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審視目前的數學課堂教學,教與學不合拍,教學起點把握不準,停留于知識教學等問題值得關注。為此,數學課堂教學要實施多方面喚醒、多層次提問、多角度評價等策略,努力激活學生的思維,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學習需求,調動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激活思維喚醒提問評價
一、問題的提出
審視目前的數學課堂教學,以下問題值得關注:(1)教與學不合拍。主要表現在,教師教得辛辛苦苦,學生跟不上教師的思路,或不領情,無動于衷。原因是教師的教學思路與學生的思維脫節,成背離狀態。學生沒有進入角色,缺乏學習熱情,教師單相情愿,急于求成地實施教學,出現障礙,教師又無法有效地處理問題。(2)教學起點把握不準。過高或過低估計學生學習基礎,偏離實際的教學起點,直接影響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主要是對學生缺乏了解和分析,憑主觀想象行事,教學脫離學生實際。(3)停留于知識教學。課堂教學以完成知識點為目的,講授和讓學生記憶一些概念、公式、定律,浮于表面,不求本質。學生沒有參與知識形成的探索過程,缺乏思維層面的挖掘和訓練。為此,數學課堂教學要努力激活學生的思維,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學習需求,觸動學習情感,調動學習積極性。
二、激活學生思維的內涵分析
所謂激活,就是“刺激機體內某種物質,使其活躍地發揮作用”。 (《現代漢語詞典》)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指出: “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學生頭腦中已經儲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但是往往還處于凝固狀態,需要在教學中激活。在學習過程中,更應讓學生多參與探索、交流,不斷產生思維碰撞,促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積極投人數學活動之中。
激活學生思維有以下三層內涵:(1)明確思維方向。思維方向和目標與教學目標、內容相吻合,圍繞什么問題、朝什么方向,預期實現什么結果,要讓學生清楚明了。思維的難易適中,讓學生“跳一跳,摘得到”。(2)刺激思維狀態。留足思考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以教材為平臺,使他們能夠思維。以新穎的材料、變化的形式,讓他們樂于思維。(3)疏通思維障礙。當學生思維卡殼時,找出問題所在,疏通思維通道。當學生思維浮于表面時,引領學生由表及里,深化思維。
三、激活學生思維的新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提出激活學生思維的三種新策略:多方面喚醒;多層次提問;多角度評價。下面加以具體闡述。
1,多方面喚醒
(1)喚醒生活經驗。喚醒生活經驗就是在學習內容的選擇上,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激活生活經驗。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 “教學的藝術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兒童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而數學與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生在生活中,有意無意之間懂得和積累了許多經驗,只是處于凝固狀態。而一旦被激活,將有效溝通聯系,找到學習的突破口,有利于學習的展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運用已有經驗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個性化的學習過程”。日例如,教學《圓柱的認識》,為了全面認識圓柱的高,讓學生指出一段圓柱形的藕的高。學生通過測量,發現中間許多管狀小孔的長度都相等,從而得出:圓柱的高有無數條而且都相等。又讓學生分別找一找硬幣的厚、鋼管的長、圓柱形水井的深,知道這些都是它們的高,從而豐富了對圓柱高的認識。
(2)喚醒知識經驗。喚醒知識經驗就是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激活認知結構,找準“最近發展區”,在原有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數學知識前后聯系十分緊密,教材的編排也都是由淺入深、螺旋上升的。激活知識經驗,發揮遷移的功能,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例如,教學《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要激活學生已經有的表內除法和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口算經驗,實現順利遷移。教學時,應激活學生儲備的相關口算經驗,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并靈活運用在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的新情境中。
2,多層次提問
(1)教師設疑提問。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是激活學生思維的主要方式。完整的思維過程就是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常常需要不同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教師有創造性的問題,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激發他們思維的積極性。同時,對學生的思維發展具有方向性和指導性。例如,教學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出示2008年奧運動會四個申辦城市二輪投票結果的兩幅單式統計圖,提問:你能設計一個統計圖,既能看出第一輪投票情況,又能看出第二輪投票情況嗎?學生設計草圖后交流,十分富有創意:有上下重疊的,有左右合并的……通過比較、分析,學生體會左右合并的方法的優勢。通過從單式到復式的自主探索過程,不僅激活了原有的基礎,更提升了思維含量。
(2)學生互動提問。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互動提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求知欲,激活學生思維,提高學習效率。學生互動提問是讓全班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的有效辦法,煞有介事的提問,一本正經的解釋,都是有效的思維碰撞活動。學生思考同伴的問題,積極參與的程度比較高,在思考和探索中,不斷有發現,逐步提升思維品質。例如,學習《圓的認識》,一位學生突然問:同學們,公園有個耍猴的,為什么大家總是圍成一個圓形來觀看呢?這樣的問題同學都碰見過,一經提出,個個興趣盎然,你一言我一語。在認真的思考、交流中探索圓的知識。
3,多角度評價
(1)實施延緩評價。所謂延緩評價,就是在教學中教師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讓他們在和諧的氣氛中,暢所欲言,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發表更多創造性的見解,在此基礎上進行評價。心理學研究表明,新穎、別出心裁、有創造性的見解,常常出現在思維過程的后半段。教師的延緩評價,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而過早的評價,反而會扼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在數學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水平,更要重視他們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例如,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不能看到學生知道了結果就急于作肯定的評價,而要看學生是否親身經歷了探索公式的形成過程:是操作了學具,還是畫了圖形;是通過獨立思考的,還是參與合作交流的等等,再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這樣有利于引導學生重視學習過程,積極地投身于探索之中。
(2)強化成功體驗。所謂成功體驗,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探求,教師適時進行強化刺激,促成良性循環,使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和永不氣餒的探索愿望。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 “成功的體驗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愿望。”讓不同的學生都能獲得一種持續成功的體驗,不但能夠使課堂教學充滿快樂的情感體驗,而且有利于培養每一個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探索、交流、創造等多種展示才華的時間和舞臺,盡可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去觀察、去思考、去討論事物的規律和本質。例如,學習面積單位1平方米,先讓學生估計、想像1平方米有多大,后拿出l平方米的紙,估計它的邊長是多少,再用尺量。最后,讓學生在l平方米紙上站一站,進一步體驗它的大小。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積極探索,學生愉快地掌握了l平方米的含義、大小,不僅學到了知識,發展了空間觀念,同時體驗了學習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