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估計經濟危機的
現實狀況和對我國的影響
第一,金融危機對全世界的經濟影響還在繼續,它的回暖程度并不高,和許多專家預期的回暖速度有較大差距,并沒有見底。無論是V字形、U字形、W形等等形式的估計,都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實際上還在影響著我們的發展,還在繼續影響我們企業的經營狀態。金融危機在美國的影響是首當其沖的,不但影響了它的經濟硬實力,同時也影響了它的軟實力,也就是美國在全世界的經濟影響力和誠信體系。
第二,對我國而言,經濟危機并沒有造成顛覆性影響,將來也不會造成顛覆性的影響。我國廣東等沿海地區出口依賴型的企業受沖擊比較大,但是全局發展比較平穩,并沒有到傷筋動骨的程度,有兩個主要因素起了作用。
一個是我們國家的城鄉二元體制,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我國城鄉二元體制結構的作用對農民來說,大部分進城務工的農民,家在鄉下、土地在鄉下,進城務工多掙些錢是錦上添花,如果不進城務工,在農村勞動,也能以低水平生活生存下去。我們不像美國有那么高比例的城市人口,一個人沒有工作就徹底失業了。
另一個就是我國長期形成的積蓄防災量力消費的文化模式。在美國,從個人到國家都呈現一種赤字消費模式,自己沒錢向別人借,個人沒錢向國家借,國家沒錢向國際借。在巨大的金融風暴沖擊下就顯得后勁不足。在美國,2008年前期的個人儲蓄率為1%,在國家的刺激下,到10月份的個人儲蓄率提高到24%。而在相同背景下,中國的個人儲蓄率是50%。在中國,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都貫穿著一種積蓄防災的意識和消費方式。日本稻盛和夫與他的京都制陶公司,平時高積累、高儲蓄,以防止意外情況的發生。因此,在金融危機時,京都制陶公司不但沒有受到很大影響,反而逆勢上揚,健康發展。看來儲蓄防災的意識和消費模式無論對國家抵御經濟風險,還是對企業應付突發經濟災難都能起到積極作用。
金融危機啟示我們:
社會財富和企業財富怎樣的
增長方式更為穩健
第一,虛擬經濟既不能夠過度膨脹,也不能夠脫離實體經濟而存在。近幾年,虛擬經濟飛速發展,這種虛擬經濟不要說在我們發展中國家,就是在發達國家,總量上超過了實體經濟,也必定形成一種虛假的、泡沫性的假繁榮。因此,我們企業在投資時應格外謹慎,這種虛擬經濟有很大的誘惑力,但也潛存很大風險。因此,投資于虛擬經濟,必須有充足的經濟實力和成熟的投資心態。當下投資虛擬經濟,我們企業的經濟實力、心理準備、技術準備、體制準備都嚴重不足。過度的發展虛擬經濟只會制造財富的泡沫,而實體經濟創造的才是真實的財富,虛擬經濟不能離開實體經濟。
第二,倡導健康消費理念。過度消費刺激下的經濟增長只能起到暫時緩解經濟困難的作用,不能長治久安持續發展,因此不能長期依賴過度消費的方式來刺激經濟增長?,F在有些觀點認為社會的發展需要加速加重刺激消費,讓人們消費、賺錢、再消費,才能造成社會經濟的繁榮。消費會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是肯定的,關鍵是把握住度。過度的消費不是好的經濟發展方式,過度消費、炫耀性消費只能助長人類的貪婪本性。這場經濟危機的制造者是華爾街,而造成這種危機發生的正是人性的貪婪,大家互相欺騙。這種方式會使財富日益畸形地轉移集中到精英手中,進而助長社會貧富的分化。美國近兩年用大量的資金救市,而華爾街還在大量派發紅包和獎金,貪婪的本性一旦釋放,是無法停止的,就像穿上紅舞鞋的女孩無法停止手舞足蹈一樣。人的消費欲望超過實際消費能力的時候就會造成嚴重社會問題。
第三,唯商為大的價值觀不能鑄造永久的財富天堂。從事經濟工作、企業管理工作、經營工作、金融工作和貿易事業時,在商言商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我們從事商業只講究經商技術和手段,不注重人文本質的價值觀,雖然會在短期內不斷刺激財富增長,但在財富激增的同時也會造成文化的荒漠化,造成社會的文化冷漠狀態。因此,要想造就永久的財富是不可能的,就像美國華爾街的“肥貓”們,不講究財富積累過程中的人文情懷,放逐了文化,淡化了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本質性作用,也就造成了一種粗放的非健康的不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文化。物欲和金錢在整個金融危機中都唱著主調,大量擠占了經濟發展中文化應有的空間,使文化失去了對商業經濟手段的主宰和引導作用,因此必定使經濟發展出現重大的失誤。
