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內緩刑制度研究層出不窮,但比較研究卻不多見,中美兩國的緩刑制度比較更為少見。著眼于美國緩刑制度與中國的比較,并且以廣泛意義上的緩刑(probation)概念為基礎,主要從立法模式、歷史淵源、適用條件、考察制度四個方面展開相對淺顯的分析和論述。
關鍵詞:暫緩監禁;教育刑;悔改表現;緩刑考察
中圖分類號:D92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4(2010)09-0062-03
一、緩刑制度的立法模式差異
在我國,對于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人,根據其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如果暫緩執行刑罰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就可以規定一定的考驗期,暫緩刑罰的執行;如果犯罪人在考驗期內遵守一定條件,原判刑罰就不再執行[1]。這就是我國刑法上緩刑的制度,可見,我國采納的是緩刑猶豫執行主義。簡言之,緩刑是有條件地不執行原判刑罰。通常意義上來說,我國的緩刑的立法模式是附條件地消滅刑而不消滅罪。
當然,在我國刑法上還有一種特別緩刑,即刑法第449條規定:“在戰時,對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沒有現實危險宣告緩刑的犯罪軍人,允許其戴罪立功,確有立功表現時,可以撤銷原判刑罰,不以犯罪論處。”這是針對特殊時期特定對象所作的規定,是既免罪又免刑的,但這個條文在司法實踐中幾乎沒有適用過,不作為本文討論的對象。
就美國而言,美國有52個司法管轄區(jurisdiction),即50個州加上哥倫比亞特區(首都華盛頓市)和聯邦,因而美國有52個法律系統。每一個法律系統都有自己的由制定法和普通法組成的刑事法律制度。相應地,在美國,各州之間的緩刑模式存在差異,聯邦和州的緩刑模式也會有所不同。儲槐植先生將美國的緩刑模式概括為四種:1)暫緩監禁(suspended sentence)。對認定有罪的被告人判處監禁刑,同時宣告刑罰暫不執行,給以一定考驗期。多數大陸法系國家的緩刑都采取這種類型。但這種緩刑制度在美國只有少數州采用。2)緩刑監督(probation),簡稱緩刑。對認定有罪的被告人暫不判處監禁,只判一個監督考驗期。現在美國所有司法區都存在這種類型的緩刑制度,它也是一種刑罰方法。3)附條件釋放(conditional discharge)。它是對被認定為有罪的被告人適用的一種緩刑類型。它存在于一部分司法區里。這里的“條件”是指一般緩刑考驗應履行的要求以外的條件,如賠償被害人或賠償社會。4)綜合緩刑。具體有三種做法。做法一:被告人先被判在地方監所監禁一段時期(一般在半年以內),然后再附條件釋放或者緩刑監督。即兼具監禁刑和緩刑的特點。做法二:附賠償受害人的緩刑監督。做法三:判處被告人先軟禁一個時期(一般不超過二年),然后再受一個時期的緩刑監督,簡稱“軟禁監督”[2]261。
我國刑法上的緩刑制度與美國刑事法上的緩刑(probation)差異是很大的。我國的緩刑是對認定有罪的被告人在宣告刑罰的同時,宣告一個考驗期;我國的模式更類似美國刑事法上以及多數大陸法系國家采取的暫緩監禁(suspended sentence)。美國的緩刑(probation)對認定有罪的被告人是不宣告監禁刑的,只宣告監督考驗期;恰恰這種緩刑是美國所有司法區都存在的,本文也以此模式為基礎展開分析和研究。
二、兩國緩刑制度的歷史淵源
中美兩國的緩刑制度的起源或許是大同小異的。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是人類樸素的正義觀念,是利益受到破壞時要求懲罰破壞者的天性使然。早在四千多年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成文法《漢謨拉比法典》規定,盜竊、窩藏逃跑奴隸的要被處死。后來,希伯來人延續了以眼還眼的觀念;但是,在上帝法的統治下,這意味著破壞者對受害者要做出經濟上的賠償。破壞者若無力賠償,將要受人奴役。有學者認為,這是緩刑概念的前驅。
