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大責任事故罪是實踐中的多發罪、常見罪,主要探討該罪的主觀方面,認為重大責任事故罪的主觀方面應為過失,排除故意。同時,在追究重大責任事故責任人的時候,應該引入監督過失的概念,以利于加強監督者的責任感,促使其認真履行職責。
關鍵詞:重大責任事故罪;過失;監督過失
中圖分類號:D924.399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4(2010)09-0057-02
近年來,全國重大責任事故頻發,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筆者從刑法學的角度尋找事故原因,運用刑罰的作用預防、懲治安全責任事故類犯罪,從而促進安全生產體系的完善,有效地發揮刑法保障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的功能。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僅從重大責任事故罪的主觀方面進行探討。
一、重大責任事故罪的主觀方面應為過失
我國刑法第134條規定:“在生產、作業中違反有關安全管理的規定,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惡劣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強令他人違章冒險作業,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惡劣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關于重大責任事故罪的主觀方面,理論界存在三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重大責任事故罪的主觀方面只能是過失。第二種觀點認為,重大責任事故罪的主觀方面只能是間接故意。第三種觀點認為,重大責任事故罪的主觀方面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屬于復合罪過。我認為,刑法規定的重大責任事故罪的主觀方面應為過失,理由如下:
其一,根據現行刑法對于罪過中的認識對象所做限定,說明重大責任事故罪的主觀罪過只能是過失。根據刑法第14條和第15條的規定,可以明確,無論是故意犯罪還是過失犯罪,都是指行為人對于自己行為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危害社會的結果的一種認知,二者的區別只在于行為人主觀上對于發生危害結果所持的態度不同,而不是對于行為本身的認識。誠然,實踐中重大責任事故的發生大都是行為人明知故犯,故意違反操作規程,但很顯然,這種“故意”并非刑法概念中的故意,后者是指行為人對于危害結果的一種希望或者放任的態度。重大責任事故罪的犯罪人盡管對違章行為是故意的,但對違章行為可能引起的重大事故往往是持一種反對、排除的態度,輕信能夠避免損害結果的發生,而這種輕信能避免的態度完全符合過失犯罪的特征。
其二,從立法對重大責任事故罪的法定刑設置上看,本罪的主觀方面只能是過失。重大責任事故罪屬于危害公共安全罪這一類罪名,侵害的客體是不特定或者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重大責任事故罪與本章其他罪名如放火、爆炸、決水等在客觀方面有一定相似性,但是二者的法定刑配置卻相差甚遠。刑法中放火、爆炸、決水等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的法定最高刑可達死刑;而重大責任事故罪,刑法修正案(六)對本罪進行了修改,提高了法定最高刑,規定強令他人違章冒險作業,情節特別惡劣的最高可判處十五年有期徒刑。危害后果相同,而法定刑相差卻如此懸殊,只能從主觀方面尋找答案。我國刑法歷來強調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在對犯罪決定刑罰的時候,既要考慮犯罪造成的危害后果,也要考慮犯罪的主觀過錯,當危害后果相同,主觀罪過不同的時候,對罪過較輕的犯罪規定較輕的法定刑。所以,從法定刑看,重大責任事故罪的主觀方面只能是過失。
其三,從“事故”一次的含義中也可以證明重大責任事故罪的主觀方面應為過失。分則條文中有許多罪名中含有“事故”一詞,比如重大飛行事故罪、交通肇事罪、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以及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等等,這些條文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對于罪狀的描述是客觀的,沒有明確表達行為人主觀過錯的語句。然而,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這種事故類犯罪幾乎一概被認為是過失犯罪,究其原因,就在于對于“事故”一詞的理解。《辭海》對于事故解釋為“意外的變故或災禍”,“意外”表明危害后果的發生是行為人所沒有預料到的或是不希望發生的,它反映了過失犯的內涵與過失的心理特征相吻合。所以,本罪的主觀方面應是過失而排除故意。
二、重大責任事故罪中應引入“監督過失”
實踐中,重大責任事故的發生往往是多種原因的集合,具體到人的因素,也不單單是肇事者一人的過失,其他的工作人員特別是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人,往往也是疏于管理,未盡到其應有的注意義務,主觀上存在著一定的過失,這種一個危害后果的發生存在復數過失的情況,稱為過失的競合。在過失的競合中,需要特別予以說明的就是監督過失問題。
