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鋼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工業企業,也是西北地區最大的鋼鐵企業。50多年來,包鋼秉承“員工為本,用戶至上,強企報國”的宗旨,注重企業發展與社會及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奠定了構建和諧企業的基礎。
不斷提升經濟總量
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企業發展是企業最重要、最基本的社會責任。一個企業只有健康發展,才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為國家和社會和諧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1954年建廠以來,包鋼一直以強企報國為己任,勵精圖治,不斷發展壯大。1959年出鐵,2008年達到1#8197;000萬噸產能,經濟總量達到631.66億元,初步奠定了實現“雙百億美元”目標的基礎。截至2008年底累計上繳稅金279.7億元,在2007年度中國納稅百強排行榜中,包鋼以納稅27.35億元位居納稅百強企業第87位,是自治區唯一進入2007年度中國納稅百強的企業。
包鋼在發展壯大的同時,極大地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僅在自治區內的原燃料采購一項,2000年至2008年總計采購鐵精礦4#8197;435萬噸,煤炭4#8197;095萬噸,累計在區內采購資金達219.3億元,有力地促進了周邊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為自治區經濟建設和社會和諧作出了貢獻。
在擴大規模、提升總量的同時,包鋼以技術創新為引擎,堅持不懈地開展技術攻關,大幅度降低資源消耗。通過科技創新,發明了獲得1988年國家發明一等獎的“絮凝選礦工藝”技術,使白云鄂博礦難選難煉這一難題基本得到解決。高爐利用系數由1978年的0.88噸/立方米·日達到現在的平均2.10噸/立方米·日;綜合成材率由78.76%達到2008年的94.28%;噸鋼綜合能耗由2#8197;140千克標煤降到現在的738千克標煤,噸鋼耗新水達到6.89立方米,資源消耗和生產成本大大降低。
技術創新也是企業不斷提高產品質量的根本保障?!拌F路用每米60公斤鋼軌”等10個產品獲全國冶金產品實物金杯獎,“爐窯用磷酸鹽結合高鋁磚”等7個產品被評為“內蒙古名牌產品”,鐵路用鋼軌和鍋爐用無縫鋼管被授予“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無縫鋼管被國家質檢總局確定為“免檢產品”,“白云鄂博”牌稀土系列產品享譽國內外。與此同時,包鋼的鋼材在許多國家重點工程中得以使用;稀土產業共有200余項科研成果和產品分別獲得國家專利優秀獎、國家科委“863”計劃二等獎、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獎等獎項。
發展循環經濟
打造綠色包鋼
包鋼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投巨資開展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工作,不懈打造“綠色包鋼”。“十五”期間,在循環經濟項目上累計投入26億元;在“十一五”階段,將對節能環保、循環經濟項目投資近60億元?!栋撋鷳B工業園區建設規劃》作為國內第一個鋼鐵生態工業園區規劃,通過國家環保局專家組的評審,2005年包鋼被列為全國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之一。2007年,在全國首次評比的“中國能源綠色企業50佳”中,包鋼排名第一。
資源保護與綜合利用取得顯著成效
白云鄂博鐵礦是鐵、稀土、鈮和釷等多元素共生礦,從建廠伊始,包鋼對白云鄂博鐵礦就進行保護性開采。近年來,包鋼圍繞加快發展的目標,確定了“立足自有、整合區內、聯合周邊、開發國外”的資源戰略,一方面,積極開展白云鄂博西礦開采的各項工作,以彌補主、東礦壓縮減產300萬噸/年對包鋼的影響;另一方面加大投資力度,加快對區外和國外資源的掌控,從而使白云鄂博鐵礦石在生產中的配比由最初的100%減少到目前的40%左右。在生產環節,對選礦工藝進行改造,開展“雙提一降”,把礦石中的稀土、鈮和釷等有用資源存貯在尾礦壩內。投資近11億元建設白云鄂博礦漿管道輸送工程,將逐步實現選礦廠的戰略轉移,減少選礦工藝造成的環境問題。
“三廢”治理與循環利用實現綠色承諾
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經濟持續發展,保護環境、清潔生產、循環利用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而對于鋼鐵企業來說,“三廢”的治理與循環利用是循環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
廢水治理利用方面。2002年包鋼建成了西北地區最大的污水處理中心,優化了包鋼總體水循環?,F在,包鋼的工業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3.25%以上,噸鋼耗新水2008年降到6.89噸,提前達到國家鋼鐵產業發展政策要求的目標。
廢氣治理利用方面。通過半干法除氟凈化技術,鐵精礦含氟從1993年的2.3%下降到目前的0.5%以下,同時消除了除氟工藝產生的二次污染。包鋼成為國內大型鋼鐵企業中首家實現在2#8197;200立高爐上全部使用干法除塵的企業,同時高爐全部使用了TRT余壓發電技術,2008年TRT余壓發電量達到3.62億千瓦時,提前實現高爐TRT噸鐵發電量35千瓦時的全國鋼鐵行業“十一五”目標,被評為2008年度全國產業示范工程。目前,包鋼外排廢氣污染源基本得到治理,廢氣中的污染物實現達標排放。同時建成了CCPP蒸汽-燃氣輪聯合循環發電機組工程,達產以后將消化全部富余煤氣,徹底解決煤氣放散問題。