學者們普遍認為,現代意義上的緩刑制度開始于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市的鞋匠約翰·奧古斯特斯的實踐。1841年,奧氏為救助一名酗酒犯,向法院申請保釋,答應負責在獄外幫助犯人改過自新。法院同意了他的請求。經過一個多月的監督和勸導,效果甚好。于是法院以一分錢作為象征性罰金,撤銷原來應當執行的監禁刑。這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緩刑制度的第一個實例。出于對犯人的同情,從此奧氏經常出入于刑事法院,替無錢的酗酒犯交罰金,為窮苦的被告人作擔保人,勸導犯罪人改惡從善,并幫助許多刑滿釋放的人尋找職業。這樣,到1858年,奧氏自稱他以這種方式幫助了1900多人。約翰·奧古斯特斯也因此贏得了“現代緩刑之父”的稱號。把有罪的被告人放在獄外加以監督幫助的這種做法,經馬薩諸塞州議會于1878年正式制定為法律,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個緩刑立法,比歐洲大陸1888年比利時法律早十年。到了1889年8月,在布魯塞爾召開的國際刑法會議,正式通過確認緩刑可適用于一切犯罪。自此,各國相繼采用這一制度。
現代意義上的緩刑制度是近代刑罰思想和司法制度改革的產物,因此清末之前的中國并沒有現代意義上的緩刑制度[3]。1911年出臺的《大清新刑律》是我國最早規定緩刑制度的法律。該法律規定的緩刑制度有兩個特點:1)附條件的消滅刑而不消滅罪;2)重視緩刑外部監管,明文規定緩刑犯必須有固定的住所和職業,而且要求親屬及友人監督其行為。對照我國現行1997年刑法的規定,不難發現,現行刑法緩刑制度的規定滲透了上述兩個特點。清末新刑律的制度多是參酌各國法律,采用了一些近代西方資產階級的刑法原則和刑法制度,緩刑制度也不例外。作為一個舶來品,它開始移植到我國的法律土壤里。
三、緩刑的適用條件之比較
(一)我國刑法規定的緩刑適用條件
我國刑法第72條規定:“對于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據犯罪分子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可以宣告緩刑。”第74條規定:“對于累犯,不適用緩刑。”據此歸納,我國緩刑的適用條件有三個:1)緩刑只適用于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2)必須是根據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犯罪分子;3)必須不是累犯。
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首先,緩刑的適用對象范圍是比較窄的,僅限于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這是適用緩刑的前提條件。這是相對比較客觀的標準,容易為普通民眾和法官把握。
其次,根據犯罪分子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這是實質條件。這一條件相對主觀。“悔罪表現”在司法實踐中缺乏統一的評判標準,立法和司法解釋都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1條第一項規定的“確有悔改表現”在這里不能作為參考依據。實踐中,有的認為,適用緩刑必須是被告人有真誠的悔罪表現,不僅要徹底坦白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實,而且要有其他的實際行動,如:如實交代同案犯、積極采取補救措施防止危害后果的發生、積極進行退贓或經濟賠償、自首等。“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一般要求應通過綜合考查犯罪情節、犯罪后的表現、犯罪人的個人情況等因素判斷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的大小。對于累犯,不適用緩刑。因為累犯在執行一定刑罰之后再次犯罪,說明其人身危險性嚴重。
(二)美國刑事法上的緩刑適用條件
關于緩刑適用的范圍,有些司法區有明確規定,有些司法區沒有明確規定。不過,一般說來它適用于不大嚴重的犯罪(未必都是輕罪)和雖然重新犯罪但危險性不大的犯罪人[2]202。可見,美國法上并沒有對緩刑的適用做嚴格限制,而是由法院根據案情斟酌決定。比如,印第安納州就做出規定:“在決定是否簽發緩刑命令時,法庭要考慮是否會對無辜的人造成不應當的痛苦;是否構成嚴重的不公,即超越了保護受緩刑命令影響的區域及財產所有人和其他居住者的權利、安全和健康的需要。”
(三)緩刑適用條件差異原因之分析
我國刑法規定只能對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且不是累犯)適用緩刑,而美國法上的緩刑卻對犯較重罪的犯罪分子、甚或是累犯敞開大門,原因在哪?
