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素質教育”的倡導者何東昌

2010-01-01 00:00:00
文史春秋 2010年3期

何東昌,著名教育家。1946年畢業于西南聯大航空工程系,曾任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國家教育部部長,國家教委黨組書記、副主任,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主任,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等職。

坐在我面前的這位老人,盡管行動略有不便,但精神矍鑠,思維敏捷,記憶清晰。

他親歷了高考制度恢復的全過程,見證了當年這個重大決策出籠的臺前幕后。

主倡“虛擬課堂”的他,力推“兩條腿走路”,期盼廣播電視大學走上遠程開放教育的創新之路。

他的一封信引發了一場關于素質教育的大討論,直接推動了我國開展素質教育的一系列調研活動。

這位老人,曾位居教育部部長的高位,但在筆者的眼里,他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師長。他就是被稱為“中國素質教育倡導者”的何東昌。

一句“牢騷”

引發高考制度的恢復

“文革”期間,何東昌在清華大學主管教改工作。他認真貫徹周恩來總理關于批判極“左”思潮和加強基礎理論的指示,1973年冬被“四人幫”的干將、時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兼革命委員會主任的遲群批判為“資產階級復辟勢力代表人物”。當時,遲群等人在清華掀起了3個月的“反復辟運動”,矛頭實際是指向周恩來總理。為此,何東昌在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被迫作了兩個小時的檢查。由于“感情上不來,沒通過”,于是被下放到北京郊縣勞動,邊勞動邊接受批斗。

粉碎“四人幫”后,1976年10月北京市委派出聯絡組進入清華大學。1977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派劉達進校,任清華大學革委會主任兼黨委書記。劉達了解情況后,于5月12日在全校大會上宣布恢復何東昌的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職務。聽到這個消息,何東昌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熱淚縱橫。

1977年7月,鄧小平復出。7月底,何東昌接到教育部的通知,受鄧小平的約請出席“全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8月4日,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臺灣廳舉行。按照鄧小平的要求,中國科學院和教育部分別在科學院系統和各高等院校確定了33位與會代表。當時“文革”剛剛過去,知識分子大部分心有余悸,座談會的前兩天,大家說話都很謹慎。何東昌很少發言,主要是帶著耳朵聽。

何東昌清楚地知道,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不久,首先被廢止的就是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1966年至1969年,大陸所有的大專院校均停止招生,教師與學生被下放勞動,高等教育陷于全面癱瘓。1970年,為落實毛澤東關于“大學還是要辦的”“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習幾年以后,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的指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部分高校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197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作出規定:高等學校恢復招收新生,招收初中畢業經過兩年以上勞動鍛煉的工農兵學員。1970年到1976年,按照“自愿報考,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復查”的原則,全國招收工農兵學員共7屆94萬人。由于廢除了招生考試,工農兵學員的文化程度差別很大。

因此,何東昌在8月6日下午的發言中,表現出了心中的憂慮,發了一句牢騷說:“現在清華大學的新生文化素質實在太差,許多學生只有小學水平,還得補習中學課程!”

“不少工農兵學員文化水平很低”他舉例說,“教學生‘半個加半個等于一個’,他們是懂的。可是1/2+1/2,他們就弄不清了,分母和分母加,分子和分子加,結果變成1/2+1/2=2/4,又等于1/2了。在這樣的基礎上,想達到大學的程度,實在是太困難了!”

這時,鄧小平插話說:“那就干脆叫‘清華中學’、‘清華小學’,還叫什么大學!”

這席話令武漢大學教授查全性感同身受,他原本在筆記本上寫了一個大綱,這時受到會議氣氛的影響,激動地站起來,面對鄧小平慷慨陳詞:“當前新生的質量沒有保證,部分原因是因為中小學的教育質量不高,而主要矛盾還是招生制度。不是沒有合格的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現行制度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如果我們改進了招生制度,每年從600多萬高中畢業生和大量的知識青年、青年工人中招收20多萬合格的學生,是完全可能的。”

“查教授,你說,你繼續說下去。”坐在沙發上的鄧小平深深地抽了一口煙,探出半個身子,示意查教授往下說:“你們都注意他的意見,這個建議很重要哩!”

