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K25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9-0011-02
清末民初,阜陽地區是安徽省種植鴉片最早、最多的地區之一。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的統治搖搖欲墜,對地方的控制力大為減弱,因而阜陽等地的鴉片種植又開始泛濫,這一局面直到柏文蔚擔任安徽都督后實行嚴禁毒品政策,鴉片種植得到遏制。1913年柏文蔚因參與“二次革命”被袁世凱撤職。1920年后,安徽長官馬連甲、劉振華等縱容種植鴉片。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雖然在一段時期內暫時遏制了這一地區的毒品泛濫之勢,但并沒有徹底消滅這一毒害。據1947年不完全統計,僅阜陽城內就有煙館21家,吸食者3 780人,吸煙成癮的人口占總人口數的15%。臨泉城內有煙館10余家。亳縣一帶毒販也較多[1]1。
1947年,阜陽地區一部成為新解放區。中共豫皖蘇邊區在阜陽西北部的界首、臨泉、太和等地建立了人民政權,開始著手鏟除這一危害人民的毒瘤。鑒于本地區種植、販運、吸食鴉片較嚴重的情況,人民政權建立后,從禁種鴉片入手開展禁毒工作。首先發布禁毒告示,要求民眾自動鏟除鴉片煙苗,改種農作物;指示各區鄉村干部利用開會、集市演講、寫標語等宣傳辦法,把政府禁毒決心和措施以及種毒、吸毒的危害講清楚,使農民家喻戶曉。1947年5月和10月,豫皖蘇邊區第三行政區專員公署兩次發布禁煙訓令,要求種植鴉片煙苗者立即拔除,否則嚴懲不貸。
一年之后,人民政權轄區內的民眾對政府的禁毒法令并沒有嚴格遵守,不但種植鴉片的沒有減少,而且吸毒和制毒等現象亦有所抬頭。1948年10月,豫皖蘇邊區第三行政區專員公署稱,“近風聞本區部分群眾復擬于今秋大量播種,更據調查,目前竟有不法之徒,開燈私吸及秘密提煉毒品”。因此該專署再次頒布禁煙令,要求各級政府切實重視禁毒工作,采取得力措施大力開展宣傳工作,要求各級工作人員深入到群眾中間,利用各種場合和方式,“作普遍宣傳(開大會,在集市演講,寫墻字標語,尤以村干領導禁種),以期對法令之貫徹執行”[2]。
1949年1月淮海戰役結束后,阜陽地區全區獲得徹底解放。各級人民政權繼續發布禁煙令,禁止農民種植鴉片,收購民眾手中的存煙,查禁鴉片交易和各種吸食毒品的行為。從1947年到1949年10月,阜陽解放區人民政權經過兩年的禁煙活動,取得了不少成績,種毒、販毒、吸毒的現象大為減少,例如1944年僅阜陽1個縣鴉片種植面積達100多萬畝,到1949年秋阜陽專署所屬9個縣私種鴉片還不到1萬畝。不過到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本地區的種毒、販毒和吸毒現象并沒有徹底禁絕。據1949年11月,統計整個地區尚有7 000多畝大煙種植,轄區各縣種植鴉片畝數具體為:潁上縣為200畝,亳縣為
5 000畝,太和縣為1 000畝,蒙城縣為500畝,阜南縣為40畝,渦陽縣為1 000畝[3]。
阜陽新解放區為什么沒有完全禁絕毒品呢?在筆者看來,其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歷史和習慣
阜陽地區自晚清以來,就是種毒和販毒的重點區域之一。據合肥市志記載,清同治十一年,安徽長江以北地區出現罌粟種植,尤以合肥、亳州、阜陽、渦陽為最。而到了1906年清政府大力推行禁煙政策時,阜陽還是屬于安徽罌粟種植最多的縣之一,“其種煙最盛區域,向以宿州、渦陽、亳州、阜陽、太和、蒙城為尤甚,穎上、鳳臺、懷遠、定遠、靈璧次之,霍丘、鳳陽、五河、泗州又次之。”
進入民國以后,經過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的打擊,阜陽的毒品問題雖有所好轉,但還是非常嚴重。據1945年的記載:“煙毒最盛時,僅阜陽城內就有鼎新、興盛、協和等5個土膏行,全縣5個區,種植面積在最高年度的1944年、1945年高達127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49%,專門販制毒品集團51個,共351人,單幫販158人,一個月統計販制大煙土(即鴉片煙膏)4 626兩,海洛因(老海)7 872兩。農村中販制毒品集團126人,單幫販240人,制大煙毒品664兩,老海267兩”[1]1。
