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心理、穩定的職業、自覺地融入和堅忍不拔地前進,“而立”之時就不會遙遠。
當2010年1月1日零點的鐘聲敲響、全世界都在為新年的到來歡呼雀躍之時,一個嚴肅的話題擺上了社會民眾廣泛關注的桌面上:集體奔三的80后在“而立之年”能否立?
不但廣大民眾關注,就連不少社會媒體也聚焦80后。新浪四川基于網友建議,開展了題為“對于80后集體奔三你是怎么看的”調查,其結果顯示:33.4%的網友認為80后自私、缺乏責任感;29.3%的網友認為80后比較“飄”比較“搖”,不夠腳踏實地;24.1%的網友認為80后有思想有激情;13.2%的網友認為80后樂于接受挑戰。總起來講,61.4%的網友認為80后還是有很多優點,而擁有28.9%的網友則認為“80后是崩潰的一代”。在關于80后“三十能立”還是“三十難立”這個問題上,39.4%的網友認為“能立”,但60.6%的網友則認為“難立”!
為什么會出現上述令人擔憂的現象呢?按照當今人對“三十而立”賦予的時代內涵:三十而立等于學業有成、等于成家立業、等于有車有房、等于事業有成。但是,據有關部門最新調查顯示,近六成30歲“80后”薪酬不高、不滿職業、恐懼家庭責任、生存狀態并不理想。如此來衡量,“80后”這個群體幾乎可以定義為“三十難立”!
三十難立,為何難?上海社科院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教授指出:“三十難立”反映的是當下中國人生存的焦慮或者說是集體性的社會焦慮。“三十難立”不是“80后”的錯,而是社會之痛;三十而立不是“80后”一代人的事,而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既如此,三十而立,憑何立?北京師范大學著名教授于丹在她的《論語心得》中指出:“三十而立”并不是一種外在的社會坐標,衡量你已經如何成功,而是內在的心靈標準,衡定你的生命是否開始有一種心靈的內省,并且從容不迫,開始對你做的事情有一種自信和一種堅定。
由此可以得出這樣一種結論,80后“三十而立”并不能僅僅用GDP多少來衡量,而要用“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檢驗尺度。
心理成熟是基礎
據零點公司調查數據顯示,有不少人認為成熟的心態才是成人的標志。以人的生命周期而論,當今人30歲左右才是身心發育比較成熟的階段,因此,心智成熟是“立”的重要標準,也是對當今年輕人“長大成人”的衡量標準。
心理成熟的關鍵是心態。一個健全的心態,遠比100種智慧更有力量。因為一個健康積極的心態,可以推動自己快樂工作、健康生活、勇敢追求,獲取人生的愛情、財富以及幸福。與此相反,一個心態扭曲、意志消沉的人,常常會因為消極影響有意義的追求,把本來的陽光明媚反視作陰霾籠罩,這種人即便是走上了事業的高峰,也很容易從頂峰上跌落下來。因此,面對人生逆境或困境所持有的信念,遠比任何事都更加重要,因為積極的信念與消極的信念將直接影響創業者的成敗。美國成功學者拿破侖#8226;希爾有過這樣一段精彩描述:“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差異,但是這種很小的差異卻造成了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就是所具備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和失敗。”任何心態好的人,面對現實中的艱難曲折,更多看到的是積極的一面、接納的是陽光的一面。當手臂被刺扎時,他們慶幸沒有被刺中眼球;當摔跤磨破了皮,慶幸沒有被摔斷腿;當出車禍壓斷了臂,慶幸大難不死必有后福。美國前總統羅斯福一次因家中被盜,一朋友寫信慰問,而羅斯福卻十分陽光地寫信回答道:“親愛的朋友,謝謝你來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平安。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到我的生命;第二,賊只偷去我部分東西,不是我的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如此坦蕩和良好的心態,難怪羅斯福會贏得美國人民的由衷崇敬。
心理成熟的重要表現是常懷感恩之心。知恩圖報是中化民族的傳統美德,“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感恩是一種德性、一種境界、一種胸懷、一種能發現美并欣賞美的道德情操。我們感恩父母,是因為給了自己生命;感恩老師,是因為教給了自己知識;感恩企業,是因為供給了自己就業;感恩同事,是因為給予了自己協作;感恩機器,是因為提供了自己生產;感恩上司,是因為給予了自己栽培。感恩的敵人是忘恩與不滿。善于感恩與常懷不滿其結果是完全不同的。感恩的人關注和吸引美好的事物,因為感恩,就會形成積極期望,涌現積極改善,進而形成積極行動,最后釀造積極結果。與此相反,忘恩與不滿的人,因為不滿,就會關注不滿的事,產生心里上的厭煩,形成消極期望,進而產生消極觀念,形成消極行動,最后導致消極結果。因此,感恩并不是造成人的一種壓力、增加一種負擔,感恩是一種人生智慧、是一種催人奮進的前進動力。人生最大幸福就是快樂,怎樣才能使人生快樂呢?那就是要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因為只有善于感恩的人才會領悟快樂、才能真正體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也才能真正享受到人生成功的幸福。
