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新的改革對學生的英語聽力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聽力訓練。然而, 聽力一直是學生英語學習最薄弱的環節。基于與聽力教學相關的教學理論研究, 分析英語聽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應該從根本上擺脫應試教學的束縛,注重選用真實語言材料,以學生為中心,并結合我國英語聽力教學現狀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法及良好的教學策略, 采用靈活多樣的訓練方式,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聽力技能。
關鍵詞:聽力教學改革;聽力技巧;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D633.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9-0147-02
引言
教育部于2004年最新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對普通高校本科生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作了明確的闡述:“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1]2006年已在180所高等院校試點,并于2007年全面推行教育部公布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試行方案。新方案突出并加強了對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的測試,這對于培養學生英語能力大學英語教育來說又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問題
對于大多數學生,尤其是剛進入大學的新生來說,聽力是最薄弱的環節。由此出現了他們“聽不懂”英語的現象。現行大學英語的課程設置中,聽力課所占的課時比例往往最少,有時還會被精讀課占用。當前的聽力教學主要采取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放音,學生聽錄音,教師提問題,學生做練習,最后進行師生校對的“五步曲”方法[2],聽力課在不經意間已經漸漸演變成了測試課。一方面,頻繁的測試造成學生的緊張與疲憊,大大地挫傷了學生,尤其是差生上課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頻繁的聽力測試又容易使學生產生一種誤解,誤以為聽力訓練就是能在眾多的備選答案中找出正確答案,而忽略了最根本的聽力技能的培養。而掌握良好的聽力技能能促進其他各種技能的提高與完善。另外,傳統的聽力教材基本上是為語言教學目的而編寫的。這種教材在初級教學階段有一定的好處,但由于它是圍繞教學目的編寫的,常顯得不自然,缺乏趣味性,與現實交際中使用的口頭語言有很大的不同。口頭語言包含有許多不完整的句子,停頓、重復話語和語氣詞等,而且,聽者無法控制說話人的語速和詞匯選擇。長期使用非真實語言材料會使學生誤認為他們將來在日常生活中聽到的就是這種語言。他們也許能很好地應付考試,但一旦與母語是英語的外國人交談,他們就不一定能聽懂。在這樣的聽力教學中,教學過程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地聽的方式,是一種“電助式”、“填鴨式”,學生沒有主動參加到教學過程中,沒有發揮出學生的主動性。
二、對聽力理解理論的認識
提到聽力教學的相關理論涉及到兩方面內容。即:聽力理解和聽力技巧。聽力主要由四個相關的部分組成:感知(perceiving),傾聽(attending),理解(comprehending)和記憶(remembering)。Nunan認為,聽力是學習者作為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參加對話的構建過程,為了達到理解的目的,聽者需要利用“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top-down)”的策略及他們具備的知識來重組說話者的原意[3]。“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是聽力理解中具有相關且復雜的關系。“自下而上”模式中,聽者更多地注重語音、語調、詞匯和語法的分析;而“自上而下”模式中,聽者更多地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文化背景知識去重構所聽語篇的含義。在實際的聽力理解中,聽者一般同時采取兩種模式進行聽力實踐。1996年,Field闡述了第二語言中聽力技巧和策略之間的重要區別。他認為技巧是說本族語言的聽者所擁有而其他人要獲得的技巧;策略只是第二語言聽者(SecondLanguageLis
tener)用來建構意思的補償技術。由于現在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材料沒能很好地體現出聽力技巧的運用,因此有必要提出新的聽力教學方法及改進現有的聽力學習材料,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理解能力并在日后的聽力教學中體現出聽力技巧的運用。
三、提高學生聽力技能的建議
