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05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9-0080-01
《新華字典》對詩的界定是很不明確的,只是說詩是一種文體,形式很多,多用韻,可以歌詠朗讀,對詩的表現形式做了定論,并沒有從本質上闡述詩的內質。這種說明比起“有韻為詩,無韻為文”更加指向詩的形式多樣化,這表明不能說沒有韻的文體就不是詩,有韻的就是詩。《詩經》中的詩篇大部分都不是押韻的篇什,難道說《詩經》詩章就不是詩嗎?像《碩鼠》中的第一段: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其中的二、四句的‘顧’和‘所’就不押韻,韻母分別是u、uo。又我們知道的順口溜雖然句句押韻,但它不是詩。詩之所以是詩,本質是一種藝術作品,是一種文學作品中的藝術作品。而我們通常所講的文學作品,它是以文字為自己的載體的,通過邏輯的表達思想感情的東西。一方面,這種通常文學作品它的表達是邏輯的,通過明確的因果關系的推理來判斷和欣賞作者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這種思想感情可能是通俗的,也可能是人類一般的健康的崇高的思想感情,是人類長期實踐創造性自由本質的直觀生動的情感表達。前者是屬通俗文學的,后者是屬經典文學的又是藝術的。原武漢大學教授劉綱紀在《哲學藝術》一書中就明確地指出:藝術是人類長期社會實踐創造性實現自由本質感性具體的表達。這說明藝術:一方面是人類社會長期實踐創造精神的追求和對真理的把握(即‘道’的認識),另一方面它又是藝術的直觀和藝術的情感的表達。這種藝術的直觀不是通過簡單的幾何圖案就能再現那種埋藏在藝術的直觀下的豐富的情感和對真理的認識追求向往的圖案,而是藝術的感官對象的生動描寫。詩的形式關鍵在于表達,它主要是通過語言來實現自己的愿望的,是通過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來實現藝術的目的,而不是通過文字來實現自己的表達目的的。文字只是它的載體,而且文字的功能主要不在于記載、敘述、描寫、而在于文字的語言的表達。所以,詩言志,是言情。
詩之所以是文學的又是藝術的,一方面,它符合一般文學藝術作品的本質的要求(而不是一般的文學作品的要求)。另一方面,就它自身的特性不同,它又是一種特殊的文學藝術作品,而不是一般的文學藝術作品。就文法來講,它是反文學邏輯的。一方面,它需要文學作為自己的載體,另一方面,它又極力反抗文學對它的束縛,就像鳥兒一方面需要空氣的阻力,另一方面它又極力反抗空氣的阻力飛翔,這就是矛盾的雙重性。余光中先生在《繆斯的左右手》中指出,在詩的世界里主要是主觀的東西,其因果關系就不必交代的那么清楚,往往因果關系在詩里只是陳絲馬跡。例: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宮鎖二喬。如果不了解中國的歷史就根本不理解它的意義。從詩的文法結構來說摒棄了哪種嚴格的推理過程,它是通過文法中的詩句的高度完美結構,使你認識此詩結構就是這樣別無他種,但是又產生了許多想象,就像一杯水中溶解了的食鹽使你分不出那里是水那里是鹽,這是由于藝術的感性認識背后的理性認識具有不可分解性和整體性、模糊性的特點決定的。詩人的詩就像許多物理學家構建的完美的數學模型一樣蘊涵著許多物理含義,并隨著時間的推移還產生了新的物理意義。所以,詩的文法、詩法既是高度精練的、準確的又是模糊的、歧義的。
詩就它的表達工具來說是通過語言這種特殊的工具來再現自己的藝術的。人們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對句子的長短來表達感情已逐步產生了許多感官準確的直觀認識。為了節奏的起伏多姿,同中離異、奇偶對照,詩句自然而然就淘汰了四、六、八言偶句相聯的現象。詩的分行分段是自西洋詩出現,為了煞尾句和跨行句的變化服務的。若不分行分段就難以交織韻腳,且難以控制長行的節奏。中國的古典詩是不分行的、分段的,因為它很少跨行句且很少見百句以上的詩篇,所以不分段。而音律的變化是為了控制節奏的輕重舒疾,使之變化有度,但中國的古典詩并無嚴格的要求,像杜甫的“路遙不可測”五句全是仄字音等。就詩的手法來說好用比喻、夸張等手法、好用意象,但有很多詩用“敷陳其事而言之”的白描手法,像陶淵明就是典型。
綜上所述,我認為詩本質上是一種文學藝術作品,而不是一般的文學作品。由于詩的藝術表達語言工具的特殊性,它在表達形式上是反文學邏輯的,但它在語言表達上又是通過文法、句法、詩句、手法、音韻、聲音長短、輕重緩急諸方面或某一個方面的變化力求達到高度完美的語音音響效果的藝術作品。于是,就產生了形式不同的詩以及流派詩人。
參考文獻:
[1]劉綱紀.哲學藝術[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2]余光中.余光中散文[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8.
[3][匈]阿諾德.豪澤爾,藝術社會學[M].居延安,譯,編,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