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有力保障。但在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由于受到社會、家庭和自身等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的誠信缺失問題層出不窮,誠信教育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研究和分析了當代大學生誠信教育缺失問題的主要表現及出現誠信教育缺失問題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分析。
關鍵詞:大學生;誠信教育;誠信缺失;誠信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9-0125-02
誠信,是人們交往過程中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對個人而言,沒有誠信就無以立身;對社會而言,沒有誠信就無以進步。誠信,作為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規范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含義。概括地說,“誠”是指誠實、真誠;“信”是指信任、信用,即內心善良又能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廣大青年、特別是大學生是祖國明天各條戰線上的骨干,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社會主義事業能否取得成功,取決于青年、特別是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因此,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解決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缺失問題,從整體上提高大學生的誠信意識,這是當前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中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當務之急。
一、大學生誠信缺失的主要表現
當代大學生的誠信狀況對于整個社會的誠信狀況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將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的誠信環境的建構。當前,我國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主要表現在思想、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
第一,誠信觀念迷茫。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從人生階段看,大學生多數是18~22歲的青年,這個階段是個體生理發育趨于完善和成熟時期,更是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多數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定型,他們的價值取向的主流雖然呈健康向上的趨勢,他們雖然崇尚誠實守信的道德原則,但因為其社會閱歷不深、道德評判能力不強、自我約束能力差,所以他們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常常表現出矛盾和多變的心態,在一些問題上為了追求名利而不知不覺地放棄了誠實守信的道德原則,造成了現實生活中對道德問題的“雙重標準”。這種誠信信念不夠堅定甚至迷茫的現象,在當代大學生中比較普通。
第二,學業誠信缺失。考試作為大學生活的重要內容,理應體現出誠實信用,不欺騙別人,也不自欺欺人。然而在大學里抄襲作業、考試作弊甚至畢業設計也要在網上下載資料,東拼西湊,幾個小時就完成了一篇“大作”,這種現象在許多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已經習以為常。為了綜合評定排個好名次而涂改成績單,為了增加發表文章的可能性而一稿多投,為了得到他人的信任而冒充導師在推薦信上簽字,等等,已成了大學校園中不爭的事實。從2007年開始,大學生考試作弊問題幾乎成了社會焦點,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愈演愈烈的大學生作弊,越來越高明的作弊手段及工具,使我們深深感到大學生中的“信用缺失”正在擴展,并蔓延為“信用危機”。
第三,經濟誠信缺失。大學生作為消費者,經濟來源主要靠父母,其經濟生活本來并不復雜。然而近年來,大學生拖欠助學貸款問題成了一個令有關部門極為頭疼的問題。為了解決高校部分學生經濟困難問題,國家出臺了助學貸款政策。這一政策的出臺不僅為貧困學生解決了經濟問題,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自立自強、講究信譽的美德。然而它卻讓一些失信大學生鉆了空子,個別學生不按貸款合同還款,許多人不按時還息,而且更有甚者畢業時拒絕辦理還款確認手續,畢業后不留聯系方式,使銀行追繳逃款難上加難,使學校陷入尷尬境地。
第四,交往活動中誠信缺失。據某調查報告顯示,某高校在對420名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在對他人的態度上,有近50%的受訪者缺乏對他人的足夠信任感和安全感。這就可以看出高校人際關系的冷漠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另外還有少數學生隱瞞實情的同時與多名異性同學進行戀愛。
第五,求職過程中的誠信缺失。首先,自薦材料的虛假包裝。畢業生畢業時要向用人單位提供自薦材料,用人單位也正是通過畢業生自薦材料來了解、評價、衡量畢業生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并決定是否給予面試機會進而影響錄用或聘用。有些畢業生就會千方百計的弄虛作假:偽造各種證書,涂改成績,更有甚者在校期間未受過表彰,卻采取“偷梁換柱”的方法,成為“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獎學金獲得者”、“優秀畢業生”等。于是就出現一家用人單位在接收畢業生的簡歷中有多人為該校學生會主席,一個班大多數學生都是一等獎學金獲得者的怪事。其次,隨意簽約、毀約。有的畢業生由于害怕沒有合適崗位,求職心切,缺少慎重考慮,一遇到接收單位就迫不及待地草草簽約,到后來發現可供選擇的單位多了,于是馬上要求毀約。另外,還有少數畢業生“腳踏兩只船”,學生同時與多家用人單位簽約。
