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干部教育培訓中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的三點依據:學員差異化特點、多元化培訓需求和成人的學習特點,并據此探討教學實施的方案。
關鍵詞:干部培訓;課程設計;教學實施;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9-0141-03
培訓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是一個由不同環節組成的系統,它可以描述為:適應環境與輸入條件的要求,有明確的培訓目標,選擇翔實的培訓內容,準備匹配的培訓條件,明確可操作的培訓手段,保證學習者實現學習目標,并及時進行反饋評價的培訓系統。
一、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的依據
根據氣象干部教育培訓的實際情況,做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方案時至少需要考慮以下三方面因素:
(一)學員差異化特點
在此,以中國氣象局干部培訓部的2009秋季黨校班和第五期西部班為例說明這一問題。干部培訓部的學員從來自的部門劃分,主要有兩大部分:一是來自各個部委的外部學員(黨校班大部分學員);二是來自氣象系統的內部學員。
學員差異化的特點會對教學產生一定的影響:第一,學科背景差異的影響。文科生多的班級,理論功底相對好些,接受新知識、新的教學方法較快,但深入度不夠;理科生多的班級,接受新的教學方法慢些,但學員一旦進入狀態,非常認真,善于深入分析問題,這也是氣象系統內部學員的一大優勢。第二,年齡結構差異的影響。年輕學員較多的班級,學員活躍,課堂發言積極,氣氛較好。年齡偏大的班級,學員大多比較沉穩,加之同在一個系統內部,每一次課堂發言都非常謹慎。第三,學歷結構差異的影響。學員學歷較高的班級上案例課和研討時,在理論方面容易出亮點;學歷低的班級則更加關注課程的實用性。第四,性別比例差異的影響。班級女生太少,不利于調動課堂積極性;男生太多,做研討時容易發生對抗性的爭論。
基于上述學員差異化特點及其對教學產生的影響,做課程設計時,必須關注不同班次學員的總體差異化特點;做教學實施時,必須重點關注同一班級內不同學員的差異化特點。
(二)多元化的培訓需求
就學員的培訓需求而言,不同班次對課程需求的側重點不同。對兩年內黨校班與西部班學員的課程需求做了簡單的統計,發現黨校班學員要求開設的課程主要集中在以下十大方面:政治理論;中國與世界現代經濟方面的課程;外國公共管理;法律法規;公共事件與應急管理;哲學;心理學;國際安全,國際斗爭問題;宗教;文化藝術。
通過對12個西部地區的人事處處長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西部班學員近兩年對課程設置的需求主要集中于以下幾方面:
黨校班學員與西部班學員對課程的需求既有共性,也有差異。共性體現為:政治理論、管理學、法律知識、心理學、哲學等。差異體現為:黨校班學員還關注國際安全、宗教和文化藝術;西部班學員高度關注職能司的工作要求、還特別希望學習提高工作技能的專業知識、計算機和外語。
黨校班學員和西部班學員對課程需求的差異實質上是反映了外部委學員和我們氣象系統學員參加培訓目的不同:外部委學員對課程需求目的主要集中于更新知識、變革思維(培養戰略思維)、提高能力三大方面;我們氣象系統內部學員對課程需求旨在了解職能司的工作要求、提高技能、發展能力和優化行為。
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時,必須考慮內外部學員、不同層次的學員對課程需求的差異,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方案。
(三)成人學習的特點
1.實用導向
成人學習目的明確、指向清楚。成人參加培訓是帶著問題、帶著經驗學習,學習的重點放在解決問題和應用方面。
現代成人學習方程式:
Q1+ P + Q2 + I=L
質疑程序化知識再次質疑 應用學習
培訓課程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時間短,培訓周期遠遠小于學科課程。由此,課程的時效性和實用性是設計培訓課程的基本要求。據此,培訓內容、培訓方法和培訓技巧的選擇對于調動培訓對象學習的積極性、實現培訓目標非常重要。
2.自我反思
成人學習是自我反思式的學習,他們工作和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在學習時起重要作用。成人之間有很多值得相互學習的地方,學員本身就是一個好的學習資源。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維德罕管理學院的組織行為學教授大衛·庫伯(DavidKolb)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了經驗學習圈理論。他認為經驗學習過程是由四個適應性學習階段構成的環形結構,包括具體經驗,反思性觀察,抽象概念化,積極實驗。具體經驗是讓學習者完全投入一種新的體驗;反思性觀察是學習者對已經歷的體驗加以思考;抽象概念化是學習者必須理解所觀察的內容并吸收它們使之成為合乎邏輯的概念;積極實踐階段是學習者驗證這些概念并將它們運用到制定策略、解決問題中。庫伯學習圈理論基本觀點為:第一,任何學習過程都應遵循“學習圈”;第二,學習圈理論強調個體學習者“學習風格”的差異;第三,集體學習的效率高于個體學習。
庫伯學習圈給教育培訓帶來很多啟示。以學習圈理論為依據,教師在教學內容、課堂活動的設計上,可構建四個學習步驟:學員獲得體驗—引導學員進行反思—上升為理論知識—引發學員將所學應用于實踐。這一學習過程利于確保培訓活動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率;利于最大限度地兼顧不同學員的學習興趣、學習需求和學習風格,培訓學員的學習技能,實現培訓收益最大化;有助于不同特點的學員在完整的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相互影響、取長補短。
