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孩子是一張白紙,需要我們去填充;有人說,孩子是一幅多彩的畫,需要我們去仔細欣賞;我說,孩子是一本書,需要我們去用心解讀。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一本個性獨特的書,只有用心去讀,才可以讀懂。
1 讀懂孩子這本書,要有智慧
著名特級教師張化萬先生用他語文人生的全部積淀,凝聚成一句話諄諄告誡我們: “一個不能正確地解讀兒童信息的老師,絕對不是一個優秀的教師。”讀懂孩子這本書,需要智慧。孩子這本書千姿百態,萬紫千紅,正因為它是一個多彩的世界,所以需要我們認真讀,認真研究,認真探索。記得有位家長和我說過,在她的孩子3歲時,買了鋼琴,試想,女孩子斯斯文文地坐在琴前,彈奏出動聽的旋律,是一件多么愜意的事!可事與愿違,彈了一段時間,孩子進步并不大,彈琴時情緒也低落,甚至有時在練琴時,琴蓋都已打開,人卻還坐在一旁看書。思來想去,家長發現原因在自己,是家長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了,勞民傷財。家長把自己的苦惱和我講,我經過一段時間觀察,發現她的孩子的興趣是讀書。每當到閱讀活動的時候,孩子特別認真,追著老師問這問那。書中斑瀾的色彩、大膽的夸張、形象的擬人,那動物所裝扮的不同角色和引人的故事情節,通過大人邊讀邊講解的方式漸漸給孩子創造了一個新天地,她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流連忘返。后來孩子不滿足于大人講給她聽,就讓母親教她認字,不管在哪里看到文字。都要問,日積月累,孩子能自己看簡單的文字了,看書的興趣更濃了。幸好家長及時調整好觀念,使自己的孩子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使孩子在書中找到了快樂,在快樂中學到了知識。
2 讀懂孩子這本書,要有寬容
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對孩子寬容,這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
無意中讀到了這樣一個故事,故事說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看見墻角邊有一張椅子,心里就猜想到肯定是哪位出家人違犯寺規越墻出去遛達了。可老禪師不聲張,只是走到墻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少頃,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墻,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當他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但師傅并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這簡單的一句話,透露出的絕不是那么平常的含義,因為他深刻地折射出了老禪師對小和尚的錯誤的寬容和身心的憐愛。筆者為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更為故事中的那個老和尚的行為舉止所感動所折服,是他告訴了筆者寬容是一種無聲的教育,是一種無盡的愛,這份愛充滿著責任和教育。
有一天午休起床了,我看見王江還鉆在被子里,“快起床吧!,,在老師的再三催促下,他只是移動了身體,并沒有鉆出被窩的意思。怎么了?小朋友們都和老師一樣注視著他,他輕聲地支吾著:“我褲子濕了。”原來是尿床了。當我了解到他是在醒著的情況下尿濕時,真想好好地批評他一下,但看到他的眼神——害怕、羞愧、緊張……那企求原諒的眼神使我又有些不忍心了,剛剛升起的一股怒氣又被壓了下去,我知道此時的他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如果我再批評的話,或許會讓他更難過。面對這么多的小朋友,不妨原諒他,給他一個臺階下吧。于是我一邊伸出手請他起床,一邊微笑地對他說:“王江不小心尿床了,沒關系,以后尿急了快去廁所。”他聽了我的話,緊張的神情一下子舒展了許多,看到我伸出的大手,他友好地把小手伸給了我,并輕聲說:“老師,我以后不會尿床了。”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果然沒有失言。有些時候,老師的寬容比單一的教育批評更有效。
其實孩子的心是純真的,你無意間的一舉一動,你的語言都會深深地影響著他們,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也每時每刻都在感染著他們。寬容孩子,不要讓孩子總覺得你是陌生的、是嚴厲的,讓孩子在寬松的精神心理氣氛下健康成長,這樣會事半功倍的!也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美麗!
