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64年,著名的媒介研究者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中宣告:圖像時代已經來臨……應和了文字人到圖像人的變化。圖像人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圖像閱讀的興趣大大超過了文字閱讀的興趣,圖像取代了文字成為建構他們的心智的主要資源”。今天,我們進入了“讀圖時代”,學生就是“圖像人”。他們是讀著《海賊王》,看著《火影忍者》,畫著《死神》長大的,電影、電視充斥著他們成長的空間,而信息更豐富更自主的網絡更成為大多數年輕人的“最愛”。直觀的、動畫的事物對學生來說更容易接受。在這樣的現實面前,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教學設計。本人對歷史課如何結合“圖”進行教學做了一些探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1,利用油畫呈現給學生直觀的歷史信息
記錄歷史的方式有圖片、文字、文物、多媒體等,歷史教師應注意它們之間的區別,充分挖掘它們的價值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中學生往往容易被他們直接感興趣的事物吸引。比如直觀形象的、色彩對比強烈的、另類的、一看令人發笑的東西都能引起他們視覺上的關注。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興趣點,把抽象的歷史概念具體化,把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從而引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發現利用直觀教具進行教學(如油畫),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新文化運動》為例:為了更好地突出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思想,我用油畫《北大鐘聲》引入,引發學生對當時社會情況的思考。引導學生觀察油畫,總結這些北大教授的衣著和頭飾的特點,通過衣著和頭飾的比較,再延伸到文化、思想,然后歸納出蔡元培的辦學理念。這時,向學生指出油畫里站在前面那位穿著長袍、拖著長辮子:思想守舊、為納妾和纏足進行頭頭是道的辯論的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辜鴻銘;而另一位穿著白色西裝的,卻是提倡民主和科學,用民主取代專制,用科學掃蕩迷信的陳獨秀!經過觀察對比,很多學生就會想:在什么樣的環境中才能出現這樣的思想比拼?學生通過由看圖像到建立自己的圖像思維再到形成自己的圖像語言的過程,能更好地理解蔡元培的辦學理念—一思想自由和兼容并包。
學生從視覺上觀察到的直觀歷史信息即看得見的實體,經過自己思維能力的加工,形成了自己可以理解的知識。這就是一種體驗歷史的過程,即經歷了一個內心領悟的階段。這個體驗的過程再加上外界有利因素的誘導,就會產生更新的、更高層次的認識。油畫就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利用油畫的藝術魅力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一些經典的油畫作品,在課堂上給學生欣賞,然后啟發他們聯系教材內容思考問題,讓他們感到歷史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身臨其境”的。
2,利用歷史地圖引導學生思考隱性歷史知識
高中歷史教材的一個特點是歷史地圖多。人教版中國近代現代史教材中,有歷史地圖39幅,其中戰爭形勢示意圖23幅,一定歷史事件分布示意圖12幅,割地范圍示意圖4幅。這些歷史地圖包含許多隱l生歷史知識,我們應該挖掘和運用。“左圖右史”是我國學人治史的優良傳統,用好教材上的地圖可以活化教材內容。
歷史地圖很鮮明的特點就是圖文并茂,一目了然。歷史地圖的學習有三個環節:
“一看二想三拓展。”歷史學科的顯著特點是時空概念,即在一定歷史時間、地點發生的歷史事件。所謂“一看”,就是學生必須通過“看”來明確這幅歷史地圖涉及的時期和區域。“二想”,教師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讀圖來思考并作答。這是關鍵的環節。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從地圖的圖文標示中讀出教材內容隱含的信息,活化教材內容。這種圖文并茂的教學模式,能使學生加深印象,增強記憶力。同時,利用地圖演示,能使學生形成空間概念,從歷史地圖這個切入點去尋找歷史知識與地理知識相結合的方式,這也符合高考文綜試題的命題模式。“三拓展”,即挖掘地圖中涉及到的地方史。教師可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解相應的歷史知識,或者讓學生課后去翻閱資料和上網搜索,從而使學生課后有再思考和再學習的驅動力。通過開發地方史的課程資源來整合教材內容,可以使歷史教學內容更豐富、更有活力,通過讓學生了解家鄉的歷史來培養關心、熱愛家鄉的情感。
例如講述《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教材有一幅民國初年民族工業分布示意圖。根據圖中的輕、重工業的標示,引導學生讀圖分析,并提問:辛亥革命到“一戰”期間,發展最快的是哪方面的工業?從標示的城市地理位置來看,企業分布呈現什么特點,為什么?再進一步問:民國初年,廣西的工業發展狀況如何?這第三個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課后通過查找資料進一步思考:“廣西的工業發展在民國初年和抗戰時期有什么特點?”
3,
“以圖說史”對提高歷史學習效率的作用
影響學習效率的因素很多,如學生的思維力和記憶力等智力因素,學生的意志力、態度、興趣、動機和性格特點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外界環境。歷史教師可以有意識、有目的地使用“圖”開展教學實踐活動,盡可能給學生創設學習歷史的情境,由一定的情境聯想到相應的歷史知識;歷史教師還可以通過對“圖”的分析來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他們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加強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誘導方面下功夫。視覺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形象地反饋到學生的大腦里,如果學生對“圖”有更充分和完整的理解,他們將會形成自己的圖像語言,正所謂“一圖勝千言”。從理論上講,“思維主要的是視覺思維。所有富有成效的思維都立足于知覺意象必然之上,反過來,所有在活動中的知覺都涉及思考的某些方面”。因此,應該如何合理地運用和挖掘各種類型的“圖”開展教學活動,是值得歷史教師探究的一個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