監督過失有廣義的監督過失和狹義的監督過失之分。所謂狹義的監督過失,指與實施直接使結果發生的過失(稱為直接過失)的行為人(直接行為人)相應,處于指揮、監督直接行為人的立場的人(監督人)怠于應當防止該過失的義務的情況。申言之,即居于指揮、監督直接行為人立場的人(監督人)沒有履行監督義務,是對人的不適當指揮、監督等而構成的過失。廣義的監督過失,指除了狹義的監督過失之外還包含管理過失,在認為企業等的管理體制不完備本身直接的是事故的原因時,要考慮責任者管理上的過失,因此,被稱為管理過失。概括地說,監督過失主要發生在兩種場合:一是沒有履行對人的監督義務,二是沒有確立安全的管理體制,后者即管理過失。目前理論上統稱“監督過失”時,通常指“管理、監督過失”。20世紀60年代國外學者開始研究監督過失問題,我國刑法并未引入這一概念,但是實踐中也有在重大責任事故中對指揮監管者處罰的判例。依照我國刑法的有關規定,“監督過失”的責任問題,實際上就是領導責任問題,當從業人員的過失行為導致嚴重的危害后果發生時,對于居于領導、監督、管理地位的人是否應追究刑事責任?按照我國刑法,對處于該地位的人員通常規定是“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也就是說,在我國刑事司法理論和實踐中是承認并采納“監督過失”理論的,只是未將其作為一個明確的理論概念提出而已。
從理論上說,凡是從事社會公共危險行業的領域,只要是涉及到業務過失犯罪的,就有適用監督過失的余地,都應當考慮是否存在監督過失。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重大企業事故的頻繁發生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而在這些事故中,如果監管人員能夠恪盡職守,絕大部分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實踐中,負有監督檢查義務的企業領導人員往往只被追究行政責任了事,往往是“地位越高,離現場越遠,越沒有責任”,給人以不公平感。因此,在刑法中引入監督過失概念,有利于加強監督者的責任感,促使其認真履行職責。在此,主要探討兩個問題:一是監督過失中的注意義務與過失標準問題,二是在討論監督過失時能否承認信賴原則的適用。
(一)監督過失的注意義務與過失標準
第一,監督者的注意義務。義務是以可能性為前提的,注意義務的內容包括以預見可能性為前提的預見義務與以結果回避可能性為前提的結果回避義務。對監督者而言,由于危害結果的發生并非由監督者的行為直接引起,因此,監督者的預見義務并非是對結果發生可能性的預見,而是對因自己的行為與被監督者的過失行為引起結果發生的兩行為之間的可能性的預見。其結果回避義務,也不是對最終發生的結果的回避義務,而是對與結果發生直接聯系著的被監督者過失行為的防止義務。其特色在于,不是有義務給預見、避免由自己的行為直接發生犯罪結果提供動機,而是有義務給預見由自己的行為引起被監督者的過失行為、從而發生犯罪結果并為避免該結果而采取行動提供動機,在這一點上,與一般過失中的注意義務不同。
第二,監督者的過失標準。監督過失的理論基礎是新新過失論。新新過失論,又稱為“不安感說”、“危懼感說”,認為所謂的預見可能性,并不需要具體的預見,僅有模糊的不安感、危懼感就行了。日本著名的森永奶粉事件中廠長和生產科長被認定承擔監督過失責任就是依據的不安感說。盡管不安感說引起很大爭議,但在認定監督過失時,如不采用此說,則難有妥善充分的理由來佐證,故在認定監督過失成立時,不安感說成為通說。
(二)信賴原則能否適用于監督過失
所謂信賴原則,指在有關多數人的事件中,與該事件有關的人,信賴其他有關人遵守規則采取適當的行動的相當場合,如果其他有關人無視規則等采取不適當的行動,它與自己的行動相結合發生構成要件的結果,對其結果不追究過失責任的原則。信賴原則自1935年以來,通過德國的判例形成和發展起來,這一原則最先主要是與處理交通事故有關。監督過失中信賴原則的適用與交通運輸事故中運用信賴原則不同,后者是在加害方與被害者之間討論危險的分配和注意義務的承擔,而前者是指作為加害人一方的監督者與被監督者是否也適用信賴原則的問題。對于監督過失中是否適用信賴原則,理論上爭議很大,否定說認為,在采用分業形態的場合,由于存在監督與被監督的縱向支配關系,適用信賴原則會導致監督者的責任稀薄化,使監督過失失去其實際價值。肯定說則認為,在能夠否定監督責任的場合,作為否定過失的邏輯,可以從正面適用信賴原則;在肯定監督責任的場合,作為預見可能性的一種幫助,可以通過應用信賴原則的法理,明確信賴的不相當性,從而肯定責任的存在。
筆者贊同肯定說,認為在監督過失中也應適用信賴原則。因為社會高效、有序的發展,需要各個元素之間存在一定的信賴關系,信賴原則是維持社會正常秩序的一個基本原則,在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運用信賴原則也可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使企業高效運轉,因此,在企業事故中,追究事故責任必須考慮到各方的信賴關系。我們不難發現,監督過失的理論與信賴原則具有相抵觸的一面。因為信賴原則認為,如果行為人合理信賴被害人或者第三者會采取適當行為,而被害人或第三者采取了不適當的行為導致結果發生時,行為人對此不負刑事責任。而監督過失理論認為,在具有監督過失的場合,監督者就應對被監督者的過失行為與結果承擔責任。也就是說,監督者也可能信賴了被監督者,究竟應該采用何種理論,取決于這種信賴是否合理。應該看到,一方面,企業中的監督者在企業中一般處于上位者的地位,與作為共同工作的一般從業人員之間的協作關系相比,更能信賴下位者的被監督者;另一方面,作為監督管理者有應該認真履行監管職責,督促下屬的工作人員,避免發生錯誤、紕漏,當監督者未很好地履行義務時,就應限制信賴原則的適用。特別是在企業的生產屬于高度危險作業時,監督者的義務更重,很多情況就不再適用信賴原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