3 讀懂孩子這本書,要付出真誠
真誠是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的無形的手,真誠是打開孩子心靈的一把鑰匙。前幾天戶外活動時孩子都在滑梯上高興的玩著,這時候樂樂從沙池中抓了一把沙往滑梯上扔,弄得塵土飛揚并弄臟了小朋友的衣服。我急忙制止了此事,把他叫到了一邊,用比較重的口氣對她說:“瞧你把小朋友的衣服弄得多臟呀!你別玩了,你這樣做,對不對?”剛開始他不屑一顧,對我的話不理睬,又過了一會兒,看我沒有讓他玩的意思,就哭了。面對著一個5歲多的孩子,我在心里不停地問自己“如何教育孩子?尤其是當孩子們犯錯誤的時候”。他哭得越來越傷心了,看著那張被淚水滑過的臉,我的心砰砰直跳,我為自己過分的語言感到后悔。幾分鐘后他不哭了,我讓其他的小朋友回教室了,惟獨留下了他,我蹲下來問他:“剛才你做的對不對?”看到其他小朋友都回教室了,他有點著急,眼淚又流出來了,我輕輕地攬著他,幫他擦干了淚。悄悄地告訴他:“把小朋友的衣服弄臟是不對的,這樣做是不禮貌的。”簡短的一句話,他似乎明白了,撅著小嘴巴對我說:“剛才我做得不對,以后不這樣做了。”看著他那紅紅的眼睛我笑了,告訴他“有錯能改就是好孩子”。他沖著我使勁地點了點頭。
用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孩子,你得到的將是孩子最真誠的回報。用過分的語言去對待孩子,孩子的情緒也會受到影響,所以讓我們都用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每一個孩子。
4 讀懂孩子這本書,要做孩子的玩伴
幼兒是最具有好奇心與探索精神的。一些幼兒家長說,孩子經常向他們提出問題,由于問題涉及面非常廣泛,“逼”得家長不得不去查閱有關書籍。他們說:“孩子經常督促我去學習,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我和孩子一起成長。”家長的體會是真切的。一位5歲男孩的父親告訴我,有一天,他發現兒子蹲在樓下的一棵大樹下觀察螞蟻搬家,母親叫他回家吃飯,卻怎么也叫不動。于是,他走近孩子身旁。孩子發現了爸爸,便不停地問:“螞蟻這么小,怎么能搬動那么大的東西的?”“螞蟻會說話嗎?我看見它們頭碰頭,好像在說話哩。”孩子還用泥土堆起了一個小山包兒,他說,想知道螞蟻能不能將食物搬過山去,用什么方法搬過山。兒子那專注的神情,使這位父親深為感動,他陪著孩子一起觀察螞蟻,然后又和孩子一起上網查找資料,以解決孩子心中的疑惑。從而了解了螞蟻的許多秘密。我想,我們成人給予幼兒的東西或許很多,但讓他快樂是其中之一。讓孩子快樂之法,就是成人放下自己高昂著的頭,穿越時空的隧道,找尋自己的童趣,與孩子一起玩。
5 讀懂孩子這本書,要正確引導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不懂事。”家長們普遍這樣認為。尤其是孩子“撒謊”,更是給家長們帶來了極大的煩惱和困惑。可是我們不得不想一想:孩子為什么說謊?原來是孩子們不敢說真話啊!因為說真話的結果是懲罰,而有時說了謊話,反而受到了表揚。原本天真無邪的孩子,為什么會慢慢學會“撒謊”呢?查其根源,孩子“撒謊”的原因有二:其一,孩子做了錯事,為了逃避“懲罰”而不得不“撒謊”,因為說真話得到的是責罵和暴打,只有“撒謊”才能僥幸躲避“懲罰”;其二,孩子為了得到“表揚”而不得不“撒謊”,因為爸爸媽媽最愛聽的就是“好消息”,就算是“謊報”的,他們也不知道,反而得到他們的夸獎。由此看來,孩子“撒謊”的壞毛病,是由于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方法所導致的。而不正確的教育方法是由家長自身的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和對孩子的心靈世界缺少了解所造成的。那么,這種不正確的教育方法所導致的不止是孩子的“撒謊”,而是由“撒謊”所引發的嚴重錯誤甚至是犯罪。因此,從孩子“撒謊”的第一天起,就已經在孩子的心靈上播種了“犯罪”的種子。
如此看來,要讀懂孩子這本書,其重要保障就在于家庭教育的正確引導和耐心疏導。
其實讀孩子,我們也在讀教育的真諦,我們也在讀教師的人生。豐富多彩也罷,平平淡淡也罷,終究真的是行一程路,觀一程風景。孩子,其實是一部很難讀的書,需要我們用心、用情、用智慧,全身心地投入,讀他幾十年,總歸多多少少可以讀懂一些。孩子,閱讀你這本書,真是千遍也不厭倦,萬遍也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