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中,經常對“教”與“學”反思,是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也是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成長的有效途徑之一。下面談談自己教學反思的一些做法:
(一)從教材的使用中反思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材的功能是作為教與學的一種重要資源,而不是唯一的資源。它以一種參考提示性的形式出現,給教師與學生展示多樣化的學習和豐富多彩的資料。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設者。如對教材內容的解構與重組,對例題、習題的改造、編寫、擴充等。以下以人教版七年級(上)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類項與移項為例。
問題:某校三年共購買計算機140臺,去年購買數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購買數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這個學校購買了多少臺計算機?
設前年購買計算機x臺,可以表示出:去年購買計算機——臺,今年購買計算機——臺,根據問題中的相等關系列得方程x+2x+4x=140,
把含有x的項合并同類項,得7x=140,
教材設計雖然是這樣編排,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做到:(1)閱讀理解題意,找出相等關系式;(2)如何進行合并同類項和移項。教師在這兩個過程中的操作有許多地方是值得反思的。特別是學困生在以上兩個學習關鍵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是否讓教師滿意呢?先解決問題(1),還是先解決問題(2)呢?或者兩個問題能同時解決呢?在實際教學中,逐一解決的方式比較理想,教學效果明顯。反思這樣的問題對今后教學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二)從“主體”作用的發揮中反思
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數學課堂教學必須倡導鮮明的主體意識。教師要充分認識:課堂不是自己施展才華的舞臺,而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場所,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和獲取知識的能力的培養是教師的主要職責。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必須倡導應用意識,根據教學目標,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有目的地培養一種應用數學的欲望和意識,盡可能地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來源于生產和生活實踐,參與數學知識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自覺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課堂中還要反思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否得當,因為課堂教學要以培養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為主要目的,要適當留給學生廣闊的思考空間。放手讓學生去思考、去操作、去發現問題,去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的精神。
(三)從備課中反思
1 備課起點。起點是新知識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的生長點,知識起點適合學生,才能促進知識遷移,學生才能學懂,也才肯去學;起點過低,學生沒有興趣學,不愿去學;起點過高,學生學不懂,就不想學了。
2 備課重點。知識重點是知識起點與知識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上要重點內容突出、重點知識重點講,要圍繞重點,以重點為中心,輔以適當講練。
3 備課難點。數學課堂教學中,大多數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即為難點。難點和重點有時并不是一致的,教者要依據教材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學生實際的基礎,注重分析、研究,抓住關鍵,突破難點。
4 講練結合點。數學教學中離不開講與練,其中訓練往往被當成一條線。課后反思是否處理好例題、習題、作業,以及課后練習題的安排,訓練層次是否盡可能分布到各個教學環節中,才能有機地形成講練結合,提高學習效率。
5 知識系統化。將新舊知識問題的縱橫聯系、內容及其重要性等簡單小結,總結知識形成規律,達成共識,形成知識網絡,便于記憶和靈活運用知識。這是教學后反思非常重要的內容。
(四)掌握反思的切入點
1 在問題探索中反思。課堂教學中,學生獲取知識的基本特征是探索,通過探索,認識知識的特點、理解知識的意義,掌握知識的本質屬性,這是學習過程的重要環節,因此,在探索問題、建構知識的過程中進行反思是比較有實效的。
2 在知識形成過程中反思。數學學習是把客觀的知識結構內化為自己的認知結構。“內化”必須有感受、體驗、交流、辨析、意義建構等,因此,課堂教學須重視對知識形成過程的回顧,并對過程進行全面考察、分析和思考,從而深化對知識本質的理解,溝通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通過對知識形成過程的反思,可以把彌散的經驗和結構化程度較低的數學思想方法概括出來。
3 在解答問題中反思。解答問題是數學學習的一個核心內容,也是數學學習的一種基本的活動形式。概念的理解、掌握、技能操作的熟練程度,數學思想的領悟,數學態度的形成都離不開解答問題的實踐。解答問題時,如果缺乏對解題過程進行反思,對解題過程沒有提煉,那么解題的質量就不高,解題的思維松散,不嚴密、不理性、不科學。
4 在問題糾錯中反思。數學解題中的錯誤是數學學科的一個突出現象,糾錯這一環節顯然非常有意義。針對錯題,教師講解得很詳細。但是有時效果卻不一定好,學生遇到同類問題,錯誤又重犯了。這就要求教師進行反思,選擇典型錯例,結合練習題,精心設計教學情境,改善認知結構中不完善的地方,尋找克服錯誤的有效途徑。
5 在反饋信息中反思。課堂教學是多方互動的,信息的反饋是多渠道的,教學中善于把來源于課堂內外師生之中的信息集中,并及時進行反思,是落實教學有效性、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總而言之,通過課堂教學反思,促使教師將與教學行為有關的因素納入到自己教學活動中來,認真審視自己教育教學活動所依據的理論、思想,并尋找、創造新的思維、新的策略,用以解決面臨的新問題。經過不斷的努力,教師就能成為一名自覺而有效的反思者,從而不斷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