從晚清到人民政權建立近百年的時間里,種毒、販毒已經成為本地區部分農民的習慣。解放初期,雖經人民政府再三明令禁止,但由于根深蒂固的影響過深,一時尚難根除。民眾對政府的禁毒法令置若罔聞。1947年10月10日,豫皖蘇邊區第三行政區專員公署訓令指出:“查本年禁種鴉片,已嚴申于5月間民字第101號布告,不意近復有人一意牟利,竟仍以大好農田種植毒物”[4]。1948年10月,阜陽縣城剛解放時,為了給黃泛區的農民以活路,暫時還允許他們種植鴉片:“除黃泛區允許種少量大煙外,其他地區一律不準種大煙。”[5]225到1949年初本地區已經獲得全面、徹底解放的情況下,阜陽全縣尚有143戶種789畝煙苗[1]2 。
二、特殊的拉鋸環境造成新解放區基層政權比較薄弱,法令貫徹不力
阜陽新解放區的特點是,本地區戰略位置重要,為國民黨和共產黨爭奪的重點地區之一。從1947年至1949年初,國共雙方軍隊在阜陽地區長期處于拉鋸狀態,戰爭環境變換不定,不僅眾多鄉村在國共之間反復易手,阜陽境內的所有縣城也在國共軍隊之間反復爭奪過,如亳縣1947年2月至1948年2月的一年中易手六次,阜陽、臨泉、蒙城均易手三次。這種拉鋸局面直到淮海戰役結束后才最后消失。
在這種局勢變換不定的特殊環境下,人民政權建立和鞏固也是幾經反復。如時人回憶:“人民解放軍一來,地方縣、區、鄉政權建立,解放軍一轉移,上級要求區不離區,鄉不離鄉,依靠老百姓與敵人周旋。國民黨軍隊一來,國民黨區鄉政府隨之返回,拉丁派款,搜刮民財,國民黨軍隊一走,區鄉政府立即撤出跑到未解放的城市觀望,等待時機。”[6]19這種拉鋸和政權幾經反復的形勢造成人民政權的禁煙政策缺乏貫徹執行的優良環境,自然法令效力遞減很多。因此人民政權只得反復申令。如豫皖蘇邊區第三行政區公署1947年5月頒布了禁煙法令,到當年秋種時節,還有一些農民違反政府禁煙法令,繼續種植鴉片煙苗,政府只得10月份再頒布禁煙令,“禁種鴉片已于5月間訓令,查近有牟利之徒,竟仍以大好農田種植毒物,似此,如不及時嚴加禁止,則問題便必會擴大。于文到后即由各級政府根據布告向群眾切實宣傳,以期在我地區根絕毒品之種植”[4]。
除了新生的人民政權處在拉鋸環境下幾經反復外,阜陽新解放區人民政權面臨的另外一個嚴重的困難就是干部極度缺少。據時任阜陽縣委副書記的陶健生后來回憶,“當時干部缺少,本地干部更少,城里沒有積極分子,農村積極分子也少”[5]37。因為干部數量嚴重不足,為了穩定社會秩序的需要和工作的初步開展,只得臨時利用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保甲長擔任基層干部。王忠烈回憶說:“1948年10月間,由于阜陽剛解放不久,只能派出區一級干部,再向下派不出干部,因而市委要我們暫時利用舊保甲人員,并在其中物色好些的作為過渡性鄉干部。……如洄流區有30萬人口,劃分為10個鄉,除兩個鄉的鄉長是從部隊抽調的以外,其他8個鄉長皆是利用的舊人員。”[5]100
由于新解放區基層干部少并且素質不高,來源復雜,思想復雜,對黨的政策理解不夠,宣傳和執行不力。這也是造成人民政權禁煙不能完全奏效的原因之一。1948年11月5日,渦陽縣民主政府在《再申嚴禁種鴉片大煙苗的訓令》中指出,“查我鄉禁種鴉片大煙苗曾經三令五申嚴禁,而我各級政府執行不夠徹底,除發現不少大煙苗外,仍有不少群眾想繼續播種”[7]。
基層干部成分復雜和素質較低的情況不僅妨礙了黨的禁種鴉片政策的貫徹落實,而且還對其他禁毒工作有所不利。在1949年這一段時間內,人民政權對農民手中的煙土進行收購,但是“由于鄉村政權太差,工商下層干部質量太低”[8],造成煙土收購進度緩慢,使人民政權的禁毒政策打了折扣。
三、政府在禁毒工作中的偏差給群眾造成了錯覺
1948年11月17日,豫皖蘇邊區在臨泉縣槐店召開城市工作會議。會議決定,城鄉禁止鴉片公開交易,所有部隊收繳的煙土一律交工商局統一組織出口[5]163。