筆者發現,世界各國在對適用緩刑的前提條件上規定有兩類:1)對犯罪種類做出明確限制。例如,英國刑法規定,對于實施了謀殺、縱火、搶劫、強奸等嚴重的犯罪不適用緩刑;美國密歇根州規定,叛逆罪、一級強奸、武裝搶劫、主要管制物質犯罪等重大犯罪不適用緩刑;俄羅斯刑法典規定,對于特別危險的國事罪、武裝團伙罪、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結伙強奸、強奸未成年人等罪不適用緩刑[5]。沒有對可以適用緩刑的罪種加以限制的,意味著犯任何罪行的人都可能被宣告緩刑。如我國1997年刑法、現行韓國刑法典等均沒有對可以適用的罪種作出限制。2)對刑種及刑期做出明確限制。如:我國現行刑法規定,日本刑法規定受三年以下懲役或監禁或5000元以下罰金宣告的,可以適用緩刑。美國德克薩斯州規定,只有被法官或陪審團裁量為十年刑期以下的重罪,才有資格獲得緩刑。
據此看來,我國刑法的緩刑規定對罪名沒有加以限制,而對刑種及刑期明確限制,即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換句話說,即使犯罪分子犯法定刑在三年以上的罪,如搶劫罪,只要宣告刑是三年或三年以下(低于法定刑),仍可以適用緩刑。我國刑法規定的緩刑并沒有將重罪一律排除在適用之外。這是與美國法上的緩刑一致的地方。不同的在于,我國刑法嚴格將累犯排除在緩刑適用之外,這與美國法上的緩刑不同。美國法上的緩刑雖然也是根據人身危險性,但認為,重新犯罪的未必人身危險性較大。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合理的。我們在判斷人身危險性的時候,雖然一直宣稱應當根據犯罪情節、犯罪后的表現和犯罪分子的個人情況等因素判斷,但將累犯一刀切地視為“人身危險性嚴重”有失偏頗,背離主客觀標準。
四、緩刑考察制度之比較
(一)緩刑的考察條件
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內,必須遵守一定的考察條件。根據我國刑法第75條規定,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服從監督;按照考察機關的規定報告自己的活動情況;遵守考察機關關于會客的規定;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或者遷居,應當報經考察機關批準。1998年公安部發布的新的《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的規定》第297條,對緩刑犯在監督考察期限內應遵守的規定,根據刑法做出了進一步明確要求:1)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安部門的有關規定,服從監督;2)按照公安機關的規定,定期報告自己的活動情況;3)遵守公安機關關于會客的規定;4)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或者遷居,應當報經縣級公安機關批準;5)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緩刑罪犯還必須遵守本規定第288條的規定;6)遵守公安機關制定的具體監督管理措施。
公安機關作為考察機關,其考察內容重在監督管束,而缺乏矯正方面的內容。而緩刑的目的重在矯正和改造犯罪分子,幫助其認識到犯罪行為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危害,避免短期自由刑對其造成的不良影響,促使犯罪分子早日回歸社會。就這點看,我國緩刑制度的矯正功能還有待加強,通過完善矯正方面的內容可以實現這一目的。
美國的緩刑制度考察內容兼顧二者,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有關行為和矯正的;另一方面是有關監督的。前者如:不去非法場所,不同名聲不好的人往來;老老實實工作,認認真真學習;根據需要,接受醫學的或精神病治療;供養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家庭成員;賠償由其犯罪造成的損害;履行某些公益義務;提出履行法院規定要求的保證書等。后者如:書面或者當面向緩刑監督官作定期報告;接受緩刑監督官的詢問和調查;未經緩刑監督官的批準不得離開指定地區。在緩刑考察期間,法院可以視實際需要,增加或者減少緩刑考察條件[2]263。
