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討論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有助于教學相長,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展示自我風采、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討論中提高思辨能力的同時可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研究了課堂討論中的機制設計問題,并從經驗實踐中對這一機制的有效性進行了檢驗,發現課堂討論考核機制的設計是提高課堂討論組織效果的有力措施;并進一步探討了學生課堂討論中需解決的問題,這對于課堂討論組織藝術的提高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課堂討論;討論組織; 機制設計;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42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9-0158-02
課堂討論是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有效方式,也是學生展示自我、教師了解學生學習過程的一種途徑。在大學生課堂上,隨著其知識積累的增加,其自我主見意識較之初高中階段更強,思維也更加活躍,具有展示自我風采的激情、愿望和能力。依據心理學和教育學規律,這一時期的課堂討論對其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大學生課堂討論卻沒有得到很好的實施,一是學生人數多,尤其是大班教學,組織實施難度大;二是教師組織課堂討論的意識較弱;三是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致使原本極具多彩的課堂討論逐漸被多數老師放棄。因此,如何有效地組織與實施大學生課堂討論,提高學生參與度,充分發揮課堂討論課在教學中的優勢等問題就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重點。

一、大學生課堂討論的機制設計
傳統的組織課堂討論的一般操作方法是首先教師制定方案,指導選題,然后教師積極發動,學生認真準備,課堂討論時正確引導,掌握方向,最后認真總結,以理服人。具體組織實施時可能因內容、時間、參與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討論技巧,但關鍵的是要解決好幾個問題,一是如何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二是如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討論的主體;三是解決課堂討論中的“搭便車”行為。基于經典的課堂討論組織模式,本文主要從大學生課堂討論的考核機制上進行制度設計,以解決上述問題和矛盾,具體流程及機制見圖1。
從流程設計上看,課堂討論的流程設計與傳統方式不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課堂討論涉及到的不僅僅是一次討論問題,而是課堂討論思想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即從課程教學的第一堂課到最后一堂課;二是將分散討論與集中討論相結合;三是課堂討論的流程中設計了多個分支流程,表現在①、②、③和④。
從機制設計上看,首先從課程教學的第一堂課開始,告訴學生課堂討論的意義與要求,每一個人都必須參加課堂討論,改變傳統課堂討論的考核機制,將課堂討論納入平常成績考核之中,占平常成績的一定比例,例如30%~50%。其中,討論分為以下幾種情況:①平常課堂上積極參加討論的同學,可以不再集中討論上發言討論,直接提交討論報告,如果多次參與討論,采取加分機制,即上圖中的流程①;②平常課堂討論沒有參加討論的同學,須參加集中討論,集中討論根據教學班人數多少,對參與討論的同學進行適當分組,采取自由組合方式,一般在3~5人之間,也可一個人組合,即圖中流程②;集中課堂討論有時間限制,一般在課程結束的倒數第二周進行,以便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之中,課堂討論原則上提供兩節課時間,每個小組5~8分鐘左右,超出課堂討論時間,課堂外學生自找時間與老師討論,即進入圖中的分流程③;如果沒有參加平常討論、課堂集中討論與課外討論的同學,既沒有選擇①、②和③情況的同學,將自動進入下一個流程,即情形④,參加期末考試后的第二次筆試,否則將不具有期末成績。
二、大學生課堂討論的實踐——以宏觀經濟學課堂討論為例
根據上面課堂討論的流程與制度設計,作者在X大學Y學院、不同年級、多門課程(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現代物流、項目投資分析、信用調查、國際經濟學等)中經過5年組織課堂教學討論實踐(2005-2009),發現上述流程與機制具有較好的效果,能夠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教師能夠充分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助于教學改進,同時也受到學生好評。下面以2009-2010(1)學期宏觀經濟學課堂討論為例,實證分析上述課堂組織的流程與機制設計。
1.學生基本情況
該班學生為2008級經濟學專業大二上學期學生,共計114人,其中男生48人,女生66人。同學們在大一下學期學習過微觀經濟學一門專業基礎課,自上大學以來,教師沒有組織同學們進行課堂討論,即專業基礎知識與課堂討論的參與度都較少。
2.組織過程與討論要求
