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歌唱過程中,想象可以為歌唱的認知提供形象化支持,并將這個過程從抽象化、概念化引向具體化、形象化。想象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掌握各種聲樂技巧,全面地體會音樂作品的內在情感,從而運用訓練有素的聲音更完美地表現聲樂作品所蘊涵的藝術意境,有效對聲樂作品實現完美的二度創作。文章將著重闡述在聲樂訓練和學習中想象所起的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歌唱;想象;形象化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9-0072-02
一、想象可將抽象化的聲樂概念形象化
聲樂學習的過程實質上是對發聲技巧的掌握和熟練的過程。由于發聲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隱性過程,面對聲樂教師對聲樂概念的語言描述,學生很難把這些毫無色彩的概念與靈活的歌唱方法相結合,更談不上嫻熟的運用。那如何在教師的表述與學生的理解之間架起一座互通的橋梁來解決這一困擾呢?筆者認為,這座橋梁就是依靠想象。在聲樂教學中,教師運用想象可以更通俗地向學生解釋一系列難以學習掌握的聲樂概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思考和與教學配合;學生運用想象可以更準確地體會老師的教學意圖,主動地將復雜的抽象化概念轉化為簡單化、形象化的具體形象,使其在較短時間內有效地掌握聲樂概念,從而建立良好的歌唱意識。
在聲樂學習中,學生都有這樣的經歷,在涉及到訓練歌唱氣息的時候,只強調如何吸氣,如何運氣是很難理解和掌握的,但是,如果表述為吸氣是“聞花香”、“被充氣”、“后腰部如同風箱般擴張”或者“受驚嚇的一瞬間”等感覺的想象,就很容易體會到氣息吸入的感覺。又如聲樂中提到的歌唱共鳴,如果只從字面上理解是較為困難的。共鳴原本指某物體因受到振動而發出聲音,這種聲音又傳播到其他物體上,引起其他物體的共振的現象叫共鳴。歌聲的共鳴指氣息沖擊聲帶而出現了基音。這個基音雖然很微弱,但是它一進入人體固有的共鳴空間,如頭部鼻腔、鼻竇、上頷竇、額竇、蝶竇和篩竇中,就產生了不同形式的聲波共振和聲波激蕩,能起到擴大音響效果,增強聲音立體感的作用。由此可見,歌唱發聲的共鳴效果對于歌唱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就可以運用形象思維,將聲音想象為一個具體形態的物質。通過氣息的壓力,在“面罩”中發聲,并且在鼻咽腔這個神奇的有效共鳴腔體中得到放大和美化,形成較好的共鳴效果,并主動將高密度的“聲壓”輻射到額竇、蝶竇、口腔、胸腔等各個共鳴腔,帶動整個身體參與歌唱,使聲音的體量可大可小,收放自如。這就猶如演奏一把小提琴,通過弓在琴弦上輕輕劃過和左手的揉弦,整個琴箱都產生共振,激蕩出優美的泛音,將琴聲變得悠揚。在歌唱過程中,氣壓對聲音的支持,聲音對鼻咽腔的“按摩”,正是小提琴演奏中“運弓”和“揉弦”的過程。通過這些深入淺出的形象描述和想象,我們在歌唱中一想到共鳴感覺,就直接在腦里想象一把小提琴演奏時產生優美泛音的情景。實踐表明,通過對演奏小提琴這一熟悉的可視性的表象的想象,可以很輕松地找到共鳴感覺,以最少的氣力發出最符合聲樂審美要求的聲音。而由“共鳴”這個名詞概念想到“小提琴的演奏”這一具體畫面,就是想象將抽象概念形象化的過程。
愛因斯坦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痹诼晿方虒W中,從頭到尾都離不開想象和聯想,教師常常會使用一些語言或手勢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啟發學生們去理解歌唱發聲的技巧,讓學生的想象積極參與到思維過程中,把自己熟知的感性形象帶入其中,幫助自己理性地理解一些晦澀難懂的詞語和表達。比如:用“坐搖搖椅”、“海浪拍打礁石”、“齒輪的轉動”等感覺來啟發歌唱時氣息源源不斷的流動,身體的放松以及松弛的發聲狀態;用“使用最有魅力的聲音呼喚一個站在你身后數百米的人”來體會聲音的靠后和集中;用“眉心深處有一個燈泡,燈泡中的燈絲在發亮”來強調和啟發歌唱時的高位置和有效共鳴焦點,通過這個淺顯的比喻,學生可以很清晰地明白聲音傳送的具體位置,通過燈絲的“發亮”,體會聲音的集中在有效共鳴腔中的作用。與此同時,學生可以展開更加豐富的聯想,把氣息的支持想象為保證燈泡發亮的電能源,通過呼吸不斷的支持這個發亮體,不論聲音是大是小,氣壓的支撐是強是弱,發聲的位置不會變,始終在燈泡中的燈絲上。事實上,在歌唱中,保持聲音一直在鼻咽腔的有效共鳴腔里得到放大是很重要的,只有在鼻咽腔中形成的共鳴才是飽滿的、充分的共鳴。而通過想象,就能比較順暢地做到這一點。
在聲樂學習過程中,老師經常用“半打哈欠”、“吸”、“掛”、“打太極拳”、“關閉”、“擴張”等詞語來表達和形容形象化的發聲狀態來啟發學生的想象。通過這些形象的詞匯,學生在很多時候能產生“頓悟”和“靈感”,并且能夠觸類旁通,將復雜問題簡單化明確化。作為一個好的歌唱者,這種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二、想象可以控制和協調發聲器官