1949年3月阜陽全區獲得徹底解放后,中央對各解放區的行政轄區進行了統一調整。阜陽地區成立專員公署,劃歸安徽省皖北行署領導。1949年4月,皖北行署出臺禁煙政策,對轄區內種植鴉片的農戶征收50%的罰金(系指鴉片成品),農戶手中剩下的50%煙土不許私自出賣,等候政府購買。這一征收煙土罰金的政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導致了市場混亂,農民紛紛將鴉片偷偷出售。因此阜陽專署在給皖北行署的報告中認為這一政策基本上是失敗的,即所說的“收效不大”。為了進一步做好禁毒工作,阜陽專署向皖北行署提出,在對煙戶征收30%罰金的情況下,由政府統一進行收購,再向外組織銷售。其目的是既解決煙戶手中的存煙而為徹底肅清毒品掃清道路,又能增加政府收入。具體做法為對煙戶征收30%稅金,在開具稅票、打包封后,準予輸出銷售[8]。
在阜陽專署報告的基礎上,皖北行署于1949年9月出臺《收購農民煙土辦法》,規定政府按市價六至八折統一收購煙土的同時,要求各地加強緝私工作,并規定舉報私售煙土提獎辦法:“甲 群眾直接查獲,提獎30%,密報主辦機關,因而確實查獲者為15%。乙 機關團體直接查獲者提獎20%,密報查獲者為10%”[9]。
阜陽解放區人民政權將煙戶手中的鴉片收繳或征收罰金,進而由政府統一組織出口的做法的初衷是為了盡快肅清本地的鴉片存貨,使民眾免受毒害,還有助于緩解政府的財政困難,可謂是一舉兩得。其用意不可謂不善,不過人民政權這一做法卻給民眾一種僥幸心理:盡管種植鴉片不合法,但只要等到鴉片收獲,繳了罰金就可以了,種鴉片還是有利可圖的。雖然政府一直在強調禁止種植鴉片,還給民眾產生只要鴉片生產出來,政府無論如何會收購的想法。因此阜陽當地政府決定嚴厲禁毒與收繳罰金的做法是存在內在矛盾的,而且政府搜繳來的鴉片煙土并不是當眾全部焚毀,而是集中出口,緩解財政困難,也給人一種“寓禁于征”的嫌疑。這一做法實際上不但對政府的禁煙工作有所妨礙,而且還會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
1950年,黨中央覺察到地方上這種收購煙土和舉報提獎辦法的弊端,于是年秋天由政務院內務部發布了《關于貫徹嚴禁煙毒工作的指示》,明確指示各地一律廢止緝煙提獎的辦法,對查獲的毒品要全部當眾銷毀。這一指示顯示了人民政府禁毒的決心和徹底性。
1952年,中央政府發出《關于肅清毒品流行的指示》,要求各地的禁毒工作結合“三反”、“五反”運動,大規模地開展群眾性的肅毒活動,徹底根除這一危害中國社會的惡劣遺毒。根據中央和安徽省的禁毒指示精神,阜陽專署發布禁煙法令,掀起轟轟烈烈的群眾性禁毒活動。阜陽專署的肅毒工作從1952年6月中旬開始至10月中旬結束,對各種涉毒的主犯、現行犯、慣犯予以嚴懲,毒販受到打擊者771人,占毒販數的33.3%,其他則予以教育改造。繳獲大煙7541兩,老海103兩,老海原料1016兩,毒具891件。阜陽城及界首市受到肅毒教育的群眾占全人口的56%~76%,亳縣城每人受訓二至七次[10]。
到1953年阜陽全區基本肅清了毒品的危害,危害阜陽人民和社會的毒禍基本上被我人民政府全部廓清。阜陽地區的禁毒工作取得了全面的勝利。
參考文獻:
[1]阜陽縣志編纂委員會.阜陽縣志初稿[Z].1959.
[2]阜陽市檔案館藏檔案:豫皖蘇邊區第三行政區專員公署訓令[Z].檔案號2-4-6.
[3]阜陽市檔案館藏檔案:阜陽專區播種大煙面積調查表[Z].檔案號2-4-20.
[4]阜陽市檔案館藏檔案:豫皖蘇邊區第三行政區專員公署訓令[Z].檔案號2-4-12.
[5]阜陽市黨史辦.解放戰爭時期的阜陽市[Z].1986.
[6]鄭永彥.往事漫憶[Z].2009.
[7]阜陽市檔案館藏檔案:渦陽民主政府訓令[Z].檔案號2-4-8.
[8]阜陽市檔案館藏檔案:執行煙土征稅30%輸出[Z].檔案號2-4-20.
[9]阜陽市檔案館藏檔案:收購煙土辦法[Z].檔案號2-4-17.
[10]阜陽市檔案館藏檔案:專署1952年工作總結[Z].檔案號J0401-19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