職業穩定是保障
無庸諱言,任何人要生存與發展擁有職業是前提,沒有穩定職業一切人生目標都皆付之東流。而職業是否穩定首先取決于人生目標。美國哈佛大學曾經把目標對人生的影響進行過跟蹤調查,調查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結果發現: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并且長期的目標。經過25年的跟蹤研究,其結果顯示:那些占3%有清晰長期目標者,25年來幾乎沒有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堅持不懈地一直走下去,其結果他們幾乎都成為了社會各界頂尖成功者;那些占有10%有清晰短期目標者,由于目標短期而不斷被實現,因而生活狀態穩步上升,也成為社會各行各業不可缺少的專業人士;那些占60%的目標模糊者,幾乎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雖然有比較安穩的工作與生活,但卻沒有什么特別表現;而那些占27%沒有目標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因為常常失業,經常靠社會救濟度日,所以生活得十分寒磣,常常會抱怨社會、抱怨人生。由此說明,目標對于人生具有很大的導向作用。如果你確定了恰當的人生目標,并為之努力奮斗,你就會成功;反之,如果一個人沒有確定的目標,碌碌無為,沒有發展方向,也就沒有了前進動力,更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功。正如《圣經》所說:“人想什么便像什么。”也正如另一位成功人士所言:“想著成功,成功影響就會在內心形成。在雄心勃勃的推動力下,你可以控制環境,創造人生。”正所謂:偉人心中有志向,凡人心中就只有愿望。
在目標的牽引下,培養良好的計劃習慣是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實現目標的有效途徑。在人生的滄海中,目標只是一個空洞的理想,當目標確立后人們必須回到現實,計劃從起點到目標如何架起前進的橋梁。一個人今天站在哪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將邁向何方?事實上,一個人能不能把一件事情辦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你有沒有一整套科學合理的計劃,這正如一列火車,如果沒有軌道,再高級的火車也寸步難行,而計劃就是軌道,有了軌道火車就能順利抵達目的地。為此,高爾基曾說:“不知道明天干什么的人是不幸的。”人既要有遠大理想,更要有科學計劃并一步一步地去實現。
但是實現計劃離不開兩大條件,那就是時間與資源。有這么一句名言:出色人生的關鍵在于預算你的時間和資源。人生的時間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段,即:三分之一用于睡覺,三分之一用于從事業余生活,三分之一用于工作。人與人不同的重要點就在于業余時間是怎么度過的。所以民間有種說法:白天圖生存,晚上求發展。無數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秘訣,就是既好好利用三分之一的工作時間,也很有效地運用另外三分之二的時間。一個人如果不能充分利用時間,只知道“太陽出來搞工作,月亮出來談生活”,無端地消磨和打發時光,到頭來可能將是一事無成。
當今80后,“三十而立”首先要“立”在有穩定的工作上。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對“立”的解釋是:“立,能確有所立,不退不轉,則所志有得有守。”但時至今日,無數80后似乎還沒找到“立”的方位。據零點公司隨機抽樣調查顯示:40.5%的人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甚至有38.9%的人還不知道30歲之后自己要過什么樣的生活。另據有關單位調查,即使有工作的80后,有46%的人至少有過2次以上跳槽。目標不明確、職業不穩定、生活無計劃,如此“阿混”要混到何時?
對于遲遲不能“立”的80后,有關專家指出,這牽涉到社會的斷裂與高度失衡導致機會與資源的不均衡。人口相對集中到城市,城市中的發展機會雖然相對集中,但競爭也就越來越大,在這種社會整體結構不穩定、社會保障體制不完善的情況下,“立”的成本無法估量,“立”的預期難以估計。
不過對于80后,無論是工作、事業也好,還是生活、家庭也罷,他們都處于一個起步階段,只要對前途充滿信心,對自己能力堅定信念,志存高遠,勇敢面對各種風浪,就一定能闖出人生的一片新天地。高爾基曾說:“目標愈高遠,人的進步愈大。”歌德也斷言:“就高目標本身來說,即使沒有達到,也比那完全達到了較低目標更有價值。”這正所謂:“取法于上,僅得其中,取法于中,僅得其下”之道理。
融入環境是途徑
任何人的成功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一定的團隊中通過1+1大于2的合力作用創造出來的,試想如果僅靠單槍匹馬是很難獲勝的。這就向當今的80后提出了一個現實問題:要想獲得成功必須有機地融入到生存與奮斗的環境之中!