何東昌等與會人員抑制不住心頭的激動,因為他們知道,一件大家早已想說想做卻又不敢打破束縛的大事就要發生了。

查全性越說越激動,痛陳當時招生制度的四大弊端:埋沒人才,卡了工農兵子弟,助長不正之風,嚴重影響中小學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

看到大家都在認真聽,查全性建議:“是不是下決心恢復高考?寧可晚一點開學,也不要再拖下去了。”

然而,當時教育部已于6月開完“文革”結束后的第一次全國高校招生工作會議。由于思想未解放,仍然按“文革”時期的老辦法,由群眾推薦工農兵進行招生,方案正在上報中央;各地也正按此會議精神,準備當年的招生工作,工農兵學員已經推薦好了,9月份全國招生即將開始。

鄧小平問坐在身邊的、時任教育部部長的劉西堯:“今年就恢復高考還來得及嗎?”劉西堯說:“推遲招生還來得及。”

鄧小平聽了,當場決斷:“既然今年還有時間,那就堅決改嘛。把原來寫的招生報告收回來,根據大家的意見重寫。招生涉及下鄉的幾百萬青年,要拿出一個辦法來。今年就開始改,不要等了。”

一個重大的決策就這樣確定了。中國高等教育從此掀開新的發展一頁!

在小平同志的倡導下,座談會開得生動活潑。大家暢所欲言,把心里想說的話都說了出來,會場上有很多話筒,大家都去搶話筒。何東昌感慨地說:“作為中央副主席和國務院第一副總理,小平同志用了整整5天時間,與30多位科學家和教育家真誠座談,共商振興科學教育大計,實在很難得。”

國家決定進行高考改革后,上級領導要求清華大學多招生。劉達說:“清華不能一下子招太多,要休養生息。”

何東昌回憶道:“1977年到1978年,清華每年招生約1000人,有的系是1977年招,有的是1978年招。清華的任務是迅速提高本科招生的質量,當時穩定在每年2000人左右。”

很快,清華大學就恢復了教學組織。“當時清華跨三地辦學,四川綿陽分校、河南三門峽水利系、北京大興團河農場改造知識分子基地,都收攏到一攤,無線電系、水利系重新回到北京本校。然后是給兩個隊伍——‘紅衛兵’和工農兵補課。”何東昌說,“對于工農兵學員,我們一定要做歷史的、實事求是的分析,他們大都是勞動青年中的優秀分子。他們中確有一批人刻苦學習,努力實踐,成為國家建設的骨干。對于一些基礎薄弱的同學,學校采取各種措施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合理安排他們的工作,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作用。”

推行“素質教育”

的主倡者

1982年4月底,何東昌調任國家教育部部長。這一年,也是恢復高考后的首屆大學生畢業。

1985年6月18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設立國家教育委員會,何東昌任國家教委黨組書記、副主任。

主政教育部或國家教委期間,何東昌十分重視提高教育質量、提高國民素質。在他的倡導和推動下,我國的素質教育開始起步,并且越來越受到中央的重視。1985年5月27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在整個教育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必須牢牢記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86年頒布的《義務教育法》第3條規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和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以后其他的有關文件,都提到了提高民族素質的問題。何東昌認為,“素質教育”是在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提出來的,是時代的要求。

2005年6月,針對教育“應試化”難以遏制的狀況,何東昌上書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素質教育。接受筆者采訪時,他說:“解決教育應試化這一涉及面很大的問題,看來只靠教育部門的努力很難奏效,所以當時我建議中央加以關注。”

在給胡錦濤總書記的信中,何東昌列舉了大量應試教育的表現:中小學校對教育部門的減負規定置若罔聞,許多初、高中學生睡眠嚴重不足,課余文體活動被擠掉。在農村,由于片面追求升學率,教育結構和內容既不能滿足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也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各種學習需求,一些地方初中學生輟學率很高,有的超過30%。

信中認為,應試教育的弊端雖然表現在學校,但根源卻在社會,解決起來難度很大,問題的嚴重性在于對這個問題迄今尚未找到切實有效的對策思路和解決方案。素質教育是涉及上億父母與師生的大事,關系民族的未來,因此再難也必須下決心及早解決。要使各級黨政領導對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有充分的、比較統一的認識,并采取一致的措施。