當然,兩國緩刑制度都規定,如果被緩刑人重新犯罪,緩刑應被撤銷,新罪舊罪合并處罰;如果被緩刑人違反規定的緩刑條件,緩刑監督官可以提出撤銷緩刑的建議,經法院審理,決定是否撤銷緩刑。
(二)緩刑的考察機構
在美國,2000多個獨立機構監督著超過300萬因重罪或輕罪被宣告緩刑的成年罪犯。在美國約四分之三的州,成年人緩刑被置于州政府的行政管理之下。例如,在喬治亞州,成年人緩刑是州罪犯康復部門(Department of Offender Rehabilitation)的一個分支。在賓夕法尼亞州,緩刑與假釋委員會監督著被宣告兩年以下的被緩刑者,以及郡緩刑機構。在馬薩諸塞州,州緩刑機構雇傭了1 200多名緩刑監督官。
緩刑管理系統可以分為六大類別:青少年緩刑,一般有郡、市政、州三個層級;市政級的緩刑,一般由低等法院或者市當局根據州法律管理;郡級的緩刑,由郡根據州法律運行自己的緩刑機構;州級的緩刑,由一個機構管理著整個州范圍內的集中緩刑系統;州級聯合的緩刑,州級的緩刑和假釋由一個機構管理;聯邦系統的緩刑,緩刑由法院管理,聯邦緩刑監督官同時也監督被假釋者。
美國的緩刑考察非常正式,被緩刑者每月要向緩刑監督官作書面匯報,并且保證自己所述情況真實。
根據我國刑法第76條規定,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由公安機關考察,所在單位或者基層組織予以配合。公安機關作為考察機關,內部并沒有設專門的緩刑考察職能部門,在實踐中,緩刑考察往往流于形式,甚至將緩刑視作有罪釋放,不再進行監督考察。只有當罪犯有嚴重違法行為或者犯罪時,才對其進行所謂的“監督”。所在單位或者基層組織由于對自己職責不明確,加之沒有具體的操作規范,也難以配合公安機關進行監督。
(三)緩刑的考察期限
在美國,考察期限在各州不一。美國法學會建議,輕罪的考察期限不超過兩年,重罪(一般限于非暴力重罪)的考察期限不超過五年。伊利諾斯州規定,一般重罪的考察期限不超過30個月,更嚴重的不超過四年;對于輕罪,考察期限不超過一年。得克薩斯州規定,法庭可以不予考慮刑罰期而確定考察期限,但是,這個期限不得長于十年或者短于所犯罪名的最低刑罰。在聯邦法院系統中,輕罪的考察期限可以在任何時間結束,重罪的考察期限在一年以后可以結束。由于法官在宣判的時候,并不確知罪犯需要多長的考察期,很多州法律還規定,在期限結束前,罪犯可以被解除監督考察,至于什么時候被解除,由法院根據其表現決定。當然,這也會產生問題,就是被緩刑人或許還需要更進一步的考察,但卻被提前解除考察了。
根據我國的緩刑考驗期限規定,拘役的緩刑考驗期限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個月;有期徒刑的緩刑考驗期限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緩刑考驗期限,從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至于具體的期限,則由法官根據個案確定。跟美國的緩刑考察期不同之處在于,我國在宣判時一旦確定了考察期,就不能提前結束考察。當然,因違反緩刑規定或重新犯罪,緩刑被撤銷的情況兩國都存在,另當別論。
結語
通過上述淺顯的比較,不難發現,緩刑制度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筆者試對差異的原因和對策進行了淺顯的分析,但研究有待繼續深入。
參考文獻:
[1]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459.
[2]儲槐植.美國刑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張文學,李燕明,呂廣倫,蔣歷.中國緩刑制度理論與實務[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14.
[4]李貴方.自由刑比較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