根據前文課堂討論的流程與機制設計,本學期第一周上第一次宏觀經濟學課時,就給學生講解了課堂討論的意義及要求,即提出課堂討論的四種情形,從思想與制度層面提高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積極性。平常課堂討論主要以課堂上的隨機問題為主展開討論。課程結束前3~4周時間,提出了課堂集中討論的一些主要要求:根據所學的經濟理論自由選題,以解決現實中的經濟問題,達到運用知識的目的;由于學生人數較多,課堂集中討論時間有限,故以5個人左右一組自由組合,這樣估計20個組,其中一人任組長,討論時到講臺上進行講解討論;討論議題要求做成PPT;討論時間原則上限制在5~8分鐘;由三個學生組成討論評分小組,其加權得分為小組討論得分;由學生組織討論、教師做總結發言。
3.課堂討論成效
本學期課堂討論經過動員說明及機制設計,其課堂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平常討論、集中討論與課堂外討論有機結合起來,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其中,平常討論有30人參與,課堂集中討論共16個小組、72人,課堂外討論9個各組、42人,參與討論的同學覆蓋全班同學。規定集中討論時間內沒有參與討論的同學,下課后積極與老師溝通聯系課外討論時間,沒有一位同學進入到第四種情形,即沒有學生參與第二次筆試。
(2)學生討論選題適當,能夠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實踐中問題。從學生選題看,表現出兩個特征:一是緊緊圍繞宏觀經濟學中涉及的消費、就業、物價、經濟增長等理論分析現實問題,例如,2009年的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二是圍繞經濟中出現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討論,例如,碳排放、迪拜危機、匯率等問題,能夠從經濟學的角度對其進行闡釋,既激發了同學們參與討論的熱情,也讓同學們在思辨中提高了能力。
(3)課堂內集中討論分組及其討論時間基本合理。學生按照要求基本5個人一組,最多的有7人一組,最少的2人,且每個人在準備討論題材時都有分工說明。討論時間總計約115分鐘,平均一組約7.2分鐘,符合討論時間安排,加上學生主持說明及老師總結時間,總計約135分鐘,即三節課時間。
(4)課堂討論PPT展示及學生表現較好。每一組同學都編輯了討論選題的PPT,討論前進行了精心準備,PPT約在5~15張。同學們能夠較為熟練地陳述自己的討論內容,小組同學共同回答其他同學的提問。
(5)討論成績優良。對學生討論成績實行由三名同學打分后,進行加權平均獲得,每組平均87分,其中成績最高一組93分,最低一組81分,基本上反映了同學們的討論狀況。
課堂討論效果顯示,學生基本能夠按照課前討論的機制設計路線圖進行,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比較明顯,且興趣高漲,希望老師能夠將討論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延續下去。
三、進一步思考:大學生課堂討論存在的問題
依據課堂討論的機制設計,使學生參與討論的面擴大了,調動起了學生課堂討論的興趣,提高了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讓教師從另一個角度了解到學生的學習狀況,為今后的教學改進提供了方向,真正做到教學相長。但課堂討論的組織也還存在著以下一些問題。
(1)學生人數較多,分組中如何避免學生“搭便車”現象。討論小組中由于人數不等,實行自由組合方式,可能有的同學沒有參與討論前、中、后的整個過程,雖然對此可采取抽查方式,但還是難以避免。
(2)課堂討論時間有限,擠占課外學習時間。由于學生人數較多,雖然可根據學生多少,將每組人數進行限定,但是經過多次實踐,由于課堂時間不可能過多地用于討論,所以有時難以保證每組同學討論都能在課堂上進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的積極性造成了負面影響。
(3)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討論內容的編輯組織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有少部分同學還是第一次準備材料上臺面對較多同學發言,其行為表現力較差,語言不暢。討論編輯的內容展示存在形式和內容不一致情形,編輯較為粗糙,較多同學都還處于PPT制作的初級境界。
結論
課堂討論是一門藝術,能否組織好這一討論,不僅僅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組織能力,還需要教師進行較好的機制設計,充分調動同學們參與討論的積極性,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在大框架設計基礎之上,針對大學生課堂討論中存在的不足問題,還需做進一步的規范訓練,完善課堂討論組織的設計機制,多在細節中給予學生加以指導。具體討論時控制好討論節奏,力爭把討論這首樂曲奏出動聽的樂章,讓學生、老師都能在課堂討論中獲得更大的收益,使學生在討論中獲得快速成長,從而達到課堂討論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王振軍.本科生課堂討論與教學效果的實證性分析[J].西安社會科學,2009,(3).
[2]周劍雄,蘇輝,石志廣.討論式教學方法在大學課堂中的運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8,(12).
[3]盛羽,王偉平.如何有效組織課堂討論[J].科技信息,2007,(17).
[4]鮑志效.開展課堂討論的理論依據與實踐操作[J].教育探索,2000,(9).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