3.新穎有趣的學習材料
成人學習過程中,如果有一套與學習內容相配套的教材和與教學方法相呼應的學習材料,會取得更好的培訓效果。
4.“做中學,看中學”的學習方法
成人學習者參加培訓過程中或培訓結束后,需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實踐和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近年來,國際上提倡“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學,看中學)的學習方法。在培訓中,多安排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現場觀摩等實踐性的學習活動非常重要。
二、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的策化
1.根據培訓目的、對象和內容的不同,遴選教學方法
培訓方法的選擇會直接影響到培訓效果。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的培訓媒介不斷出現,培訓方法也在不斷變化。針對不同的培訓目的、不同的培訓對象和不同的培訓內容,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培訓設施和手段,開辟教育培訓新途徑,探尋個性化的、互動的、經濟實用的培訓方法,才能逐漸提高培訓的吸引力,滿足培訓需求、拓展教學效果。
就教學實踐而言,黨校班學員比較活躍,易于接受新知識和新的教學方法,它既是外部委了解我們氣象事業發展的一個窗口,也是新教學方法的一塊試驗田。根據學員特點和培訓需求,黨校班嘗試了不同主題的案例教學,深受學員歡迎。基于黨校班嘗試的成功,第五期西部班開展了題為《豐寧氣象站探測環境遭破壞案》的案例教學,我們氣象系統的學員也很喜歡以學員為主體的案例教學法。
氣象系統內部一些領導干部曾是專業過硬的技術型人才,但領導工作是綜合性工作,有一些領導干部知識結構單一,與豐富的專業知識相比,在政治理論、人文知識等方面稍有欠缺。針對這些特點,氣象部門的學員需要拓寬知識面,優化知識結構,提高綜合能力,同時又要加強技能培訓。因此,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擬法、體驗式教學法等現代教育培訓方法都可嘗試并逐漸推廣。具有針對性的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利于最大限度地兼顧不同學員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需求,實現培訓收益最大化。
2.設計視聽材料,增強培訓的吸引力
人的大腦通過VHF(即視覺visual、聽覺hearing、觸覺feeling)吸收和存儲信息。國際著名培訓師約翰·唐森(JohnTownsend)曾做過一項實驗表明:52%的受訓者傾向于視覺記憶,7%的人傾向于詞匯、講解和聲音記憶,41%的人觸覺記憶最好。視聽材料容易引起學員的好奇心和興趣,多種視聽材料的綜合使用也利于滿足學員在視覺、聽覺和觸覺三方面記憶需求。以下三項視聽材料,經濟易備、方便實用。
(1)大活頁紙與白板。“閱讀的信息,我們能記得10%,聽到的信息,我們能記得20%,但所經歷的事情,我們卻能記得80%。”大活頁紙和白板可以使學員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他們在充分討論和積極思考的基礎上,相互啟發,對所學知識印象深刻。另外,與其他教學工具相比,這兩樣易于準備,方便書寫,還可活躍課堂氣氛。(2)音樂。講課即將開始前,當學員陸續走進教室和有的剛剛坐定時,播放輕柔的音樂可以營造一種輕松、友好的課前氣氛。課間休息時,也可播放一點合適的音樂,讓學員放松或作為下半節課程的背景音樂。(3)用精美的課件為課堂教學增輝添色。制作課件需要注意幾個問題:文字簡明精練;色調和諧悅目;插圖準確得體;音像恰如其分。
3.注意細節安排,提升課堂效果
“細節決定成敗”,充分細致的準備工作是取得良好課堂效果的前提。例如,采用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最好事先找班主任老師和班干部了解一下學員的理論功底、性格特點、貫常的課堂表現等情況,據此對學員進行分組研討、安排學員扮演與自身性格特點比較相似的角色等等。再如:桌椅的擺放方案也會影響學員的情緒和課堂積極性,課前要根據學員人數和教學內容設計好擺放方案(U型、V型、環型、點型、劇場型等等)。通過細節安排,可以極大提升課堂效果。
4.關注反饋意見,實現持續改進
實現持續改進可以有多種途徑:課間休息,征求學員意見,下半節課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微調;課后,關注學員和班主任的反饋意見,了解學員對培訓課程的反映;關注教學質量評估表等等。根據多方的反饋意見、建議和自己的思考、探索,不斷完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實現持續改進。
參考文獻:
[1]王雪.現代培訓管理[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
[2]談宜彥.黨校教育工作八論[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8.
[3]魏仲瑜.現代培訓教學技能應用[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
[4][EB/ol].http://wiki.mbalib.com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