初頗為流行,但敦煌以外地區的隋代佛教造像中已經見不到這一題材,敦煌初唐較早的洞窟里尚存。這一組圖像的消失可能與造像的時代潮流變化、外道猥瑣形像有損于佛國莊嚴景象、對外道的鄙視態度也有違佛教的眾生平等思想等等因素有關。但筆者推測這一圖像的消失還可能與三階教有關。
三階教在隋代至初唐間頗為流行,它的苦行、露尸葬等宗教行為與裸形外道類似。苦行本是在印度廣泛流行的一種宗教修行方式,但裸形外道將苦行極端化,以致吃牛糞鹿糞,這就違背了人性。對此,釋迦在《長阿含經》卷8中曾有歸納:“佛告梵志:汝所行者皆為卑陋。離服裸形,以手障蔽,不受瓦食,不受盂食,不受兩臂中間食,不受二人中間食,不受兩刀中間食,不受兩盂中間食,不受共食家食,不受懷妊家食,見狗在門則不受其食,不受多蠅家食,不受請食,他言先識則不受其食。不食魚,不食肉,不飲酒,不兩器食,一餐一咽,至七餐止。受人益食,不過七益?;蛞蝗找皇?,或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食?;驈褪彻?,或復食莠,或食飯汁,或食麻米,或食檬稻,或食牛糞,或食鹿糞,或食樹根、枝葉、果實,或食自落果?;虮灰?,或披莎衣,或衣樹皮,或草檐身,或衣鹿皮,或留頭發,或被毛編,或著冢間衣。或有常舉手者,或不坐床席,或有常蹲者,或有剃發留髦須者,或有臥荊棘者,或有臥果瓜上者,或有裸形臥牛糞上者?;蛞蝗杖?,或有一夜三浴。以無數眾苦,苦役此身,云何,尼俱陀,如此行者,可名凈法不?梵志答日:此法凈,非不凈也。佛告梵志:汝謂為凈,吾當于汝凈法中說有垢穢。”。同經卷11則歸納為7條:“彼有七苦行,長夜執持。何謂七?一盡形壽不著衣裳;二盡形壽不飲酒食肉,而不食飯及與耖面;三盡形壽不犯梵行;四盡形壽,毗舍離有四石塔,東名憂園塔,南名象塔,西名多子塔,北名七聚塔,盡形不離四塔,為四苦行。而彼后當犯此七苦行已,于毗舍離城外命終,譬如野干疥癩衰病死丘冢間,彼尼乾子亦復如是……又,一時我在冥寧國白土之邑,時有尼乾子,名究羅帝,在白土住,人所宗敬,名稱遠聞,多得利養。時我著衣持缽,人城乞食。時善宿比丘隨我后行,見究羅帝尼乾子在糞堆上伏舐糠糟。梵志,當知時善宿比丘見此尼乾子在糞堆上伏舐糠糟已,作是念言:世間諸有阿羅漢,向阿羅漢道者無有及此,此尼乾子其道最勝。所以者何,此人苦行乃能如是除舍驕慢,于糞堆上伏舐糠糟。”佛卻不以為然:“汝今愚人,謂究羅帝真阿羅漢,此人卻后七日當腹脹命終,生起尸餓鬼中,??囵囸I。其命終后,以葦索系描于冢間……時彼善宿故前到死尸所,語言:究羅帝,汝命終耶?死尸答言:我已命終。問日:汝以何患命終?死尸答言:瞿曇記我,七日后腹脹命終。我如其言,至滿七日,腹脹命終?!?/p>
死尸是不會說話的,從文中“犯此七苦行已,于毗舍離城外命終”一句看,可能是尼乾子臨終被安置在墓地(是“城外命終”,而不是命終送葬城外),善宿比丘前往探望。彌勒信仰中有人老自詣墳墓的記載,《續高僧傳》卷20《慧思傳》:“思曰:出家之人,生已從緣,死當自任,豈勞人事送此枯骸?余必一期當自運耳。時以為未經疾苦,故得虛置其言。后覺不愈,才經兩日,尋告眾曰:余其死矣。便起躡履,案行空屈,除屏殘尸。人中加坐,發遣徒侶,累以正命。處既森竦,世號寒林。眾不忍離,經夜旁守。至明往觀,端拱如故,就觸其身,方知已卒?!迸R終或死后以葦席置于墓地,這是一種露尸葬,與三階教的葬式極其類似。
尼乾子有七種苦行,三階教也提倡一日一食,隋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卷12記載三階教生活是:“門徒悉行方等結凈,頭陀乞食,日止一浪。在道路行,無問男女,率皆禮拜,欲似《法華》常不輕行?!毙判幸蚕竽崆右粯佣Y塔、乞食?!独m高僧傳》卷16《信行傳》記載:“凡有影塔,皆周行禮拜,繞旋翹仰。因為來世,敬佛之習,用斯一行,通例余業,其克核詳據,率如此也。后于相州法藏寺,舍具足戒,親執勞役,供諸悲敬,禮通道俗,單衣節食,挺出時倫……莫不六時禮旋,乞食為業,虔慕潔誠,如不及也。”因此筆者推測,由于三階教的苦行、乞食、露尸葬等宗教行為與裸形外道十分接近,而三階教屬于佛教,所以三階教出現后,不宜再宣傳類似的卻屬于裸形外道的行為與思想,作為裸形外道的代表人物尼乾子在佛教造像中走向消亡。但這一推測尚不足據,有待進一步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