何東昌的信得到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胡錦濤總書記見信后即批示:“長春、云山、至立、并周濟同志:東昌同志提出的素質教育問題很重要,的確只靠學校和教育部門是解決不了的,他提出從系統調研入手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值得考慮。請你們斟酌。”

隨即,李長春批示:“錦濤同志的批示很重要,既指出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又指出了研究這個問題的工作方法,要抓緊研究落實。”

隨后,時任國務委員陳至立組織了對推進素質教育的系統調研,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與有關部門一起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并專程拜訪了何東昌。

何東昌的信經中央領導批示后,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大震動,也帶來了一場關于素質教育的大討論。

圍繞何東昌在信中提出的問題,教育部與中宣部、人事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統計局,共青團中央等部門一起,對素質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高考招生制度、新課程實驗、義務教育均衡化、基礎教育改革的國際比較、用人制度、學校制度、輿論環境等諸多問題進行調研,探討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形成了數百萬字的調研報告,最后出版了《共同的關注——素質教育的系統調研》一書。這次大調研的成果,被新一輪的教育改革所吸收。

但何東昌認為,素質教育的推進還存在許多困難,可謂步履維艱。影響素質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解決的辦法也應該是綜合性的,需要全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畢竟這是關系到我們民族的素質、國家興衰發展的大事。

開設“虛擬課堂”

助推“兩條腿走路”

中國的教育事業在“十年浩劫”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在1977年的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何東昌向鄧小平匯報了高校受破壞的情況,特別是教學儀器設備的損失情況。鄧小平當即指出:“教育還是要‘兩條腿走路’。就高等教育來說,大專院校是‘一條腿’,各種半工半讀和業余的大學是另‘一條腿’。”鄧小平明確指出,在發展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時,要努力辦好多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多快好省地培養專門人才。

鄧小平關于“兩條腿走路”發展中國高等教育的思想,催生了廣播電視大學的創建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的出臺,成為“文革”后教育發展的模式創新和制度創新。

談到自考制度的建立過程,何東昌說:“20世紀80年代初,自學考試首先是在京、津、滬和遼寧三市一省搞試點。試點工作受到社會的廣泛歡迎并逐步在全國推廣。1988年3月3日,國務院發布了《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暫行條例》,對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性質、任務、地位、機構及實施辦法等,以國家行政法規的形式作出了明確規定,使自學考試得以健康順利發展。”

為了更有力地推廣這一制度,時任國家教委黨組書記的何東昌,帶頭兼任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主任,各省也由一名副省長兼任省自考委主任。

談到自考制度的平等性、民主性、大眾性等特點,這位中國自考事業的開拓者和耕耘者說:“俗話講,條條大路通羅馬。那是不是也可以說,條條大路通高教呢?窮國辦教育,得想自己的辦法,辦出自己的特色。”

高考過后,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金榜題名者自是歡天喜地,忙著打點行裝奔赴大學殿堂;失利者歷經煉獄般的十年寒窗苦讀,多少美好的憧憬卻被一場高考失利擊碎,成為泡影,個中滋味非親身體驗者難以體會和言表。

對于高考來說,高校招生人數和考生數量總是不對等的,盡管這些年高校一再擴招,但每年仍有不少考生“落榜”。“落榜”是很正常的事,絕不意味著從此低人一等。何東昌建議,社會上、媒體上盡可能避免用“落榜生”這個詞。在他看來,這個詞有貶義。他反對一試定終身,接受高等教育有多種途徑,成才未必都去上大學——這邊山窮水盡,那邊可能柳暗花明。學歷并不等于能力,高考“落榜”絕不表示考生沒有發展的潛力。

為了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經歷的人接受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的需要,國家充分利用現有辦學條件,充分調動社會辦學力量,開辦了多種形式的高等教育。何東昌說,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的建立,給那些沒有機會進普通高校學習的人提供了一個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開設的現代遠程教育課程,也可以幫他們圓大學夢。

1978年2月6日,鄧小平在教育部和中央廣播事業局聯合呈送的《關于籌備電視大學的請示》上作出批示,揭開了中國現代遠程教育的序幕。這是鄧小平教育思想的重大實踐,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重大創舉。