不可否認一個人的才華對事業成功所起到的應有作用,但越來越多的事實得出一個道理,才華橫溢僅僅是事業成功所需要的無數個要素中的其中之一,并且有時候還不是最主要的要素。現實中不難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很多才華橫溢的人往往不是事業的成功者,恰恰相反,那些能力平平的人卻能平步青云、馬到功成。這是什么原因呢?不少才華橫溢的人因為表現清高,往往缺乏與周圍環境良好的親和力,情商的缺失常常使自己陷入與團隊格格不入的困境,導致孤掌難鳴的結局。與此不同的是,那些才能平凡的人,因為懂得如何與人相處、懂得如何把握撲面而來的機遇,并將自己有限的才能用在最該用的地方,于是乎成功了。必須清楚,任何才華只有在合適的職位上才能發揮出應有的價值;相反,才華放在不恰當的地方反而成為蠢才,并且還會因才華越大造成的苦惱越大。正因為如此,日本松下公司的用人原則是只用具有70%能力的人,而不用業界最優秀的人才,因為前者更能認真做事,更能謙虛謹慎、與人為善、成為團隊凝聚力的粘合劑,而后者常常孤芳自賞、曲高和寡,很難卓有成效。
融入環境其實就是融入人際關系的環境。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和猿猴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人是一種依托于周邊復雜社會關系而存在。人離開了這個關系社會,就一事無成,連生存可能都成了問題,更不用說向前發展了。”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一員,人與人之間發生關系、產生作用,就能創造出奇跡,而四通八達的人際關系就構成了一個人與社會發生交往的橋梁,通過這座橋梁,它將把你帶到理想的彼岸。既然如此,人際關系就需要接觸、交往、溝通、融入、維系,沒有陌生的對象會無憑無故地給你提供免費的午飯,因而,必須善于營建人與人的關系網。但是,良好的人際關系并不是朝夕之間就建立起來的,它需要認真對待、長期經營、不斷推進。事實上,一個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擁有多大的關系和影響力。
當今80后,當進入到某一個環境,有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年輕人之間喜歡互相拉幫,形成“同學幫”、“同鄉幫”、“戰友幫”等,無形之間自己就與其他年齡段和不同層面的人劃出了一個“三八線”。自己不愿意主動走進其他群體之中,難道其他群體還會主動來接納和包容你嗎?這就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拒“緣”。如果說人際關系是通常情況下成功的普遍法則,那么人緣則是人際關系的基礎。廣泛而良好的人緣是成功的階梯。因為人緣就像一根電線,人情將通過這根電線傳情達意,最后實現自己的愿望。沒有人緣也就失去了疏通渠道,也就很難實現自己的目標。佛教講求“結緣”與“造緣”,其實就是社會提倡的要廣結良緣,只要緣分到位了,你就容易走進收獲的季節。
既然人緣好能鑄就良好的人際關系,那么怎樣在廣結良緣中運用人際關系實現自己的進步呢?有專家總結出了這樣一個基本法則,那就是:幫人、合作人、被人幫。
幫人就是幫助成功者成功。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要想成功就得借助成功者的成功實現“借梯上樓”,要達到這個目的就應該首先幫助成功者實現成功,而自己將在別人成功過程中提升自己能力、廣結各方人緣,最后實現自己成功。在具體實踐中,你應該理清誰是本單位或是本行業棋高一著的人,然后想方設法主動接近他,幫助他推進工作。當對方成功后,你必定會在人家的成功中學到不少知識和經驗,這就為你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礎;相應,當人家成功后也會因你昔日的“拔刀相助”而“投桃報李”。
合作人就是找人合作實現成功。當自己還不具備獨立成功的條件時,就必須借助其他人的影響力、知識力、關系力,實現共同成功。找人合作最好是選擇已經獲得成功的人,利用對方的成功經驗、無形資產、人脈關系,在充分考慮與尊重對方經驗與能力、充分體現對方利益的基礎上攜手并肩,要善于割舍自己短期的眼前利益,最后實現長遠的更大利益。找人合作的成功范例并不鮮見,不但是人與人之間,也有集團與集團之間,甚至國家與國家之間,通過合作,取長補短,實現共贏。
