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豐田近期已在全球范圍內召回了900萬輛汽車,引燃了“日本制造”問題的導火索,緊接著本田、三菱連發召回令。筆者分析,這些汽車企業頻頻發生“召回事件”,究其原因都是由于汽車零部件存在質量問題而導致的。前車之覆,后車之鑒。筆者以為,這對國內企業來說,也應當從“豐田召回事件”中吸取教訓,特別是要正確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做大與做強的關系。在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甚至殘酷的今天,許多企業選擇“做大象”,以為身軀龐大就無人能敵。特別是國內企業大多規模不大,實力不強。因此,不少企業為了追求規模效益,迫不及待的想做大。筆者以為,這些企業有這種想法沒有錯,只是想提醒這些企業,對自己有信心是好事,但在擴大規模過程中,飯要一口一口的吃,千萬不要像豐田那樣,急功近利、急躁冒進,為了擴張而擴張,拋開行業發展規律,把原本用來打基礎的投入用于“跑馬圈地”。要知道,“欲速則不達”,沒有打下牢固的基礎,樓越高面臨的傾覆危險就越大。國內外許多曾經優秀的企業就是因為盲目追求“做大”,導致身體“虛胖”而倒下的。因此,筆者提醒那些欲做“大象”的國內企業,不妨自己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真正具備了做大的條件?自己的基礎是否已經打牢?否則,做大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企業先做強了,企業才真正“水到渠成”,做大也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速度與質量的關系。近年來,隨著國內市場的“一路高歌猛進”,我國不少企業形勢也是“一派大好”。一些企業為了搶占市場份額,“蘿卜快了不洗泥”,片面追求數量,關注的是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產出更多的“坨坨”,而往往放松了產品設計與質量的監測和管理,導致供應的產品質量不夠穩定,或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這對企業來說是相當危險的,無異于在“飲鴆止渴”,慢性自殺。近年來,湖南江濱公司一直處于“產能不足”,生產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和市場拉動生產的狀況。盡管如此,該公司不管“東南西北風”,緊緊抓住質量不放松,一直堅持“質量就是生命”的信念和追求,不以追求一時的數量和速度,而放松對質量的管理和要求。該公司總經理劉德懷常常教育干部職工說:如果說產品數量是“錢”,那么質量則是企業的“命”。片面追求數量,忽視產品質量的行為,則是要“錢”不要“命”!最終的結果必然是讓企業賠了“錢”不說,還會要了企業的“命”。
“農夫模式”與“獵人模式”的關系。豐田的供應鏈管理模式被稱之為“農夫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豐田與零部件供應商常常相互持股,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比較封閉的關系,這種關系穩定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能夠迅速地對變化的市場需求做出反應,這也是豐田市場制勝的法寶之一。而“獵人模式”則是在供應商中比價,用這個的價格壓那個,哪個便宜質量又好就獵哪個。當前,我國不少整車(整機)企業與零部件供應商建立了這種“農夫式”的戰略伙伴關系,為追求利益最大化,整車(整機)企業為了不斷壓低采購成本,將市場競爭降價的風險和壓力,層層轉嫁給零部件供應商。而零部件供應商為了確保自身利益,緩解成本增大的壓力,可能不得不采取通過犧牲質量來緩解成本壓力的做法,這對整車(整機)企業與零部件供應商企業來說,都是相當危險的。
筆者以為,無論整車(整機)企業采取或選擇“農夫模式”還是“獵人模式”,對于我國企業來說,“打鐵還需自身硬”,無論任何時候,都應堅持“質量第一”的思想。為消費者和社會提供優質的產品,既是企業應盡的義務,也是企業應該擔負的社會責任,更是我國企業可持續發展,在市場競爭中“永葆青春”,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
“走出去”與“風險防范”的關系。豐田的“召回事件”,也為我國企業上了一堂很好的“跨國經營法規制度風險防范課”。當前,在金融危機形勢下,為我國不少企業走出國門,開拓國際市場創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和條件。但筆者擔憂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企業全球擴張蘊含著復雜的系統聯動,不僅會遭遇成本質量控制等管理瓶頸,還會遭遇不同市場環境和政治氣候的挑戰。因此,筆者提醒這些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要加強“風險防范”,千萬不能低估了跨國經營的法規制度風險防范,特別是要闖歐美這些商品質量監管比較健全、其法律制度環境對企業近乎苛刻的市場,更應“小心翼翼”,“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否則,有時往往一個很小的技術瑕疵都可能引來商品召回或消費者集體訴訟,嚴重時甚至會導致企業破產,更不用說對品牌的侵蝕等。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