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課改以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中小學的實施效果與制度完善方面均獲得了一定的發展,而在評價模式上卻長期困擾著廣大教育工作者。CIPP評價模式自20世紀60年代末由美國著名教育評價專家斯塔佛爾比姆(stufllebeam)及其同事提出以來,無論在教育領域內部還是在其他領域,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都得到了廣泛的采納和應用。CIPP評價模式的發展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模式提供了理論依據。
一、CIPP評價模式的基本理論及其發展
CIPP評價模式又稱為決策導向或改良導向評價模式,由背景(Context)、輸入(Input)、過程(Process)、成果(Product)四個評價環節組成。CIPP即為四個評價環節的英文縮寫,是在泰勒(Tyler)的目標導向模式不能滿足教育實際的發展需要時應運而生的。CIPP模式在21世紀初又有了新的進展,斯塔佛爾比姆在他的新著《CIPP評價模式》和《國際教育評價手冊》中將評價的四個環節變成七個環節,m進一步把成果環節分解為影響(Impact)和成效(Effecfiveness)兩個環節,并新增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可推廣性(Transportability)兩個環節。以下就每一環節的內涵作明確的闡述。
1,背景評價。背景評價是在特定的情況中,評估需求、問題、有利條件(assets)和機會。需求是指為實現且的所必需的、有用的事物;問題是指為滿足需求所要克服的重重障礙;有利條件主要包括為完成任務可以利用的一切專門知識和專家服務;機會主要指滿足需要和解決相關問題的時機。背景評價主要回答的問題有:所需服務的背景情況是怎樣的?方案的受益者是誰,他有哪些需要?方案的領導者和受益者為滿足需求存在什么問題或障礙?所需資源和時機是否具備?評價方案、教學和其他服務目標是否明確?背景評價的主要功能是診斷方案實施前的準備狀況,以輔助決策。
2,輸入評價。輸入評價即評價備選方案、計劃或服務的策略及其相關工作計劃和執行所需預算。輸入評價所要回答的問題是:對哪些方案進行了比較、抉擇?選擇了哪個方案?所選擇方案的計劃、程序和預算具備哪些合理性和可行性?成功的幾率有多大?輸入評價要充分考慮方案所需人力、物力、財力的分配,努力形成一個最優的方案,避免無謂的失敗或出現資源浪費的現象。
3,過程評價。過程評價的本質是對方案實施過程進行監督、記錄、反饋,以不斷調整和改進實施的過程。該環節主要回答以下問題:方案實施的狀況如何?方案實施中的事件、問題、費用是否得到合理解決?評價過程的結果有哪些反饋信息?方案實施的過程是否需要調整和改進,如何改進?本環節是CIPP模式區別于目標模式的主要標志,強調過程評價的重要作用,在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及時作出調整與改進。
4,影響評價。影響評價即對方案到達、影響目標受眾的程度作出評價。該環節要回答如下幾個問題:方案實際服務的對象與計劃受益者是否一致?受益者對方案的影響有何看法?方案何種程度上服務了預期受益者?方案何種程度上服務了非預期的受益者?
5,成效評價。成效評價即是對方案實施成果的效用性進行評價。與影響評價相比,該環節更加強調方案對受益者長久利益的影響。成效評價主要回答:主要利益相關者對方案結果的利弊評價如何?能否鑒別方案對受益者所產生成效的程度?與別處同類方案相比,本方案的成效如何?成效評價是全方位地考察與鑒定本方案的效用性,是判斷該方案能否推廣的關鍵一環。
6,可持續性評價。可持續性評價即判定某一方案是否可以制度化的循環使用。評價者主要弄清以下問題:方案的領導者與受益者認為方案的哪些成功之處會可持續地實施下去?哪些問題制約著方案的可持續性實施?
