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王財貴先生在臺灣提出了“兒童讀經”活動以來,全國各地的許多小學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讀經活動,針對兒童讀經的現狀,國內的許多學者之間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就其意義、閱讀方式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這些探討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都對“兒童讀經”的開展提供了積極的借鑒。在以往討論的基礎上,就“小學生讀經”蘊含的道德意義特別是對其生命道德意義進行初步的探索也就具有了一定的意義。
一、“兒童讀經”的討論現狀
目前對“兒童讀經”問題討論主要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讀經是有利于小學生個人發展的。是適應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的。持這種觀點的以郭齊家先生和臺灣的王財貴先生為代表。他們首先認為兒童在3~13歲間是記憶的“黃金期”,認為在這一時間段內,可以讓兒童對某些材料進行反復的背誦,以提升其記憶能力,但如果沒有在黃金期內進行有效的記憶,就會喪失這一優勢,這種論斷的提出也是來源于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而就其閱讀方法,支持者主張運用“填牛”法,這也是根據其心理學依據而提出的。王財貴先生認為,兒童能更好地記憶材料,盡管有的內容還不可能理解,但是可以等到成人后再像牛的“反芻”一樣,進行理解和消化。并認為在兒童時代讀經可以促使其潛能的開發。
另一種則認為,
“兒童讀經”,是不符合兒童個人發展需要的,應予以停止。持這種觀點的以內地的學者劉曉東為代表。反對者認為“填牛”理論和“黃金期”理論是荒謬的,是沒有科學的根據的。就“填牛”理論,批評者認為這完全沒有考慮到兒童發展的特征,而且其強調的“不求理解”和“死背”更不會對兒童的潛能有所開發,這一切只會破壞兒童的發展平衡,侵害兒童的權力。也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反對者對“兒童讀經”這一現象進行了堅決的批判。
二、對“讀經”達成的新共識
隨著“讀經”活動的開展,對兒童讀經問題的探討也已經從要不要讀經轉向了應該怎樣讀經,就其意義來說是更好地促進了“讀經”的開展,在這一過程中對一些問題也達成了新的共識。
1,對“讀經”的態度。以往的探討都是針對要不要讀經和怎樣讀經開始的,但隨著“讀經”運動的深入,對讀經所應有的態度也被更多的人所關注到。深究其應有的態度,現有的普遍觀點認為:在“讀經”的過程中首先要對古代的圣賢有正確的認識,應該看到其歷史的局限性。并能對經典著作進行有針對的學習,切不可過分追捧。
2,對內容的看法。隨著“讀經”的開展,人們對讀經的內容也形成了一致的意見,認為對經典不應該全盤接收,要對具體內容進行改編,使之適合小學生的發展特點。而且對什么是“經”也形成了比較正確的觀點。認為中國古代的“經典”并不僅僅指儒家經典,還應包含道、墨、法、兵等各家的經典著作。還有的人提出應該將當代的經典著作和國外的優秀著作也包括進去。無論最終提倡何種觀點,都是在主張擴大“經”的范圍。但在此基礎之上,還要進行去粗取精。
3,
“讀經”的方法。在讀經的方法上,人們開始更多地考慮學生的興趣,為學生設置合適的環境,在輕松的環境中使學生有所收獲,允許學生選擇讀什么樣去經和怎樣的讀經。
三、“讀經”的道德意義
在對“讀經”的探討過后人們開始關注其蘊含的豐富意義,這其中道德意義就名正言順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在人們對小學生成績的關注之下,似乎道德的發展已經退到了學生發展的第二位,但從對教育的理解看,
“認定完整的教育過程是由邏輯—認知與情感—體驗共同構成的”。這就要求教育者不能僅僅關注成績或智力,而在讀經的過程中也應關注學生的生命、道德情感及體驗。
1,中華的傳統經典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中華的傳統經典是經歷了幾千年的沉淀和積累而形成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的精華。這些中華的傳統經典中蘊含著優秀的傳統美德,如敬業樂群、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志向;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勤勞勇敢的昂揚銳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厚德載物、達濟天下的廣闊胸襟等。