固體廢棄物治理利用方面,正在形成以冶金渣為主要原料的建筑材料產業鏈?,F已建成年產地磚140萬平方米或墻磚40萬立方米的七條生產線,年消耗鋼渣36萬立方米;建成了年產冶金渣微粉80萬噸的生產線以及4號、6號高爐水淬渣生產線,其渣鐵返燒結工藝利用,尾渣則用于建材行業。目前,鋼渣基本實現了零排放。
堅持以人為本
促進職工全面發展
包鋼在企業發展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按照發展依靠職工、發展成果與職工共享的原則,堅持不懈地加強職工隊伍建設,促進了職工隊伍的全面發展。
首先,堅持以事業心激勵職工,為職工成長發展提供平臺與機會。對于經營管理人才,注重實干、實績、創新、進取,進一步完善年薪制,培養和造就一批優秀的經營管理領軍人物;對于專業技術人才,把選拔技術專家、專業技術帶頭人和后備人選的范圍限定在直接從事工程技術的人員,并建立與行政序列等同的專業技術序列及薪酬制度;對于操作技能人才,落實“522”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加速培養選拔技師、高級技師、操作能手、操作狀元,激勵操作人員崗位成才,不斷提高薪酬待遇。
其次,堅持以誠心凝聚職工,努力保障職工安全、健康與收入提高。大力開展安全培訓教育,富有成效地開展安全生產工作,建立了勞動保護目標管理獎懲制度。認真貫徹落實《職業病防治法》,開展職業病危害防護預評價及控制效果評價工作。
再次,堅持以愛心感召職工,努力改善職工工作和生活條件,大力開展扶貧濟困工作。加強環保綠化工作,修建了一批綠化廣場和園林景點,為職工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在廠區為職工提供工作餐,建成了包頭市最大的住宅社區,在包頭市率先為職工建設供應了健康直飲水。在扶貧濟困方面,大力實施“送溫暖”等工程,積極救助困難職工。僅近五年來,投入1#8197;809萬元實施“金秋助學”和“春蕾計劃”,對506名特困職工子女入學進行資助,籌資2#8197;000多萬元設立了“內部扶貧幫困基金”和“女職工特殊疾病救助基金”。
關注社會和諧發展
投身社會公益事業
包鋼作為國有企業,將企業和諧發展與社會和諧發展統一起來,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贊賞。特別在2008年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給國家和企業造成嚴重困難的情況下,包鋼領導鄭重提出了“不減產、不減員、不降薪”的口號,企業雖然承擔了極大的風險,但彰顯了一個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
包鋼以“強企報國”為己任,在國家或地方遇到災害困難的時候,盡己所能主動援手,承擔扶貧濟困的責任。1998年長江、嫩江、松花江流域遭受特大洪災,包鋼人捐款、捐物達819萬多元,向受災的呼倫貝爾盟阿榮旗捐款40多萬元修建了“包鋼獵民新村”;在“非典”傳播期間,包鋼共捐款、捐物1#8197;350萬元,還將包鋼療養院開辟為“非典”治療醫院;四川汶川發生地震后,包鋼通過各種渠道向地震災區捐款1#8197;172萬余元,有力地支持了地震災區的抗震救災工作。多年來,包鋼積極組織參與周邊地區的扶貧工作。近十多年來,包鋼共投入扶貧資金、物資折合人民幣1#8197;000多萬元,有近5萬貧困農牧民受益。包鋼連續多年被包頭市評為扶貧先進單位。
作為地方企業,包鋼把建設包頭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包頭市“創城迎會”及文明城市申辦和復檢期間,投資數千萬元對廠區、街坊進行綠化、美化、亮化,投入6#8197;000萬元對昆都侖河進行了改造。
加強民族團結
促進邊疆穩定
包鋼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的最大工業企業,把貫徹落實黨的少數民族政策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堅持不懈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有力地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
從1983年開始,至今連續25年開展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活動,總計投入表彰資金達201萬元,表彰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單位、先進集體2#8197;972個(次),先進個人、先進工作者6#8197;898余人(次)。少數民族職工座談會、少數民族職工走訪慰問已制度化,極大地增強了各民族職工凝聚力。持續開展少數民族職工培訓工作,截至2008年底,包鋼4#8197;836名少數民族職工中,干部達到1#8197;896名,其中廠處職以上少數民族干部54名,占在崗廠處職以上干部的12%。卓有成效的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使包鋼多次獲得表彰,四次蟬聯國務院“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單位)”榮譽稱號,多次受到自治區、包頭市黨委、政府的表彰,2007年又被國家民委批準為“全國民族團結教育基地”。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