7,可推廣性評價。可推廣性評價是指方案在可持續實施的前提下,在何種程度上可以被應用于其他地方。本環節主要回答:本方案的關注者中,有多少是方案的實際和潛在的采用者?本方案與意圖推廣之地情景的相關程度如何?如果意圖推廣,是否需要對本方案作出適當調整?可推廣的程度如何?
二、CIPP評價模式如何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中運用
CIPP評價模式的基本觀點是:
“評價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證明,而在改進。”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只要與學生生活相關聯,是學生自主提出或自主選擇的,都可以作為學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或內容。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也是開放的,學生可以根據活動的需要選擇適當的活動形式,如探究、調查、訪問、考察、操作、服務、勞動實踐等多種形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放性也決定其在實施的過程中要根據活動的需要進行不斷的改進。這也是該門課程與CIPP評價模式的契合點。而且,CIPP評價模式屬于一般方案評價的范疇,它理所當然地也適用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背景評價。背景評價是在特定的情況中,評估需求、問題、有利條件和機會。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是學生、社會和學科發展的需求所決定的,如果活動方案對學生、社會和學科的發展沒有價值,也就沒有開展的可能與必要。有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活動方案仍然經受巨大的問題挑戰,如有些地方不予實施,學校、教師不予重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素質沒有專業化等等;在活動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和時機,以及專家、資源和經費。因此,在評價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背景時,要努力回答如下幾個問題:學生、社會、學科對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需求如何?活動的開展遇到了哪些問題?專業教師、物質資源、經費等條件是否充分?有關活動的開展學生和教師是否喜歡?
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輸入評價。分析比較每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方案,評定其目標是否包括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等幾個維度,它的主題是否貼近學生的生活領域和社會活動領域,活動的方式是否多樣,最終學業結果的評價工具或方法是否編制等等。在評價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輸入評價時要回答如下問題:輸入的設計方案,即目標、內容、方法、學業評價的設計,是否科學合理?哪一個方案最佳?輸入的人力、物力、財力是否足夠?
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過程評價。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過程評價中,要求評價者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方案的實施進行監督、記錄,如果發現問題及時作出反饋性信息,并商討提出具體的改進措施。在本環節,評價者要回答:各學校是否正常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課時比例?教師指導是否適時、適度、適當?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方案的實施狀況如何?評價過程中有哪些反饋信息?活動方案的實施過程是否需要調整和改進,如何改進?
4,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影響評價。顯而易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最大受益者是學生。那么,活動對學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這也是本環節需要回答的主要問題之一。另外,學生是否意識到這種影響?活動對學校和教師產生了什么影響?都是本環節要討論的話題。
5,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成效評價。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學生、教師或者學校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質變,是成效評價環節所要研究的重點問題。本環節主要回答:學生、教師對活動方案的優缺點作出怎樣的分析?活動方案產生的影響范圍和深度如何?是否達到開展活動方案的目標?與其它方案相比,本方案成效如何?需要強調的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踐性學習活動不是以掌握系統的知識為目的,而是以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所以,在評價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成效時應牢牢把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精髓。
6,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可持續性評價。一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方案如果成功地被執行之后,是否可以循環使用,是每一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和專家共同關心的問題。如果可以循環使用,就能編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包或者教材,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逐步走向常態與有效實施,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制度發展也是大有裨益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持續性評價主要回答:學生和教師對活動方案的可持續實施有何看法?哪些問題制約著活動方案的可持續性實施?活動方案可持續性實施的概率有多大?
7,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推廣性評價。要使每一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方案發揮其更大的價值,就要試圖將其推廣到其他地方或者其他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推廣性評價主要回答:其他學校或者地區對本活動計劃方案態度如何?本活動方案與意圖推廣地的生活情境是否類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方案能否遷移到其它學科?能否對可推廣的程度進行估計?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難,評價更難。這或許是每一位熱衷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者的共同心聲。借用CIPP評價模式不僅可以系統地解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方案,增強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的可操作性,還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增強了綜合實踐活動評價的科學性。CIPP評價模式必將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更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