被人幫就是找成功者幫己工作。任何成功都得益于天時、地利、人和,任何人都不要乞求有朝一日一覺醒來成功從天而降,唯有的只能是應天時、順地利、造人和,促進水到渠成。但當上述三方面的條件還不具備時怎么辦,就得找成功者幫助。為什么一些企業為了實現更大發展不惜花重金聘請能人幫助發展,為什么中國的足球隊員寧肯遠渡重洋去歐洲強勢足球隊打球學藝,就在于這樣做不但能幫助你成長成熟,更有助于你快速成功。美國時任總統里根從一個好萊塢電影演員成功競選為總統、當今美國總統奧巴馬從一個業界律師登上總統寶座,無一不是依靠一大批議員、富豪們共同幫助和鼎力支持才使美夢成真的。
堅忍不拔是支撐
任何成功都來自于行動,一切紙上談兵都只能是肥皂泡沫。但行動有遲與早、快與慢之分,而早與快往往成為成功的獲獎者,因為任何一個成事之人,無一不是善于抓住轉瞬即逝的機會、果斷行動實現成功的能手。尤其是當今信息化社會,一切拖延遲緩者都將一事無成。所以,美國哈佛大學人才學專家哈里克說:“世界上有93%的人都因為拖延的陋習而一事無成,這是因為拖延能殺傷人的積極性。”歷史上任何一位偉人,都是與時間賽跑的高手。他們善于發現機遇,即時抓住機遇,搶先行動一步,最后取得成功。一個人無論你有多么偉大的理想,除非你立即行動,否則一切皆成空想。
然而,僅僅行動就能成功嗎?因為行動的背后仍然蘊含著冒險。比爾#8226;蓋茨曾經認為:企業經營管理上的“戰略”幾乎成為“冒險”的同義詞,冒險中就存在著失敗的可能性。如果不想冒險,肯定就不會失敗,當然決不可能產生成功。唯有冒險,成功才有可能由空想變為現實。而冒險的動力是勇敢,只有勇敢無畏的人,才能最終攀上神奇的高峰。就像非洲廣袤大草原上的那些動物,當紅日升起后,獅子就會考慮如何快速奔跑抓捕稍慢的羚羊,不然自己將會被餓死;對羚羊來說,它得考慮如何勇敢機智地躲避獅子,如果一旦跑不過獅子就將成為獅子的美餐。而我們每個人當長大成人后,隨著各自條件及環境情況的變化和不同,有的變成了“獅子”,有的變成了“羚羊”,都將面臨著競爭與生存的挑戰,都將設法具備跑贏別人的勇氣與智慧,否則,要么被餓死,要么被吃掉。須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人類社會最普遍的自然法則。
然而,奔跑需要力量、需要堅忍不拔的毅力,尤其要克服“起飛”前的阻力。從機械物理學的角度來看,飛機在跑道上加速時地面的摩擦力非常大,必須要有足夠的能量來克服這些阻力。一旦飛機離開地面,空氣的阻力相對地面的摩擦力來說就顯得微不足道,因而飛機就可以自由飛翔了。這說明,飛機要飛翔最困難的就是在起飛前的那一段。而80后要獲得成功,就必須克服起飛阻力。
現實中,80后獲得成功者甚少,原因就在于80后剛進入事業大門,仍屬于起飛階段,受前進中阻力大的影響,還沒加速到能自由飛翔的時候。正因為如此, 80后需要堅強執著、需要勇敢無畏、需要百折不撓,決不能因一時的困擾與痛苦干擾業已既定的前進方向。奧里森#8226;菲力在總結青年人的人生時曾經說過:“我們身邊有許多人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只會羨慕別人的成功;還有一些人是知道自己該做什么的,但就是做不好。這些人都共同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們還沒有找到自己身上真正的力量。”其實人的巨大能量如珍寶一樣是藏匿得很深的,通常情況下如果沒經過特別的刺激是不會顯山露水的,既然如此,我們為什么不去通過某種自覺的激發讓這種潛力如海嘯般掀起、如火山般噴發呢?要知道,我們只要努力去挖掘潛力、創造能量,促進這種新生力量盡早爆發,一旦形成磅礴氣勢,就會產生一種一往無前的沖勁和干勁,就會竭盡全力地去干出前所未有的驚天偉業。即使出現暫時的挫折與失敗,它定會給勇敢者以新的勇氣與力量。正如美國著名成功學家溫特#8226;菲力所說:“失敗,是走向更高地位的開始。”失敗乃成功之母,青年朋友們,奮起直追吧!
(責任編輯: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