(一)使用交際教學法。選好聽力訓練材料作為訓練用的聽力材料,其難易程度,篇幅長短,內容是否生動有趣,信息量密度及文體等因素都與訓練效果的好壞有密切的關系。交際教學法認為,越早使用真實語言材料,越能幫助學生適應真實情景需要的語言技能。真實語言材料是指那些為滿足真實生活交際需要而產生的教材,不是為其他目的,如語言教學而產生的教材。真實語言教材的編寫常以完成任務教學活動為中心,與日常生活緊密相聯系,自然,有趣。學生聽到的是普通人以普通的方式說出的話,有不同的口音,不同的語速。通過這種訓練,學生一走出課堂就能適應所學的知識,減少了從非真實語言到真實語言這一轉折過程。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編寫課內或課外聽力教材,選擇題材密度較大的材料,如經濟形勢、教育制度、產品說明、人物介紹、地域風情、科技新發展等。教師可將材料按題材的不同集中編排,目的在于對學生在特定題材材料上進行“轟擊”訓練,獲得更理想的訓練效果。
(二)改變課堂活動,采用靈活多樣的聽力訓練方式。注重英語基本功的訓練。對于語音知識薄弱的學生來說,不應急于上聽力課,而是花一定的時間,糾正不正確的發音,從音標入手,使學生掌握連讀、爆破、省音、同化等技巧,在語流中把握詞、句重音,節奏及語調,為正式進行聽力教學清除障礙。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學生們可挑選一些他們熟悉的日常用語,反復練習,多讀,仔細體會和掌握正確的發音、輕重音、連讀、省音以及語調變化等語音知識。培養良好的聽力習慣。良好的聽力習慣對聽力水平的提高至關重要。第一,養成記筆記的習慣。在聽的過程中學生們要學會抓住關鍵詞并借助語言標記寫下要點和細節,如數字和名字等來提高記憶效果。第二,平時練聽力時,要注意抓住要點,整體把握,根據要點對所聽內容做出分析推理、概括總結,掌握篇章大意。第三,進行聽寫練習。在課外時間,建議學生們找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文章或段落,反復聽三次之后,根據自己的理解,把文章的大意用自己的話寫下并復述出來。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運用聽力技巧的能力,也能慢慢改掉學生逐句翻譯的毛病,使他們把重心放到理解文章大意,全方位地提高學生們的英語聽力能力。
(三)改進教學方法。教師要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努力改進教學方法。第一,聽力課形式應當多樣化。教師應為激起學生興趣而創造一個輕松愉快、形式多樣的教學環境,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地參加到聽、說、練的活動中來,真正使聽說課的課堂氣氛活躍起來。第二,在聽力課上,教師應當擺脫傳統的“三步法”教學方法,就所聽材料內容進行連問式提問,每一個問題讓學生們用完整的句子回答。但所設計的問題之間要有連貫性、有銜接、有層次,貫穿全文。所有答案串聯起來之后,應是這篇材料的中心概要。之后,應要求學生進行連貫概述。此外,教師也要注意背景知識的介紹,使學生能夠真正的從各個方面全面理解所聽材料。第三,采取“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在傳統的聽力教學中,學生的作用似乎就是坐在下面聽錄音,然后回答老師和課本上的問題。他們必須獨自應付這些問題,很少能從老師和同學那里得到幫助。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真正參加到各項課堂活動中來,不斷地從中獲得刺激,讓大腦活躍起來。教師充當課堂組織者的作用,讓學生成為各項課堂活動的積極參與者。
結論
聽力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難點,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應該從根本上擺脫應試教學的束縛,遵循其內在規律,扎扎實實進行基本功訓練,如果教師改革教學模式和方法,從糾正學生語音語調開始,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重視語感和英語思維習慣的培養,做到聽、說、讀、寫相結合,同時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聽力習慣。師生雙方都不能急于求成,不能靠模擬題和應試技巧來應付考試。在聽力教學中注重選用真實語言材料,以學生為中心,采取靈活多樣的訓練方式,強調聽力理解過程,并鼓勵學生善于利用課外一切機會訓練聽力,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聽力技能。但這些都還只是對英語聽力教學的一些粗淺看法,日后還需英語教學工作者從實證出發,研究出更具體的提高學生英語聽力理解水平的教學方法及策略。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夏黎紅.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現狀與改進措施[J].昆明大學學報,2002,(1):14.
[3]Nunan 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 Boston: Heinle Heinle Publishers, 1999.
[4]Field J.Skills and strategies in the listening classroom. [C]//New Directions in Listening: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EFL skills conference. Cairo: American university of Cairo, 1996:134-149.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