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社會、經濟、環境生態三個方面構建麗水市土地利用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對麗水市1996——2005年的土地利用綜合效益進行定量分析;并從產業結構升級的角度,對麗水市在不同工業化發展階段的土地利用各項效益及產業結構調整對土地利用綜合效益提高的驅動作用進行分析。麗水市工業化初期,土地利用環境生態效益值明顯高于社會和經濟效益值,各效益系統基本處于高度協調狀態,進入工業化中期后,社會和經濟效益增長較快,而環境生態效益卻快速下降。在追求工業化發展同時也要注重環境和生態的保護,走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土地利用效益;產業結構;麗水市
中圖分類號:F121.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9-0026-04
土地利用具有多目標性,區域土地利用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經濟、社會和生態等方面的效益[1]。從已有的研究看,對土地利用效益的研究主要體現在評價方面[2-4]。目前我國許多地區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期,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有效地帶動土地利用綜合效益的變化。本文從產業結構調整的角度進行土地利用綜合效益變化進行探討。
1.土地利用綜合效益評價模型
(1)評價指標選取及權重確定
綜合考慮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土地利用特點,分別從社會、經濟、環境生態3個方面出發,選取19個指標構成麗水市土地利用效益評價體系(見表1)。
為了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本文設計了麗水市土地利用效益評價指標權重專家打分表,并請麗水市國土資源局和麗水學院的20位專家學者進行打分,最終得出各專家對指標相對重要性打分值變異系數較小,說明各專家的意見一致性較好,從而取其平均值確定各指標權重(見表1)。
(2)功效函數
功效函數是根據多目標規劃原理,對每一項評價指標確定一個滿意值和不允許值,以滿意值為上限,以不允許值為下限.計算各指標實現滿意值的程度,并以此確定各指標的分數,再經過加權平均進行綜合,從而評價被研究對象的綜合狀況。本文在評價中以評價時間段的最優值、最差值來分別替代滿意值和不容許值,功效函數如下:
(1)
式中:UA(Xi)為功效函數值;Xi為指標;bi為指標下限;ai為指標上限。指標下限和上限分別選取各對應指標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利用公式(1)計算單項指標的功效值,其中0≤UA(Xi)≤1。
根據選定的指標和確定各指標因子的權重,在求出各評價指標功效函數值的基礎上,采用線性加權求和方法得出區域土地利用效益指數。土地利用效益指數C的函數公式為:
(2)
式中:C為評價指數,Ui為評價指標的功效值,Wi為指標權重,其中。
2.麗水市土地利用綜合效益分析
麗水市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全市土地總面積
17 293.72平方公里。2006年底,麗水市戶籍人口為252.53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46人。根據已建立的麗水市土地利用綜合效益評價體系,利用麗水市統計年鑒(1997—2006)、浙江省城市建設統計年鑒(1996—2005)、麗水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計公報(2000—2005)、麗水土地志等其他相關實地調研資料,按照公式1和公式2分別求出1996年到2005年土地利用的社會、經濟、環境生態效益,以及綜合效益(如表2)。
從圖1可以看出,1996年到2005年間,麗水市土地利用綜合效益呈上升趨勢,說明麗水市土地利用總效益在提升。除環境生態效益在2004年和2005年出現下降趨勢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整體上總體呈上升趨勢。其中社會效益增幅最大,從1996年最低值0.05增長到2005年的0.24,1996年到2001年社會效益增長較快,2001年后增長速度變緩慢;在這十年間,經濟效益增長也較快,尤其是在2002年以后,年均增長率為23%;環境生態效益則剛相反,在2003年達到最高值0.23后,出現急劇下降趨勢,2005年下降到0.14,為這十年間最低水平,而此時,經濟效益是環境生態效益的2倍。由此說明,2003年之前,麗水市土地利用較注重環境生態保護,工業污染也較少。麗水市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在2002年到2003年間迅猛增長,由于土地利用對環境生態影響的滯后效益,在2003年環境效益出現了下降。
3.產業結構調整對土地利用效益的驅動分析
從歷史數據來看,麗水市經濟以農業為主,20世紀50——70年代農業比重在70%~90%,1992年工業產值達到農業產值的1倍,其后工業以幾倍于農業的速度增長[5]。到了2002年,農業產值比重接近20%,工業產值比重超過40%,第三產業產值比重為39.41%(表3)。根據錢納里工業化階段理論,當第一產業低于20%,第二產業比重超出第三產業,工業化進入了中期。從表3可見,2002年麗水市從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過渡,工業已成為全市領先產業,標志著麗水市向現代化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2002年之后,工業快速增長,到2005年第二產業比重已到達44.82%。
2002年是麗水市產業結構升級的一個轉折點。從圖2中看出,隨著麗水市產業結構的升級,麗水市土地利用綜合效益也在提升。結合圖1,工業化初期,麗水市土地利用效益平均值最大的是環境生態效益,其次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平均值最低。這是因為,工業化初期,麗水市以農業發展為主,且麗水素有“浙南林海”之稱,林業生產和種植業在經濟發展中占主導地位,1999年之前麗水市土地利用環境生態效益增長是緩慢的,因此麗水市土地利用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還是較緩和的。此時,社會效益也是各子系統中最低的,分析其原因是因為麗水地處山區,交通不便等給經濟發展帶來了阻礙,因此土地利用給麗水市人民的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的作用不大。但從2003年起,環境生態效益一直下降,2004年已降到比其他效益值都低的水平,分析其原因主要有過度砍伐森林,開發土地;只重視工業發展忽視環境污染和生態保護。
產業結構作為資源配置結構、生產能力結構和產出結構的綜合,是社會需求結構的綜合反映,并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反映了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各種產業的發展都需要一定量的土地資源投入,各產業部門所需土地資源的多寡是各不相同的。通常農業部門用地面積最大,工業和服務業用地面積相對較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三類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按照庫茲涅茨、錢納里等人的研究成果規律性地發展變化。相應地,土地利用呈現農業用地面積逐步減少,而工業用地、服務業用地面積逐步增加的規律性變化。因此,產業的發展變化是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直接動因。
