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有機會觀摩廣西藤縣部分鄉鎮中心校舉辦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公開課、評比課,也有機會深入到鄉鎮村級小學(教學點)聽課、調研,對我縣部分村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一、藤縣部分村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一)村級小學語文教師的素質參差不齊。
村級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的匱乏和能力的不足,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我縣村級小學的教師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民辦教師、代課教師轉為公辦教師的,他們年齡偏大,學歷偏低,因而上課大都是延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面對新課改,他們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村級小學語文教師對各學段閱讀教學的目標把握不準。
目前,藤縣部分村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階段性不明顯,各年段的閱讀教學趨同。低年段有向中高年段靠的趨勢,而且比較明顯。例如低年段初讀課文后,就問: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甚至要求學生理清課文的順序。各年段閱讀教學沒能各司其職,不注意各年段的延續性,有的訓練不到位,有的越位。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任課教師對各學段閱讀教學的目標把握不準、對本冊閱讀教學的目標把握不準、對本冊教材中每個專題的教學重難點把握不準造成的。
(三)閱讀教學普遍存在“高耗低效”的現象。
在到村校聽課的調研中,發現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沿襲“一本書、一言堂、一鍋煮”的教育教學模式,閱讀教學普遍存在“高耗低效”的現象,主要表現在:
1 識字和寫字的教學在第一學段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閱讀最基本的工具是識字。作為基礎教育階段打基礎的小學語文,語文課堂教學再怎么改革,必須完成認識3500個常用漢字的硬任務,必須讓學生學會正確書寫3500個常用漢字。值得思考的現象是,這幾年我聽過的小學語文研究課中,或是到村小聽課調研中,很少有一節課是研討有關這方面的教學的。哪怕是低段的語文公開課,識字和寫字教學都是點綴形式的敷衍過場,教學時間不會超過10分鐘。特別是在信息技術參與教學的課堂中,已很難看到語文教師在黑板上進行生字的范寫和書寫的指導了。語文課大量的時間放在所謂的閱讀理解、師生對話上。其結果是學生讀書不流利,寫字經常存在筆順規則的錯誤。
2 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很不到位。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是“一言堂”、“滿堂灌”,大量的時間用在教師串講串問的理解課文內容上,而讓學生朗讀課文的時間卻很少,指導學生朗讀就更談不上了。
3 閱讀教學中語言的訓練還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目前,我縣部分村級小學的語文閱讀教學存在離開語言學習、片面追求思想性和人文性的現象。如,我在一個鄉鎮的村小聽一位老師上《小柳樹和小棗樹》 (人教課標版二年級上冊)這一課,老師只是讓學生集體讀一遍課文后,便在黑板上列一個表(表內的內容是要求學生填小柳樹的長處、短處以及小棗樹的長處、短處),整節課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小柳樹和小棗樹的長處與短處上,重在對學生進行人文性的熏陶。而對學生集體朗讀時的“唱讀”現象沒有指出,也沒有指導學生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更沒有對學生進行寫字、說話等練習,40分鐘的一節課就這樣過去了。
二、改進藤縣部分村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的對策
要改進我縣部分村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首先要弄明白語文教學干什么和語文課怎么上的問題。語文課怎么上?首先是要守住語文教學的底線。語文教學首先要實現語文的本體功能,語文課應該有語文的味道。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必須進行最基本的聽說讀寫的訓練,特別在小學低段,語文教學改革應該關注識字和寫字的教學,一定要扎扎實實地讓每一個學生達成識字和寫字的基本任務。在不同學段,語文教學的側重點可以有所不同,可以追尋從小學階段的“語言文字”、中學階段的“語言文學”,走向大學階段的“語言文化”的邏輯訓練體系。其次要因文而教。小學語文教學不應該盲目跟著潮流走。語文教學的具體展開應該根據課文的文本特點,因文而定。語文教學應該根據具體的文本特點選擇相應的教學策略。最后是因人而教。所謂的因人而教,也就是語文課堂的教學策略應該根據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語文水平而定。
這兩個問題解決后,我們就可以采取以下的辦法應對村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加強校本培訓,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
1 認真鉆研新課程標準,總體把握各年級的目標、任務、要求及教學建議。通過進一步加強對新課標的學習,明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各年段的重點目標。
(1)低年段的重點:①識字、學詞,而且要把識字、學詞貫穿在小學教學的全過程。②朗讀訓練。朗讀的重中之重是讀正確而不是有感情地讀。讀正確就是要讀準每一個生字的讀音,讀準多音字、輕聲字、變調字,要不加字、不丟字、不顛倒、不重復,在老師的指導下讀出長句中詞語之間的停頓。在讀正確的一系列訓練中培養語感。③大致理解少量重點詞句的意思。④積累語言。積累好詞,積累好句,積累一些基本的句式。
(2)中年段的重點:①加強朗讀,訓練默讀,學會邊讀邊想邊動手劃劃批批注注,有一點個人的感受,提出自己不懂的或自己想了解的關心的問題。②繼續加強詞句的訓練,不僅要指導學生理解詞句,而且要體會詞句的表達效果(用這樣的詞句好在哪里)。③重視段的教學,利用合適的課文引導學生分段,理清課文的順序等,對有特點的重點段,引導學生理清段的順序。④略讀課文,初知大意。
(3)高年段的重點:①根據文章的內容,理清順序,初步了解不同體裁的文章的寫法。②學習不同文體文章的閱讀,引導體會不同文體文章表達的特點。③體會詞句的含義、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④學習瀏覽,能夠根據需要收集和處理信息。
2 認真閱讀《教師教學用書》,理解本冊教材的內容及編排特點,了解本冊的教學目標及具體的教學建議。
3 觀看隨《教師教學用書》贈送的光盤,然后組織教師討論:從這節課例中,你發現好的方面有哪些?根據村級小學的實際我們可以學習的有哪幾個方面?
