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期出臺的稅收政策對我區地方稅收的影響
稅收政策作為財政政策的核心,在熨平經濟波動、應對突發危機方面備受青睞。應對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我國采取停征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對企業設備投資實行投資抵免企業所得稅等政策,以刺激國內需求。為抵御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2008年9月份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果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臺了一系列保增長促發展的重大舉措。我國先后采取了:暫免征收個人儲蓄存款利息所得稅、下調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并實行單邊征收、金融貸款利率下調;“二手房”住房交易營業稅減免的新規定;新企業所得稅法法定稅率下調及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的進一步明確;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個人所得稅稅前扣除標準提高,應稅所得率相應下調等等,以及2008年出臺土地使用稅單位稅額調整政策而補征2007年度稅款,提高了當年收入基數,對2009年完成組織收入任務形成了很大的困難。
二、我區目前的經濟和稅收形勢分析
(一)地稅收入連續多年增長,特別是近三年增幅較快,使2009年地稅收入基數相對較高,在當前宏觀經濟環境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實現組織收入保持逐年穩定增長面臨諸多困難。
(二)我區稅收收入增長的支撐點過于單一,主要集中在房地產、建筑業等傳統行業,這是稅收收入的主要增長點,但同時也是制約我區經濟增長的瓶頸所在。我區現有登記管戶8 841戶,稅源主要集中于858戶重點稅源戶(年納稅5萬元以上),年納稅4.49億元,占總收入的83.52%。涉及郵電通訊、房地產、建安、住宿、交通運輸、商品流通、餐飲等其它服務等諸多行業,但主要集中在房地產、建安兩大行業。稅源結構矛盾比較突出,直接左右著地稅收入形勢,在世界和國內大環境的影響下,經濟衰退和收入下降的“蝴蝶效應”極容易發生。據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所提供的研究報告分析,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的轉化,中國宏觀經濟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將會更加嚴峻,經濟增長將可能會繼續向下調整,房地產市場將由過去十年的高度繁榮轉入中期調整,調整有可能持續兩到三年時間,2009年房地產投資明顯放緩,成交量低迷可能持續較長時間,銷售收入、土地增值和企業利潤帶來的稅收進一步減少。房地產業是我區范圍內地方稅收的一大稅源,房地產及建筑業稅收約占地方稅源的43%,房地產市場的低迷將直接造成2008年后期和2009年的地稅收入后續稅源的增長乏力。房地產稅收的下降對2009年的地稅收入穩定增長帶來了巨大壓力。
(三)第三產業是我區重要的稅收收入來源,服務業、交通運輸業、信息傳送、計算機服務業、批發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等在金融危機和自身經營管理不善的情況下,出現了大量的停業、關閉的現象,使地方經濟受到極大影響。
三、應對金融危機,推動我區地方稅收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要加大“費改稅”力度,改革和完善我國現行稅收制度,建立真正的“雙主體”稅制模式。盡管國家密集出臺了多項結構性減稅政策,但納稅人仍然感到負擔較重,矛盾的焦點是各項非稅收入仍然大行其道。以費代稅、費擠稅情況嚴重,影響了減稅政策的實施效果。僅就我局目前征收情況來看,代征的各類基金和費用就包括防洪保安資金、價格調節基金、殘疾人保障基金、工會經費與文化事業建設費等,存在著征收率過高(有的征收率按營業收入3%計征);計費依據不合理;不符合費改稅潮流;部分征收文件是上世紀90年代出臺,已落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等問題。為了讓企業有充分的能力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實現輕裝上陣,應當把“費改稅”納入稅制改革,有效理順公共分配關系,規范公共分配秩序。對暫不納入稅制改革的,也應及時出臺新的文件,以符合當前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
“雙主體”的稅制結構模式是在我國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就確定的,即建立以流轉稅和所得稅并重的雙主體稅種,以財產稅、資源稅等為輔助稅群的寬稅基,低稅率的稅制模式。但在實際運行中,流轉稅收入在稅收收入總額中所占比重高達約70%,所得稅的比重卻僅為20%左右,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資與消費需求的增長,影響了“擴內需”目標的實現,實際意義上的“雙主體”稅制并沒有建立起來。因此,優化現行稅制結構,建立兼顧稅收效率與稅收公平的良好稅制,是深入推進新一輪稅制改革的目標所在。同時,通過分稅制改革十五年來的實踐,我們感到,在落實中央稅收調控措施過程中,稅收政策不能普遍適用各地千差萬別的稅源情況,影響其效應的釋放。地方政府應結合實際,采取包括稅收杠桿在內的各項手段直接調控地方經濟,這樣會更及時、更有效。賦予地方政府適當的稅權,有利于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調控地方經濟,防止出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尷尬局面。
(二)積極向上爭取國家項目,以項目投資拉動內需。隨著金融危機在全球的蔓延,國務院采取措施擴大內需,出臺了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至2010年底將投資4萬億資金來拉動內需。作為稅務部門,可以向地方政府獻計獻策,搶抓機遇,積極向上爭取項目,積極招商引資,特別是要爭取稅收貢獻大、就業面廣、惠及民生、能加快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項目,化“危”為“機”,促進我區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也可以增加稅源。
(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結合我區實際,重點發展第三產業,如旅游業、住宿業、餐飲、娛樂業等,把發展經濟與提高經濟的創稅能力結合起來,增強稅源后勁。培植可持續增長的地方稅源是地方稅收穩定增長的基礎。金融危機之下,部分行業發展的低谷,也正是資源重組的良機,這為加快資源整合、壯大企業規模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作為全市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的中心區域,我們應做好第三產業發展規劃,扶持旅游業發展,拉伸產業鏈條,帶動就業、客運、餐飲、住宿等服務業全面發展,增強稅源后勁。
(四)內外雙修,稅務部門要充分發揮稅收調節經濟發展的杠桿作用。一是堅定樹立組織收入不動搖的信心,把摸清稅源、科學征管、堵塞漏洞、應收盡收作為提升收入質量的基本準則,堅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則。二是強化經濟稅源形勢分析,認真做好稅源調查工作,準確掌握存量稅源和新增稅源變化對稅收收入的影響。加強跟蹤問效,建立反饋機制,落實督促檢查,加強各科室及各管理部門的內部協調配合,密切跟蹤宏觀經濟和企業經營形勢變化對稅收的影響,加強對重點稅源地區、重點稅源行業和重點稅源企業的經濟稅收分析,牢牢把握組織收入的主動權。三是加大政策服務,充分利用稅收政策手段支持企業發展和城市化建設,用足、用好國家促進就業、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的稅收政策,堅決兌現落實扶持第三產業發展、下崗再就業、安置殘疾人和新技術開發等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優化產業結構,增強經濟實力。準確把握國家稅收政策的調控意圖,把政策用足用活,推動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四是開展調研服務。通過實地調研掌握企業的真實情況,了解企業的現實需求和發展動向,積極為企業降低成本,優化結構,開拓市場,獻計獻策,盡最大努力為企業解決發展問題。同時積極服務招商成果,為新辦企業落戶提供稅前、稅中、稅后的全方位服務,最大限度為企業營造良好的投資和辦稅環境。(作者單位:南昌市東湖區地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