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訓練是高校就業指導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內外對職業訓練內容的研究大體相似,都是使受訓學生具備從事某種職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品性。不同的是國內外的學校開始進行職業訓練的時間不同,國外的學校是在大學以前就開始了,而國內是在大學階段才進行,因此,國內可借鑒國外的做法,從而提高職業訓練的效果。
關鍵詞:職業訓練;就業指導;職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
中圖分類號:C913.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09-0127-02
高校就業指導的出現是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而產生的。在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到“要改革大學招生的計劃制度和畢業生分配制度”之后,中國國家教育委員會于1989年提出,各地方、各有關部門和高等學校應由教育、人事等部門聯合建立畢業生就業指導機構。接著199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就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應為畢業生、結業生提供就業指導和服務”。
伴隨著高校就業指導的出現,也產生了大量對于高校就業指導的研究,國際就業安全人員協會(IAPES)指出的就業內涵主要包括“職業訓練、就業服務與失業保險”三大核心項目,本文僅對我國高校就業指導研究內容中與職業訓練相關的內容加以借鑒和述評。
職業訓練是一種人力投資,對于個人、企業、國家社會而言均具有重大的意義,其意義可由三個層面加以引申。第一,從個人需求的層面,職業訓練可為個人奠定工作技能基礎、提高就業能力、改善個人及家庭生活、滿足個人進取欲望,成為追求自我發展等方面的有效途徑。第二,在企業需求的層面,職業訓練可為企業培訓新進人員,使其迅速具備工作所需技能、勝任所賦予的任務。第三,在國家社會需求的層面,職業訓練有助于改善勞動力素質、加速經濟發展、調節人力供應、消除社會失業、促進就業安全,并使人力資源獲得有效的發展與運用。
一、對國外職業訓練的研究
什么是職業訓練呢?國外對職業訓練沒有統一的界定,多是指從青少年到成年以后長期進行的訓練,而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模式,本文主要介紹德、英、美等國的情況,并著重介紹初次就業的在校學生職業訓練內容。
德國職業訓練的實施由青少年訓練和成人訓練組成,成人訓練包括職業擴充訓練和職業改變訓練。青少年訓練分為職業預備教育階段(在九年普通義務教育階段進行)和二元制職業教育階段,職業預備教育階段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通過勞動學課程進行技術、經濟、社會生活的初步教育;另一方面是職業定向教育,即通過提供職業信息和職業咨詢,采取職業選擇課、企業偵查和企業實踐三種組織形式在學校和教學中進行職業定向。在經歷九年普通義務教育的職業預備教育階段后,進入二元制的職業教育階段的教育,即學生同時接受學校和企業兩方面的培養。學校、企業各自負有明確的責任。學生在企業里學習實際操作,在學校里學習理論知識,培訓一般2~3.5年,每周3~4人在企業學習,一天或一天半在學校學習,雙方共同負責培訓,學徒工生活費由企業支付。學徒工在企業里將接受非常嚴格、規范而又系統科學的職業訓練。學徒期滿后需經過嚴格的考試,合格者準予畢業,并取得相應學歷證書和從業資格證書。學徒畢業后,大部分留在本企業工作,也有部分到其他企業工作。
英國的職業訓練可分為公共就業訓練、企業職業培訓和學校職業課程,公共就業訓練以政府為辦理主體,以協助受訓者順利就業、轉業或再就業為其目的,該訓練又分為強制性與自愿性兩種。學校職業課程為各級學校以協助受訓者補充專業技能或取得學歷文憑為其培訓目的,其中又分為職業基礎課程、職業準備課程、職業證書課程和高級職業課程等四種。
美國的職業訓練分為學校的職業指導、社會青年的職業指導和計算機輔助職業咨詢。學校的職業指導模式分為職業認識、職業試探、職業準備和繼續教育四個階段,學校的職業指導內容可分為四個方面,即了解學生、提供職業信息、職業咨詢和職業安置,學校的職業指導方法有開設職業指導課、利用普通學科教學進行職業指導、利用補充讀物實施職業指導、參觀工廠和商店、利用影片和播音實施職業指導和設置職業探索課,在高中階段,即綜合中學主要通過開設職業選修課程來進行,在大學階段主要有職業生涯規劃咨詢師對其進行職業訓練。
二、對國內的職業訓練的研究
國內與職業訓練相關的研究很多,但名稱不同,如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職業培訓、職業定向和職業指導等,而且它們所指的內容也是不盡相同的。
