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21世紀,伴隨社會變革的加劇,我國高校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正面臨著許多新情況和新挑戰。從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外部環境和內在對象兩個方面分析了社會變革帶來的系列挑戰,并從建設師資隊伍、創新教育體制、營造社會氛圍三個角度探討了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改革策略,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關鍵詞:社會變革;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T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9-0099-02
一、當前中國社會變革及其給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帶來的挑戰
1.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人們的社會行為和價值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社會多層面價值系統和規范系統的調整或解體,人們開始調整自己目標追求和價值實現的方式,曾被長期過度壓抑的個人利益得到應有的釋放,這極大地調動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大大地激發了社會的活力,各項改革措施由此獲得了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但是,當前我國社會變革的主要特點呈現復雜性、非規范性、不確定性和弱防護性,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改革開放的成果,形成許多不良的社會示范效應,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嚴重的消極作用,部分學生對學習思想政治課程產生懷疑甚至抵觸情緒,大大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全球化浪潮帶來的社會主義信仰危機的挑戰,對社會主義倡導的指導思想一元化帶來了挑戰,這無疑給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增加了很多難題。在全球化的過程中,西方精神文化和價值文化的涌入加劇了各種異質文化和異質價值觀的沖突,構成對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和價值文化的挑戰,動搖了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和價值文化的主導地位,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受到了由社會經濟生活多樣化帶來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多樣化的嚴峻挑戰。思想政治課教材作為教學的基本依據,由于其內容具有滯后性、理論性和專門性的特點,并不能涵蓋和解答學生所面臨的、不斷變更著的各種具體問題,因而使學生對某些問題感到思想迷惑,不得其解。
(3)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網絡的普及化,信息量激增,影響因素增多。一是互聯網的應用,容易導致學生心理偏差,道德法律觀念淡化、思想行為數字化,使學生世界觀呈現多面性,增加了思想教育的難度。二是網絡的發展和普及對政治教學的思想、內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網絡的發展對政治教師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網絡時代,部分教師由于沒有受過系統的計算機和英語教育,面對飛速發展的計算機和網絡科技往往不知所措;而學生上網查詢信息容易,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所說的東西學生可能早就知道,很容易陷入尷尬境地。
2.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內在對象發生了顯著變化
一方面,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群體絕大多數是“80后”,絕大多數在家庭中居于絕對中心的獨生子女。這一代人思想和性格的核心就是:時尚、敏銳、率性、富于創新。但他們的缺點也非常鮮明:自我、自私、虛榮、放肆、叛逆、任性、缺乏責任、沒有思想、只看眼前利益、不敢負責任、貪圖享受、缺乏從全局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正視,1998年以來的高校擴招,帶來的大學生人數激增,思想政治課教學任務繁重;而相當部分生源素質下降,更給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帶來不小的困難。這些都無疑給當前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增添了更大的壓力,因為人們習慣于將大學生們的各種不良表現歸咎于思想政治課教學不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改革策略
1.微觀層面,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綜合素質
(1)確立全新的教育教學目標和理念,有效指導思想政治課教學。一方面是確立素質教育理念,思想政治課教師還要轉變單純進行知識傳授和單純進行思想教育的思想,確立素質教育的理念。思想政治課教學在重視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更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以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只在于教會學生掌握多少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真正樹立創新教育的思想。一是發展的人才觀。要相信每個學生都蘊藏著創造發展的潛能,每個學生都可以學好,都可以成才。不以一事成敗定人才,不以一時成敗定人才。二是正確的學生觀。學生既是認識的主體,也是發展的主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區別對待,因材施教。三是教育教學過程觀和教學空間觀,把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及走向社會實踐作為教育教學的重點。
(2)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要教好思想政治課,首先教師要有系統扎實的理論功底。僅靠以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掌握學科聯系的本領和全方位立體思維的能力,系統鉆研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加強黨的思想路線、方針政策的學習,以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和政治理論水平。并能夠把握時代脈搏,緊跟時代節拍,關注國內外重大時事和熱點問題,在教學中做到旁征博引,既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又增強理論觀點的說服力。
(3)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加強網絡技術的學習。在網絡時代,教師要認真學習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充分利用網絡教育資源,設計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真正實現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運用計算機媒體手段,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形象化、直觀化,這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從中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強烈的求知欲以及科學精神;教師通過互聯網和校園局域網進行引導性授課,學員根據自身情況設定學習計劃內容,并通過網絡與教師進行互動,便于實行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通過網絡教學便于學員發揮主觀能動性,以較少的時間獲取大量的知識信息,使網絡教學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教育教學功能,提高思想政治課的實效性,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中觀層面,注重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全面改革
(1)構建了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是教的主體,起主導作用;學生是教的對象,也是學的主體,起主體作用。在變革環境下,師生的角色發生了轉變,師生的關系發生了變化。教師不再是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好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而是教師與學生共同開展探索知識的過程,師生之間是以伙伴和朋友的關系投入到教學之中的。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那些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因此,我們要教在今日,想到明日,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創造性地學習,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開拓創造能力。
(2)探索適應新形勢的教學方式方法。在現代社會,教學活動會讓位于學習活動,人們將既重視教法的研究,更重視學法的研究。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它的個性化、多樣化。在新形勢下,每一位教師既要繼承傳統教學方法中有益的成分,并使之在現代教育科學之光的映照下放射出新的光彩;又應當成為教學方法的革新者和創造者,去發現和創造適合自己個性品質的教學方法。思想政治課教師應具有精心選擇、優化組合教學方法的教學藝術,將“定法”(共性法)與“非定法”(個性法)有機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形成“愛學”的態度、“樂學”的情緒、“會學”的技巧和“自學”的能力。
(3)教學過程中加強理論聯系實際。思想政治教育課是解惑釋義的課程,是幫助學生端正入學動機、端正學習動機,明確人生方向和目標的工作,如果連這些基本問題都不能幫助學生解決,思想政治課是很難有作為的。而要有所作為,既要加強諸如社會調查、參觀訪問、走出去請進來等形式的實踐環節,為學生獲取感性認識拓寬渠道,擴展思想政治課教學活動的舞臺,更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從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上做文章,從回答學生的熱點問題上下工夫,努力在幫助學生解惑釋義上見成效,思想政治課才能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3.宏觀層面,建設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社會環境
(1)營造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社會氛圍。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凝聚各方力量,爭取廣大民眾、媒介、學生家長的理解和支持,統一政府與高校的思想認識,協調高校全體教師的行為,從而營造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輿論氛圍。
(2)創新教育管理體制。要加強高校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工作的研究,不斷推動和深化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教育部要進行宏觀調控和指導,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對各高校思想政治課程設置加以引導,對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學歷提升、科研項目、基本待遇等給予政策上的支持與傾斜。推動高校建立科學合理的思想政治課教師培訓機制,積極調整專業課程結構,圍繞社會需要進行內容創新。
(3)優化和凈化學生的上網環境,建立網上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教學是一個系統,教學效果取決于教學諸要素構成的合力。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必須與時代相結合,如果忽視高科技手段的應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將會日益縮小,陣地日益狹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盡快進入網絡領域。
參考文獻:
[1]申曉若.高校“兩課”教育教學中實踐環節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5,(1).
[2]康建立,張國富.增強高校“兩課”教學之實效性的探索與實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3,(11).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