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的品德課教學和研究過程中,我深感品德課教學單靠文本觀點的灌輸,缺乏活動和體驗,缺少合作與交往,缺失班級與家庭的配合,難于奏效。由此,教師要在教學的方式方法上下功夫,演繹靈動有序的課堂,促使教學各個層面的有效互動,促進學生品德的內化,傾心打造每一個學生的生命底色。
1,在訓練中養成
在課改的今天,我們一方面強調營造課堂的民主寬松氛圍,要尊重和關心學生,另一方面也要重視紀律常規的訓練養成。沒有紀律的教學活動,是凌亂低效的。我們知道,播種習慣收獲命運,讓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幫助學生形成健全人格,可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這關系到每一個學生未來的就業生存以及生活質量。養成教育是小學品德教育的一項主要任務,我們要把紀律常規訓練作為品德教育的一種重要的手段,充分把握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這個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機,結合教材內容持之以恒地進行課堂、課間和課外的常規訓練,訓練好了,習慣成自然,讓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將終身受益。當然,養成教育不單單是品德課的教學任務,學校的全部教育過程也有滲透、訓練和督促的要求。品德課有關紀律常規教育內容很多,教師除了教學內容的傳授,要結合教育要點組織相應的訓練,并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堅持進行導行,從小處人手,訓練到位,扎實訓練,才有實效。如當學生在課堂回答問題前先舉手的時候,明白了禮貌的價值;當學生按時上學時,懂得了守時的價值;當學生在路上自覺遵守交通規則,知道珍惜生命的價值;當學生認真做值日,體會到了勞動的價值和意義……
2,在探究中選擇
探究性學習是小學德育課程活動教學的基本形式。探究性學習策略研究的是教學過程中學生道德發展的自主建構問題,它需要借助各種類型的有意義的活動,促進學生間彼此合作,互相啟發,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通過實踐嘗試和有創造的思考,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積累知識和方法,從而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選擇智慧的生活方式。品德課的探究活動,要讓學生不斷獲取富有個性的真切體驗,提取蘊涵多重價值的生活經驗,擁有理性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智慧,主動建構自己的生活經驗。如《今天,你節約水電了嗎?》的教學,可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家庭生活經歷,對用水用電的一些生活細節進行細致分析和比較,交流整合經驗,讓學生認識家庭生活用水的循環合理利用和節能電器的使用,可以節約水電的道理。又如學習《牙齒刷得白又白》一課,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堅持刷牙的道理,組織“醋泡雞蛋”實驗,用蛋殼代替牙齒,通過蛋殼浸泡在醋里變軟變黑的過程,讓學生知道人的口腔里溫度和濕度極利于細菌的生長繁殖。如果吃了東西不刷牙,食物殘渣被口腔內的細菌分解、發酵,口腔中的酸度就會提高,酸性物質就會腐蝕牙齒,久而久之齲齒就形成了。要減少口腔酸度,防止齲齒,必然堅持勤漱口刷好牙。學生親自探究的經驗最直接,印象最深刻,也最有說服力。當學生掌握改進生活的方法后,在今后生活的日子里,他們就會對周圍的事物保持好奇心,對生活細節產生探究的興趣,處處留意生活,時時改善生活,不斷提高生活質量。
3,在沖突中提升
隨著各種媒體的普及,多姿多彩的生活界面讓學生應接不暇,各種各樣的思想問題把學生的頭腦裝得滿滿的,他們認識問題有自己的視角,課堂上教師單純的道德觀點灌輸,就會顯得蒼白無力,令人難以信服。品德課教學,教師可借助主題觀點的引入,引導學生圍繞某一個問題或某個生活事件各抒己見,通過相互交流看法,共同分析探討問題,或通過不同觀點的爭辯、論證,得出正確的結論,以提高學生品德認識和能力。這也是品德課標倡導的一種合作學習方式。合作互動過程給品性發展帶來的好處包括處理人際關系的道德技能的提高,如對不同觀點容忍度的提高、學會欣賞不同的人以及對合作的贊賞;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他們的探討、研究、爭論和辨析,在解決沖突的過程中,促進學生良好的道德判斷、觀點認同、情緒自控、包容合作、個人責任等品格的發展。這是學生自我教育反省提升的一種方式。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教學內容,精心預設一些明確、具體、容易引起爭論,能激發學生參與的欲望的道德問題或兩難問題,讓學生自由辯論,如“你怎么看禁止學生帶手機進學校?”“班干部為同學服務吃虧嗎?”“集體活動有事請假是不愛集體的表現嗎?”“當清潔工光榮不光榮,為什么?”等等。提出議題后,教師要指導學生擬簡要發言提綱,以便有理有據地闡明自己的觀點。在討論中,教師要善誘引導,及時鼓勵,讓學生敞開思想,大膽發表意見,抓住分歧,敢于據理力爭。對于辨明的問題,引導學生服從真理,修正錯誤,認同觀點,在經常性的辯論沖突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
4,在游戲中感悟
兒童的活動和學習是從游戲開始的。游戲可以讓兒童的機體在游戲中得到鍛煉,情感在游戲中得到滿足,智力在游戲中得到發展。品德課作為一門綜合性活動型課程,要以主題活動或游戲為載體,通過游戲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投身于游戲活動之中,在輕松的氣氛中領悟道德知識和道德規范,激發兒童主體的道德要求,把德育目標真正內化為自身素質的一部分。品德課的游戲形式多種多樣,諸如下棋、剪貼、講故事、猜謎語、事實展示等。在組織活動時,課前要充分考慮活動的時間和形式,因為課堂時間短,活動時間太長會影響其他教學任務的落實;在形式上不能為了圖熱鬧,搞花架子。品德課的游戲活動要在趣味性和實效性上下功夫,尋找與教育主題的結合點和切入點,力求達到有效鏈接和最佳整合,提高實效。一位教師執教《生活中的規則》一課時,改變以往把概念硬塞給學生的說教式教法,而是先讓學生討論“生活中要不要有規則”,當部分學生持著“有規則多麻煩、玩不痛快”的觀點時,教師沒有強調文本觀點,而是讓學生玩游戲,學生在“傳情報”的游戲中悟出生活離不開規則。當大家七嘴八舌地說出“游戲玩不下去”的理由后,情緒高漲的孩子們強烈地感受到規則的重要。最后讓學生匯報交流生活的規則,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規則”,學生富有生命意義的道德認知得到延續。
5,在實踐中導行
常說不如讓學生多做。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希望嘗試自己做事情,但家長包辦代替,孩子漸漸就沒有那份躍躍欲試的愿望,助長了孩子們的惰性。應該看到,品德課堂活動時間少,在有限的時間里很難達到教育要求,課外的拓展尤為重要。學生課堂上初步形成了一些道德觀點,要重視生活觸角的課后延伸,為學生提供道德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反省,在反省中自律。如“孝敬父母”主題的深化延伸,啟發學生參與研究制定踐行活動方案,以實際行動表達對父母長輩感激之情,孝敬之心,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為了督促學生實現承諾,要與少先隊活動或班級教育結合,建立家校聯系卡制度,督促學生踐行孝舉,將孝敬之心轉化并落實在學生的日常行動表現中。
當然,品德課還有其它的活動方式,教學方式選擇的出發點在于適應不同課型。服務活動主題。迎合心理需要,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成效地促進學生品德的內化,為學生個體成長和未來的發展奠定穩定的道德基礎,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