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語文第9冊第1課《師恩難忘》中,著名作家劉紹棠回憶了自己四年級時教他語文的田老師,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故事讓學生明白了所講內容的意思和其中蘊涵的道理。在課文中,劉紹棠回憶了田老師教一首小詩的過程。
田老師先出示一首小詩: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然后田老師把這首詩念一遍,又串講一遍,接著編一段故事。故事大意是這樣的:一個小孩兒,牽著媽媽的衣襟兒去姥姥家,一口氣走出二三里。路過一個村子,只有四五戶人家,家家炊煙裊裊。娘兒倆走累了,看見路旁有六七座亭子,就走過去歇腳。亭子外邊,花開得正茂盛,小孩兒越看越喜愛。她想摘一朵來戴在頭上,媽媽攔住了她,說:“你摘一枝,他摘一枝,后邊歇腳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后來,這兒花越開越多,數也數不過來,變成了一座大花園……
作者聽得入了迷,恍如身臨其境。田老師戛然而止,他卻仍在發呆,直到同桌捅了他一下,他才驚醒。田老師每講一課,都要編一個引入人勝的故事。這些故事,有如點點春雨,滋潤著他。
看了這個教學案例,我不得不佩服田老師教學有方。田老師用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很輕松地對課文有了形象直觀的理解,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詩意,也讓學生從中獲得了做人的道理:要愛護花草樹木。田老師通過這個故事讓簡短的20個字產生了豐厚的教學價值。田老師的故事是自己編的,是把要講的內容自己編成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去吸引學生,讓學生容易理解。這些故事是和教學內容有關的,而不是不顧教學目標,去講一些其他故事。田老師不是一堂課這樣做,而是每堂課都這樣做。可見,“編故事,講課文”,已成為田老師語文課堂的教學特色了。要想編好一個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故事是不簡單的,這需要老師有深厚的語文功底,有豐富的知識儲備,這是一種“傷腦筋”的備課,這是一種高質量的“真備課”。
田老師不僅故事編得好,而且講得也好,每次都要“娓娓動聽地講起來”。這些故事深深吸引著學生,“我聽得入人了迷,恍如身臨其境。田老師戛然而止,我卻仍在發呆,直到同桌捅了我一下,我才驚醒。”我想,不僅作者當時被深深吸引,其他學生同樣也會被深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么集中,學生的興趣這么濃厚,學生們進入了情景,這樣的教學怎能沒有效,這個有效不僅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學生漸漸的喜歡了語文老師,學生漸漸地喜歡上了語文,“他在學生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學的種子”。田老師通過講故事這種最簡單樸素、最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讓課堂教學產生了良好的長遠的影響,使學生有多重收益。
由此我想到了一位小學數學特級教師,他給學生講數學就愛編一些有趣的故事,什么小猴子分桃子,什么猴子掰苞谷等,學生學得饒有興趣,特別喜歡圍在他身邊,師生關系非常融洽。
這些老師都用故事深深地吸引著學生,讓學生喜歡上自己,喜歡上自己所教的學科。
現在學生對語文越來越缺少興趣,越來越不當回事,越來越沒有感覺的時候,我們應當不斷地反思。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拿什么來吸引學生,拿什么使學生愛上語文呢?是來自聲光先進的多媒體?那僅僅是教學的輔助而已;是來自所謂的熱熱鬧鬧作秀似的課堂?那不是常態課,而是在演戲,而語文課不需要演戲,也是不能演戲的;是來自老師、學生的精心準備和包裝?那根本是騙人的!
我認為語文老師,應該像田老師那樣,靠自己的語言來緊緊吸引學生、來深深打動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品嘗到語言的滋味,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愛上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