4 堅持以課本為主,重視課后的練習題,進行扎實有效的訓練。
(二)加強研討,讓有效教學在課堂落地生根。
什么是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就是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學生能獲得較多的語文基礎知識,聽、說、讀、寫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與發展,學習態度和習慣得以養成。實現語文教學有效性的主要途徑是三維目標中的“過程和方法”。這里所指的過程,狹義地講,主要指的是課堂教學過程;方法主要指的是實現教學目標的環節、步驟。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做到教學過程的優化,教學方法的行之有效,要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也不例外。因此,要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高效低耗”,必須讓有效教學在課堂落地生根。
1 重視低學段的識字和寫字教學。在小學低學段,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識字和寫字教學,一定要扎扎實實地讓每一個學生達成識字和寫字的基本任務。在低學段,可以采取“以學定教,在生活中識字、寫字”的教學策略。
(1)師生共同確定生字。在低學段,可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把不認識的字“圈”出來。學生圈出來的字是不同的,體現了個性差異;學生圈出的字和“生字表”中的字也不一定一致,體現了“教材覘定性”和學生實際水平的差異。在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地對生字表進行調整,或是在詳略上做技術性處理。
(2)嘗試認讀和書寫。在學習一篇新課文時,可以采取讓學生自讀課文的方式,并提出要求:遇到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然后再采取“指名讀”、“開火車讀”、“輪讀”等方式,檢驗學生對生字的認讀情況。對學生容易讀錯的字,再加以矯正。同樣道理,寫字也是如此??上茸寣W生嘗試著自己寫,他們能夠自己寫好的字,就不再指導;大家寫起來都感覺困難的字,再重點指導;指導時,教師可先在黑板上進行生字的范寫,然后讓學生反復練習。
(3)運用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摸清學生識字的認知程度,并把它作為教學資源來開發利用。對于某一課“生字表”中的生字,學生已有的認知是有差異的。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更多地采取“讓學生教同學”的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哪位學生先認識了一些字,先有了一些識字的心得,就可以當“小先生”,領著其他學生去讀、去認、去寫。在進行識字教學時,要更加注重識字的“過程”,注重發現和總結識字方法,培養識字能力,在課堂上注意“交流”和“分享”。
2 加強朗讀的指導。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最經常的練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因此,必須加強朗讀的指導。
(1)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從一年級開始,教師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朗讀習慣。首先,教師要隨時隨地糾正學生的讀音,因為讀準普通話是最基本的朗讀指導。其次,教師要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斷句。剛開始認識句子,教師要引導學生用符號在斷句處做記號,并告訴學生,只有標有標點和記號的地方才可以停頓。從需要教師幫助斷句到學生自己斷句,再到學生自己能隨時流暢地朗讀,良好的語感便在無形中形成。
(2)抓住重點詞句指導朗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重點詞句指導學生朗讀。如,描寫優美、有語言積累價值的句子,對話生動、表現人物性格的句子,有利感悟、富有深刻內涵的句子,點明主題、升華文章中心的句子,等等。有時候,一篇文章的一個段落里出現了大量這樣的句子,教師應當學會取舍,只須讓學生“一課一得”,而不必追求“面面俱到”。
(3)加強朗讀評價語言的指導性。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若覺得學生讀得不夠好,應敏銳地分析其朗讀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因為感悟、理解不夠透徹,無法正確表現文本情感,還是因為缺乏語言表現技巧,不能正確地表情達意?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指導。
(4)利用范讀為學生樹立榜樣。在閱讀教學中,如果發現某些課文內容所表達的情感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或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較大的時空差距,致使學生朗讀時總是無法正確表達課文情感時,教師的精彩范讀就成為最直接、有效的引導方式。范讀既可以在學生讀課文前進行,起到幫助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或將學生引入課文情境的作用;也可以在學生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進行,以達到深化學生的理解、感悟,或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課文的目的;還可以在學生學習課文后進行,通過教師與學生的“賽讀”,讓學生在欣賞教師的范讀的過程中提升審美情趣。
3 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有效的語言訓練。語言訓練就是教學中借以進行語感培養、語言積累、語言表達和陶冶情操的語言實踐活動。要進行有效的語言訓練就要找準語言訓練點。語言訓練點是師生進行語言訓練的憑借,即課文中關鍵的詞、句、段和富有表現力的言語圖式。教學中,抓住了語言的訓練點,教師的指導將變得切實而有效,學生的學習才有憑借。語言訓練點的確定要考慮三個因素:一是《語文課程標準》對各學段閱讀教學的要求;二是學生語文水平的實際情況;三是語文本身的重難點及語言表達形式。只有將這三者結合起來,整體考慮,才能選準語言訓練點。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不但要努力提高文本的解讀能力,還要顧及不同學段學生的語言發展和需要。
語言訓練要在“感知”、“理解”、“運用”和“熟記”四個關鍵詞上下功夫。首先是“感知”,’在初讀課文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課文讀通讀順,指導學生借助工具書或查閱相關資料,掃清字詞障礙,理解有關背景,大體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及所要表達的主要觀點。其次是“理解”和“運用”,引導學生在精讀課文時咬文嚼字,理解字里行間所蘊藏的豐富內涵,品味語言表達以及謀篇構段的精妙之處并學習運用。最后是“熟記”,即要讓學生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材料,熟讀成誦,豐富感性語言的存儲。
影響農村村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決的方法也很多。只要我們農村小學一線的語文教師加強學習,認真探索,大膽實踐,便能破解難題,不斷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