想象能否左右我們的情緒和行為呢,答案是很肯定的。以往人們大都只重視知識,輕視想象,認為知識是實實在在的有用的東西,想象則是虛無縹緲的沒有用的,這樣的看法嚴重地忽視和大大低估了想象的創造作用。前蘇聯世界舉重冠軍瓦西里·亞歷山大耶夫,每次比賽前總要“閉目養神”,無數次的想象自己在賽場上成功地將杠鈴高高舉起,把可能遇到的情況一遍一遍地展現在眼前,知道能有把握地控制和應付這些情況為止。他曾說:“要不是這樣想象,我似乎連一公斤的杠鈴都會舉不起來”。日本女滑冰健將渡部惠美,每當大賽前夕,她一定要對未來的比賽進行一番理想結果的預想。她讓頭腦反復浮現自己以往久經戰場獲得勝利的那些絕妙的技巧,心里充滿不可思議的自信。到了比賽時,頭腦便異常清新,她能像預想那樣,隨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動作和情緒,從而獲得成功。
在大腦中具體、細致地想象,體驗自己正在為完成目前不能做到的新動作新目標進行著頑強努力,并仿佛體驗到了這一目標完成后的情景,可以高度的調動和發揮自身潛在的智力以及體力,促進新目標的早日達成。所以,在聲樂學習中,滿懷信心,有目的性、具體細致地進行想象法練聲,比漫無目的機械練聲要明智得多,收到的效果也會好上很多倍。許多的聲樂教育家和聲樂大師都很注重歌唱中想象的作用。比如,聲樂家布羅伊賴強調說:“理想的歌聲是種條件反射的作用,只有在思想上形成了想象后才能完成?!边@充分說明想象能起到對大腦控制的先導作用,并主動地調動和指導歌唱者身體的各個部位參與歌唱。
想象是如何具體地調動身體參與歌唱的呢,依靠“內心視覺化訓練”的作用。要想唱出音域寬廣、洪亮圓潤的歌聲,必須在內心建立一個完美發聲的“表象”。心理學家認為,形象思維是以表象進行思維的,當研究對象不在面前時,我們在頭腦中出現的形象就是表象。也就是說,在張口歌唱之前,身體和心理已經有了一種正確的聲音概念,內心的視象能知道這個聲音唱出來的音色、音量以及所表達的感情。
在聲樂學習中,利用想象,將內心的窗戶打開,想象自己能夠擁有足夠的氣息支撐聲音,能夠戰勝一系列的高音和長的樂句,能夠在臺上博得觀眾熱烈的掌聲。通過對自己反復的暗示和反復的情景感受,像觀看電影一樣,在內心觀看自己給自己預想的表現,不斷重復。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雖然靜止不動,甚至沒有發出一點聲音,但是卻達到了歌唱訓練的目的,收到了比張口練聲更好的效果。俗話說“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內心胸有成竹,形成了正確的發聲表象,在歌唱時大腦便會自動指揮各個與發聲有關的身體部位為之服務,通過協調和控制,在現實中完成對內心表象的重現。
三、想象是獲得聲樂訓練技術創新的途徑
世界需要進步,聲樂藝術也同樣如此。從中國古代的諸宮調到元代雜劇,從詩經宋詞到現代藝術歌曲,從意大利教堂閹人歌手到如今聲樂界的眾多聲樂派別……世界的歌唱藝術經歷著不斷的變化和進步。什么樣的發聲才是科學的歌唱發聲?這是聲樂界永遠爭論不休的話題。作為聲樂藝術的傳承者,我們有必要讓這門藝術經受住時代的考驗,變得更精湛、更科學。而我們常說的“藝無止境”也正體現了這個道理。
在眾多的哲學家、藝術家和心理學家看來,想象作為創造力的本質,可把它視為創造力的源泉之一。亞里士多德指出:“想象是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想要有不斷進步的聲樂訓練技巧和科學的聲樂發聲方法,應當積極地通過想象的途徑融于訓練。
一處拙樸無華的景物,可以讓一個人索然無味,也可以使一個人思如泉涌,原因何在,前者缺乏欣賞力和想象力,而后者卻懂得發現、思索,能夠不斷地用新的眼光去留心身邊的事物。在后者的心目中,視野是無限開闊的,世界是生意盎然的,生命是充滿活力的。作為一個歌唱者,必須要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學會運用想象實現對作品的揣摩、理解、分析。對歌詞的想象有助于深刻理解作品,對旋律形態的想象有助于歌唱的表達,角色和情景的想象有助于演唱風格的形成。豐富的內心世界需要通過生活中點滴的觀察、發現、思索和總結來逐漸搭建。我們應當學習詩人一樣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學習他們寓情于景,觸景生情的能力。如果我們能做到從一個陰霾日子里、一處灰暗的景致中描繪出美麗,尋找到感動,那么在歌唱表演時,憑借著豐富的內心世界,我們能真正做到感動自己、感染觀眾。同時,相信通過想象不斷地追求和探索,定能找到更為科學更為進步的聲樂理念。
參考文獻:
[1]何名申.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4.
[2]李全起.創造能力與創造思維[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4.
[3]徐行效.聲樂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4]劉益民,張旭東.心理學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5]宋書文.心理學名詞解釋[K].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
[6][美]大衛·伯金斯.超越智商的思維[M].???海南出版社,2001.
[7]羅峻才.怎樣發揮你的創造力[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8]呂琳.論歌唱中藝術想象的運用及其培養[J].音樂探索,2008,(04).
[9]孫愛娜,馮輝.淺談如何通過想象及內在感覺改善歌唱不良發聲[J].藝術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