健康的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經濟發展模式、金融發展的戰略、財富取向、產品質量和經營手段等方面無不體現著一種既有的文化和價值觀,有什么樣的價值觀、文化,就會出現什么樣的道德、戰略和財富取向。在經濟發展中,無論是國家、國際的宏觀環境,或者企業的微觀環境都離不開文化的支撐。一旦離開了自覺文化的引領,經濟發展無論在宏觀還是微觀上都會出現戰略性的或根本性的失誤,既影響企業的硬實力,也會影響國家的軟實力。美國華爾街的文化影響著、污染著金融界整體的文化生態,不但重創了美國經濟,也嚴重地損害了美國的信譽形象。
經濟中的文化不能放任地發展。有的經濟學者說,發展經濟、創造財富、改善人類生活本身就是一種為人類的文化。實際上任何領域的文化都有自發與自覺兩種存在狀態。一個企業,在某個階段,在一個具體的組織里,怎樣經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發展經濟、如何鍛煉隊伍、如何培養人才、如何制定戰略,還是需要自覺的文化去引領。有種觀點認為文化不能夠建設,只能自我形成。這種觀點很值得商榷。任何組織或領域不經培育,也會形成自身的文化,但那是自發的文化,自覺的文化是在科學的文化理論指導之下,對文化敏感的感覺、深度的體驗和分析下,提煉、整合、建設的結果。培育自身的優秀文化,才能使企業平穩健康發展,遏制落后、野蠻的文化對企業的惡劣影響,把文化發展都置于自發狀態下是文化放任主義態度,是不可取的。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類人猿最開始是吃生肉的,后來森林著了大火把動物燒死了,他們發現熟了的動物更好吃、更易消化,于是自己學會生火,把動物搞熟后才吃。因此,人類總要有文化自覺,靜待文化的自我衍生,人只是被動地去適應,和消極等待森林自然起火后才吃熟食一樣可笑。人類能夠進步,就是靠文化創造,如果不能把自發的文化上升為自覺的文化,就不可能促進一個組織或者社會的發展,自發的文化也不可能自動生成自覺的文化。美國華爾街多年來經濟發展很快,但是放棄了文化培育,不但沒有像生產產品一樣衍生出一種優秀的文化,反而將自身原有的一些優秀文化也消蝕殆盡了。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示,經濟發展并不能天生涵養出先進的文化因素,必須加強經濟發展過程中文化培育的自覺性。
第四,財富的使用應有正確的導向。首先,要努力創造科學的機制,平衡財富的分配,任何社會都不能放任過大的兩極分化,兩極分化一旦過大,超出了社會的限定條件和承載能力,就會造成國家的不安定;第二,國強更要民富。國強民窮只是表面和一時的強大,民富基礎上的國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強大,所以國家的財政收入要保障對社會保障體系的投放力度,企業發展中要全面考慮到職工的利益,充分顧及到企業發展基金的增加。如果一個國家忽視了百姓財富的積累,一個企業不顧職工的全面發展,不讓職工感到自己與企業共發展、在經濟上共享受,這樣既不利于一個國家、一個企業真正的強大,也不利于一個社會公民和一個企業員工對社會、對企業的忠誠度的提高。
金融危機啟示我們:
企業家精神亟待回歸
一個國家的綜合經濟實力,取決于企業的活力,企業的活力之源在文化,文化倡導者企業家起著關鍵作用。所以,企業家必須要培育并保持崇高的文化取向和文化定力,要盡快回歸崇高的企業家精神。
第一,企業家必須有恒定的信仰和文化品格。企業家的價值心理定式導引著經濟增長方式,企業家的財富觀在本質上是一種文化信仰問題。信仰、價值觀和文化品格模式,決定了企業家發展企業、創造財富、使用財富的思路和經營模式,所以企業家的恒定信仰和文化品格非常重要。這場金融危機發展過程中,有很多非常明目張膽的詐騙行為,這是正確價值觀的迷失,是人生事業信仰的錯位??墒巧鐣浾搮s缺少對這些現象的深層次文化分析,缺少文化批判的立場,只在制度層面或技術監管機制上進行分析和批評,忘記或放棄了對危機制造者的靈魂責問,很少對危機始作俑者和暴利獲得者們的人性本源作探究。一個缺少文化批判立場的集體絕對建立不起一個基業長青的組織,沒有文化品格、沒有恒定的信仰、沒有正確價值的心理定式,其運營模式也不會出現健康的形態。企業家在全部經營過程中,無論作為一個文化個體或整體,如果沒有科學正確的價值準則,經營方向肯定會迷失。企業家的文化品格、信仰和價值心理定式,都要在企業培訓時多下功夫,否則肯定會使企業重蹈華爾街的覆轍。
第二,企業家必須具備現代的文化精神。企業家精神對企業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華爾街,曾經有過健康的、促人向上的企業家精神和文化,那就是它曾主張的高尚情操、忠誠、謙遜、獨立、重視公益事業??上У氖撬麄兊暮蟠⒌头艞壛诉@個文化傳統。當下華爾街提出的是:精英合伙、高效分工、默契配合、迅速出擊、利益分享而且生命不息、賺錢不止的新文化精神,這和他們曾經擁有的優秀文化精神有天壤之別。實踐證明,華爾街今天出現的大問題,其根源之一,就是企業家精神的深度缺位,金融家的文化理念出現重大偏頗。
那么當代的企業家應具備哪些精神呢?