追求利潤最大化是所有投資者或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將各產業合理布局,促進產業發展、優化產業結構。不同產業的用地所產生的土地收益存在很大差別。在產業用地成本和效益規律影響和作用下,為追求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地租和收益水平低的第一產業用地向地租和收益水平高的第二、第三產業用地轉化;地租和收益水平低的第二產業用地向具有更高地租和收益水平的第三產業用地轉化。因此,產業結構升級是土地利用綜合效益提高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由上面分析得出,2002年后,麗水市基本進入了工業化中期,第一產業比重低于20%,二、三產業比重進一步提高,說明麗水市產業結構在逐步優化升級。同時,麗水市土地利用綜合效益也在增長,分析結果中出現了土地綜合效益增長速度放慢的趨勢,主要是由環境生態效益的急劇下降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增長抵消了,但還是可以說明麗水市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率是在提高的。從分析中還可以得出麗水市土地利用效益各子系統處于相對穩定狀態。但同樣需要引起重視的是麗水市在追求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環境生態的保護,這樣才能使土地資源利用的各項效益達到最佳狀態,綜合效益達到最優值。
結論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升級對區域土地利用結構和土地利用效益都產生很大的影響。從案例分析結果來看,在工業化初期,環境生態效益值明顯高于社會和經濟效益值,各效益系統基本處于高度協調狀態,進入工業化中期后,社會和經濟效益增長較快,而環境生態效益卻快速下降。而隨著產業結構升級,工業的快速發展帶動土地利用效益的增長,但土地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資源,因此區域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必須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相結合,保持土地利用社會、經濟、環境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羅罡輝,吳次芳.城市用地效益的比較研究[J].經濟地理,2003,(5):367-370.
[2]李植斌.一種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綜合評價方法[J].城市規劃, 2000,(8):62.
[3]彭建,蔣依依,李正國,等.快速城市化地區土地利用效益評價[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5,14,(3):304-309.
[4]周飛,陳士銀,吳明發,等.湛江市土地利用綜合效益及其演化評價[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8,(4):89-92.
[5]王志航,劉旭東,盧曉星,等.麗水土地資源[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On Relationship of Land Use Efficiency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A Case Study of Lishui, Zhejiang Province
SUN Wei1, LU Yue-zhen2 ,WU Yu-zhe2
(1.Land Resources Bureau of Lishui City,Llshui 323000,china;
2.Department of Land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9,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signs the evaluation indictor system of land use multiple efficiency in Lishui from social, economical and ecological-environmental factors. It make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land use multiple efficiency and its harmonious degree from 1996 to 2005. Moreover, it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f land use efficiency in different stages of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and its driving role on land use multiple efficiency in Lishui. After entered the mid-industrializati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al efficiencies grew fast, while the ecological-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declined rapidly. Final, it puts forward that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increasing of land use multiple efficiency. Meanwhile, the one-sided pursuit of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made the harmonious degree of various land use efficiencies declined and as a results, the ecological-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whe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re stressed, using land resources and developing society and economy continuously.
Key words: land use efficiency;industrial structure;Lishui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