就業指導,也有人將其稱作職業指導。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編制的《大學生就業指導》(1998)認為就業指導可區分為狹義和廣義兩方面。狹義的就業指導是給求職者提供就業信息,幫助其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職業,使之能夠迅速、順利地走上工作崗位。廣義的就業指導是為求職者選擇職業、準備就業以及在職業中的發展和進步等提供信息、知識、經驗和技能。它包括預測要求就業的勞動力資源及社會需求量,匯集和傳遞就業信息,培養勞動技能,組織勞動力市場以及推薦介紹、組織招聘等與就業有關的綜合性社會咨詢服務活動。由此可看出,就業指導中廣義的職業訓練內容和國外職業訓練的內容比較接近。
孫震翰(1990)對職業指導的定義是:職業指導通常被解釋為職業定向,即確定職業方向。其目的是通過學校的教師、指導人員、有關人員以及家長的共同努力,使學生認識自己的能力、志愿和愛好;并且通過各種渠道,幫助學生認識現代社會的職業情況,樹立職業理想,獲得職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在符合自己能力和興趣的職業崗位上積極進取,求得發展。
汪國琴(2002)所界定的就業咨詢是指以語言為主要的溝通方式,協助當事人自我了解、澄清問題、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和技巧,并最終達到問題解決的一種職業輔導方式。從就業咨詢的形式看,可分為團體咨詢、小組咨詢、個別咨詢等幾種,大學生對個別咨詢的需求排在第3位,而對團體輔導的需求排在第10位,這要求我們充分重視個別咨詢工作。
楊迎春(2006)指出,我國高校職業教育缺乏一個系統性的合作機構。職業生涯的規劃并不僅僅是職業選擇一個方面,涉及的內容應該很多,貫穿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國高校在職業生涯輔導工作時,仍然停留在人職匹配這樣的理論指導上,沒有更多的考慮到人的因素。每年畢業生就業率達到多少是他們工作最關心的問題,忽視了畢業前的準備。學校、各個院系和就業辦之間沒有形成一個合力共同幫助大學生做好生涯規劃的系統。此外,很多就業指導課程的設置并沒有發揮實效,就業課變成了枯燥的文化課,學生都知道生涯規劃的重要性,都知道職業選擇對人生的意義,但是這些課程究竟能從多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呢?因此,傳統的說教方式必須改進,如何上好就業指導課,大學教師身負重任。
吳薇(2005)提出,努力實現個性化的就業指導生涯是每個人根據自身的人生理想,為實現自我而開展的獨特生命旅程,生涯教育也要求教育者尊重每個人的個性,讓學生客觀認識自己的個體特征,從自己的特點出發來規劃職業生涯。這就要求高校就業指導要關注大學生的個體特點,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所掌握的專業知識結構以及自身的性格和特長,對就業期望進行符合自身實際的科學定位,以減少其擇業的盲目性和就業的隨意性,提高其就業的成功率。
三、國內外對職業訓練的研究的比較
(一)相同點
對比國內外對職業訓練的研究可以發現,國內外對職業訓練所應該包含的內容大體是相同的。雖然名稱有所不同,但內涵沒有太大的差別,都是指通過學校的教師、指導人員、社會各界的有關人員以及家長的共同努力,使學生認識自己的能力、志愿和愛好;并且通過參觀、實習、培訓及心理輔導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認識現代社會的職業情況,樹立職業理想,獲得職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品性,在符合自己能力和興趣的職業崗位上積極進取,求得發展。
(二)不同點
國內外對職業訓練的內容的研究雖然相同,但是研究中也發現,國內外的學校開始進行職業訓練的時間是不同的。
國外的學校對學生進行職業訓練的時間比國內的要早。例如,德國的職業訓練在九年普通義務教育階段就開始進行了,美國的職業訓練在高中階段,即綜合中學就開始進行了,而國內的職業訓練一般在大學階段才開始,甚至到大三、大四,臨近畢業找工作時才開始進行。
由于國外的學校對學生進行職業訓練的時間比較早。而且職業訓練本身就是一項涉及到人的問題的系統工程,需要長期有個性化的輔導才容易得到比較好的效果,但是在我國,由于特殊的社會經濟背景,使得職業訓練這一重要的任務被放在了大學階段進行速成,其艱難的程度可想而知,除了學校和社會各界應給以高度重視以外,還可以借鑒國外的做法,從義務教育階段或高中階段就開始進行職業訓練,才可能更好地解決這一難題。
參考文獻:
[1]邱欣怡:我國職業訓練制度之研究——公共職訓委托民間辦理[D].臺北:臺灣國立政治大學,1989.
[2]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大學生就業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孫震翰.國外職業指導[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4]汪國琴.論高校引擎型就業輔導模式的建構[D].杭州:浙江大學,2002.
[5]楊迎春.美國高校職業生涯輔導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6]吳薇.生涯發展理念下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的構建[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