為天下創造財富的道德精神。把擔當社會責任放在首位的企業家,應該具備謀天下之利而不謀一己之利,謀長久之利而不謀一時之利的家國情懷。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經濟的含意時,解釋為經世致用、道濟天下。經世致用講它的技術理性,道濟天下講以人倫大道為天下人服務,就像同仁堂提出的:養生濟世、同修仁德,這種服務天下的情懷,才是一種大財富觀、大企業家的事業觀。在華爾街“肥貓”們的行為中誰能體現出這種道德精神?
誠實守信的倫理精神。近年來,誠實守信的倫理精神的缺失是全社會普遍的現象。國外有位學者寫過一本書,把中國列為低信譽度國家的行列,而把美國等列為高信譽度國家。無庸諱言,中國的誠信重建,任務很艱難,據一項調查顯示,中國每年因不誠信造成的損失為5 855億元。但是現在來看,誠實守信的遭到漠視不單是在中國,美國原來誠信領頭羊的神話地位也已經被他們的行為轟垮了。這次金融危機中,納斯達克的主席麥道夫,以龐氏騙局的方法詐騙500億美元,就是一個典型的背信棄義的案例。
有觀點認為,誠信只有靠制度才能保障,事實并非如此。美國人認為和中國人合作很難,因為,不送禮、不走后門、不找關系就走不通路。在美國有一個《反海外腐敗法》,用來制止美國人在海外的各種經濟行賄行為。有資料說90%的美國商人都很擔心和中國人做買賣,違反美國的《反海外腐敗法》,會被美國法律機關制裁。美國人的《反海外腐敗法》就是強迫商人保持誠信經營。但是,即使有了這類法,還是出現了金融危機這么大的問題。由此看來,制度或者法律并不能完全保證一個經濟體制的良性運行,無論哪一個國家,誠實守信都是企業家應回歸的企業家精神。
第三,企業家必須具備經營現代企業的文化理性。企業家應具備不為世俗所動的文化理性。隨著國際化的發展,企業家們對科技理性、經濟理性,認識和體驗越來越深刻。在這方面,即使理論上不成熟,在實踐上體現也是非常充分的,但是,文化理性普遍缺失。科技理性重技術、重市場、重制度,而文化理性重視的是經濟的要義與本質。所以說,經濟上的片面繁榮并不會給人類帶來福祉,必須注重企業家的文化理性,要充分分析和張揚經濟的要義和本質。
企業家應具備不可或缺的人生信仰和使命。企業家要做到彼岸有信仰、此岸有契約,要樹立財富共享的文化理念,倡導財富良心,不斷地進行財富良心的反省,善于追問財富取得的方式。2007年中國有個財富榜中榜,上榜富豪500人,身價總值43 426億元人民幣,這4萬多億的身價總值只比同期我國國庫的收入少6 000多億,中國已經是世界億萬富翁人數總排名第二位的國家。有人認為,中國富豪的形成是中國近幾年股市和樓市的功勞。中國現在還不能被稱為富國,截至2006年底,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 759元人民幣,農村為3 587元人民幣,這么巨大的財富差異是極其不正常的。
另外,從用于社會保障的情況看,2007年美國財政總收入是2.5萬億美元、用于社會保障1.5萬億美元,而中國同年財政總收入是5.1萬億人民幣、用于社會保障是6 000億人民幣。一個國家的強大應該兼顧到民富,這樣才能做到財富共享。正確的財富使用渠道和財富創造一樣,取決于正確的文化理念。
企業家植根于經營、產品中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能力?,F在我們已經進入為顧客創造生活方式的時代,應注重創造體驗經濟,為客戶創造價值。企業要了解自己的產品為顧客創造什么價值,要有更深刻的經營理念和使命,才能不斷地推陳出新,走高端品牌之路,培育品牌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內涵,生產出體現核心競爭力的品牌產品。
企業家作為企業的經營和管理者,應從金融危機事件中得出深刻啟示,找出正確的應對之策,未雨而綢繆,發展我們企業的軟實力,使企業保持健康、持續、長久的穩定發展,保持基業長青。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