二、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第一,受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出現了社會環境的錯位思想。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原因:一是封建殘余思想的負面影響。長期以來,在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史上,雖然形成了“童叟無欺、相互禮讓”等講誠信的傳統美德,但人們的誠信意識也存在著扭曲的一面。“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老實人吃虧”等“古訓”在人們的意識中仍然存在。二是我國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社會上出現的失范行為和現象不能得到應有的制約制裁。如社會政治領域的以權謀私、權錢交易、貪污受賄、搞形式主義等,以及當今經濟領域中的假冒偽劣、弄虛作假、不誠信經營等,這一切都對大學生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產生了不良影響。
第二,學校教育缺漏,高校誠信教育體制不健全,是造成大學生誠信教育失效的直接原因。首先是教育方式、方法的創新還不夠,內容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偏差,還是以傳統的一般性的理論灌輸的方法為主,教育內容多以科學精神為主,缺乏一定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其次是誠信教育監督評價體系還不健全,對大學生的失信行為實施懲罰措施還不多,沒有將誠信狀況與大學生的切身利益掛鉤,致使誠信缺失對學生觸動不大、影響不深;最后是誠信教育的實踐性還不夠,大多數學校的教育僅僅限于校內和課堂上,真正利用社會誠信資源、主動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社會誠信實踐活動的還不多。
第三,家庭教育因素。從古到今,我國家庭教育對子女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父母作為子女的啟蒙老師,其道德人格直接影響子女道德社會化的效果。隨著社會競爭的激烈,許多家長對孩子有著較高的期望值,重智輕德,認為成績好就行了,對孩子的品德塑造關心甚少,忽略對子女日常行為的規范和矯正。有些家長把撈取實惠作為個人的價值準則,對孩子的違約、失信行為給予縱容、鼓勵,甚至教唆,這在客觀上加劇了學生的誠信缺陷,造成孩子價值觀的偏離,使得誠信這一人格要素沒有很好地滲透到孩子的道德人格塑造中。由于受家庭的影響,社會現實與學校教育不完全協調一致,致使學生產生許多不必要的道德心理沖突和困惑,沖淡甚至抵消了學校開展的一些正面教育。
第四,大學生自身因素、內在因素的影響。部分大學生自我調控能力差,導致缺失誠信。當代大學生基本上是獨生子女,在家庭里以自我為中心,優越的生活條件使其逐漸形成一些不良習慣;高校擴招以后,學生素質良莠不齊,部分學生又有從眾心理,最終導致缺失誠信。
三、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對策研究
第一,營造良好的社會誠信環境。大學生是社會的個體,大學生誠信意識的培養離不開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支持,只有不斷地改良社會誠信環境和誠信氛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才會有一個良好的外部條件。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引導社會輿論,營造守信者光榮并受尊敬、失信者可恥并受懲罰的良好輿論環境;其次,要建立健全誠信社會管理體系,特別是要建立信用評價體系和監督機制;最后,要加快信用立法,對于失信行為的懲處作出相應的規定,加大對于失信行為的懲處力度,以健全、規范的法律體系促進誠信社會的建設。
第二,加強高校誠信教育主陣地的培育。高等學校的誠信教育事關國家的繁榮富強、民族的興旺發達和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事關高校的生存與發展、學生的前途與命運,高校一線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誠信教育,積極探討誠信教育的方法、措施,培養出新一代誠實守信的大學生。一是要不斷地改進教育內容和方式、方法,精心挖掘教材中的誠信內容,把誠信教育貫穿到教學的全過程,不斷增強誠信教育的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二是要尋找德、智、體的合理切入點,建立規范科學的、操作性較強的大學生誠信評價體系;三是教師要為學生樹立誠信意識作出榜樣和表率,在治學、處世等方面嚴格規范自身言行,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高尚的誠信人格影響和感染學生;四是要以報紙、廣播、墻報、宣傳欄為陣地,對先進人物及先進事跡進行宣傳,同時積極發揮黨課、團課、班會等作用,加強大學生對“誠信缺失”問題的積極思考和探討,與違背誠信形象的不良言行和丑惡現象作斗爭;五是加強網絡道德教育。高校在校園網中應設立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誠信教育專題板塊,定期邀請有關專家參與討論,發表引導性意見,同時更要加大對校園網絡信息的監控力度,凈化網絡環境。
第三,開發家庭誠信教育環境這塊沃土。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誠信品德對子女的影響很大。因此要重視家庭倫理建設和家庭誠信道德建設,在教育和要求子女遵守誠信的同時,父母等家庭成員首先要做到誠信,給子女一個好的榜樣,真正為大學生誠信品性的養成創造良好的家庭道德環境。
第四,重視大學生自身教育,“習慣決定人生”,開展誠信教育,培養誠信習慣,就要引導學生談自己的真實感受,有一說一,誠實正直,“言必行,行必果”,做一個有道德、有文化、人們信得過的人。
總之,誠實守信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要求,是現代社會文明的基石和標志。我們要通過創新大學生誠信教育,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項法規制度,使大學生樹立“有信用者榮,無信用者恥”的理念,使誠信內化為大學生的一種自覺意識和追求,這將為信用社會的建立奠定良好的社會誠信基石。
參考文獻:
[1]廖進,趙東榮.誠信與社會發展[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10-25.
[3]廖志誠,林似非.論大學生誠信缺失及其治理[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
[4]張殿棟.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遼寧商務職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5]羅國杰,梁柱,等.德育與精神文明建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吳申元,徐建華.誠信:現代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道德基礎[J].復旦大學學報,200,(1).
[7]胡欽太.重構大學生誠信教育機制[J].道德與文明,2003,(1).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