2,文化是德育的載體。在對“讀經”意義進行探討的時候,其文化的價值是不可被忽視的,“讀經”的文化價值就其根源是對民族精神的傳承,是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通過設置文化氛圍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對小學生道德的影響,力爭用一種文化構建出德育體系,形成對中華傳統道德的提煉與升華。并且優秀的文化蘊含這永恒的社會價值規范,使其成為寶貴的德育資源。從一定意義上講,文化構成了德育的“發展生態圈”,德育從其中汲取營養,豐富自身內涵,強化了自身生命力。
3,
“讀經教育”符合小學生的發展特點。在以往的教育中對待德育往往教育者有兩種錯誤傾向,一是以德育為中介,將道德作為手段、工具以達到對其他教育教學目標實現之目的的教育。二是完全地忽視德育的重要作用,片面地強調智育的作用,將德育與智育對立。而讀經教育并不進行知識灌輸,經典中的道德知識,孩子們是在誦讀過程中主動地吸收,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接受,一旦他們有所領悟。便會將其作為自己的要求,并在具體行為上反映出來。所以讀經的孩子不一定真正讀懂多少,但卻會能夠自覺地修正自己言行,孝敬父母。
無論是哪種教育,教授什么知識都應符合兒童的認知發展特點,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要,從學生的角度開展真正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體會到學習的主體性,也才會有真正的體驗。
四、構建生命道德觀
對讀經活動的生命道德價值的關注,必將為小學生生命德育的開展提供積極的借鑒和有益嘗試。加深人們對生命教育的關注,提升小學生的生命價值觀。
1,突顯生死的寓意。將生命納入德育的范疇是強調對生命的關注,而生死的問題又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關愛生命的具體體現。生死問題是指關于生命和死亡問題的教育,這也是學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責任。中華的經典中就蘊含著關于這個問題的豐富智慧,先賢的圣人孔子、孟子和荀子等都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見解和對此豁達的態度。
孔子曾提出“未知生,焉知死”的論斷,表達了偉大教育家對生死的價值態度,使人們感受到對生命的珍惜之情。正是這樣許許多多的經典所包含的積極言論,為生死觀的確立提供了積極的引導。
2,高揚生命的價值。除了以上探討的對生死的認識意外,還應該積極的對小學生開展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的教育。正如許多經典中對生死的定義,不是重視生命本身,而是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表現出輕生重義的傾向。特別是針對近來小學生的自殺呈上升趨勢,并且已經成為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這一嚴峻現狀,更應該針對生命的價值的進行教育。司馬遷有一句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句話典型地概括了先賢們的生死觀。古人認為人的生命固然重要,但是為了崇高的理想和信仰去死,就死得其所。所以古代的經典賦予了生命更為強烈的社會性。這正如保爾所說:
“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這對于幫助小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的價值,樹立生命的目標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3,成為優秀的自己。對生命的關注,最終就是對人發展的關注,其價值期望就是使學生成為優秀的自己。而將這些理念和追求具體化就是:首先,要關注當下,關注生命的每個瞬間;其次,能直面人性的欲望,正如董仲舒所提倡的:
“重義輕利,義利兼顧”;第三就是要傾聽生命的律動,也就是傳統經典中所強調的“克己體察”,從內心真正地了解自己,從而更加注意愛護自己。
中國的傳統經典中,正是包含這樣豐富而又富含人生意義的內容,才會這樣經久不衰,也才具有了“讀經”的意義。正如古人所說:開卷有益,特別是在一個需要對生命給予高度關注的時代,對“讀經”的生命道德意義也就顯得十分可貴與重要了。引導小學生讀經,讓兒童沐浴在悠久而燦爛的華夏文明中,讓生命的花朵絢麗地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