何東昌說:“粉碎‘四人幫’以后,當時最大的困難是人才匱乏。所以,小平同志復出后首先抓教育、抓科技,走科教興國之路。現在回想起來,1978年那一陣子真是困難,‘文革’十年的破壞造成了許多方面人才的短缺。在這種背景下,小平同志批示創辦電大。當時辦電大就是滿足急需,讓更多的青年人能上大學。”

1979年2月6日,中央電大和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電大同時開學,著名數學家華羅庚通過中央電視臺給全國的電大學生講授了第一課。

何東昌說:“小平同志很重視新事物,尤其是對高新技術十分重視。信息時代的特點就是信息的利用,通過教育和信息技術的結合,創建廣播電視大學,是高新技術服務教育的成功例子。電大教育證明,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作為多快好省發展我國高等教育的‘一條腿’,很適合中國‘窮國辦大教育’的國情。”

1984年9月,時任國家教育部部長的何東昌兼任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校長。1986年9月,中國教育電視正式開播。經過幾年的努力,在中央和地方有關部門的通力協作下,全國范圍內初步建成了一個由廣播、電視、函授組成的教育網絡,使具有中國特色的開放學校更加完善,更好地為廣大教師、干部和青年在職或業余學習服務。

1990年2月,何東昌退出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校長一職。這時,廣播電視大學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改善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專業、層次結構和地理布局,成為提高城鄉廣大勞動者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

讓何東昌高興的是,這些年來,廣播電視大學不斷開拓適應不同學習需求、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的新模式,開辟綜合運用現代技術手段進行遠程教育的新路子,探索合作辦學、整合共享教育資源的新途徑,建立健全保障遠程教育質量的新機制,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盡管離開電大系統近20個年頭,何東昌依然心牽電大事業的發展。他建言:“隨著信息技術手段的增多,我想,我們可不可以提出‘虛擬課堂’這種概念。我們不僅要利用現成的信息技術,還要面向教育的需要,對信息技術的利用提出新要求。現在信息的傳播、加工等還在很快地發展,互聯網、手機、機頂盒等第二代媒體都發展起來了。醫療、診斷、手術都可以遠程化。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的進步,是不是可以發展各種“虛擬課堂”的教學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提高教學質量?我想,電大在這方面有很大的潛力,因為電大可以請最好的老師,我們可以圍繞一些重點課程、重點內容來教學,可以把社會上、自然界、科學實驗等平常課堂里看不到的場景拿過來,放到‘虛擬課堂’中來。電大要重視研究遠程教學法,培養遠程教學法的專門人才,還要創造條件使教師提高學術水平。”

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發展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建設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這是與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技術創新、文化教育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遠程教育要促進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建設,應該如何去做?對此,何東昌說:“現在的科學技術更新很快,要注重對大學后的繼續教育。首先,要及時把世界上最新的科技發明編成教學材料,用來服務生產一線。其次,我國的遠程教育范圍要進一步擴大,包括農村干部的培訓、社區教育等。第三,要關心像西藏這樣的偏遠地區的教育,努力縮小城鄉和地區差別。”他表示,充分依靠電大培育起來的遠程教育專門化隊伍,一定會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遠程開放教育的創新之路。

如今,高校擴招了,還要不要另外“一條腿”?廣播電視大學還有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何東昌認為,廣播電視大學這一規模最大的開放式教育形式,對各種社會教育資源、對所有愿意學習的人都是開放的。它開放靈活、學習費用低,極大地適應了人們多樣化、多層次的學習需求,吸引了大批的在職人員和高考落榜生的繼續教育,緩解了社會對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與普通高校的有限教育資源之間的供需矛盾。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大教育必須結合自身發展的實際和特點,認真總結經驗,進行宏觀思考,進一步開拓創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偏離夢想又走近夢想的

“架橋人”

1923年4月11日,何東昌出生在浙江諸暨。父親是中學教師,曾在日本留過學,母親是家庭婦女。小時候,何東昌的夢想是長大后做科學家。13歲那年,何東昌到父親工作的地方南京度假,參觀了建成才兩年的紫金山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是一個綜合性的天文臺,當時擁有60厘米口徑的反射望遠鏡、20厘米折射望遠鏡,附有15厘米天體照相儀和太陽分光鏡等設備。通過先進的天文儀器,可以對恒星、小行星等進行觀測與研究,以及對太陽作常規觀測,研究太陽的活動規律并作出太陽活動預報。何東昌入迷了,更加堅定了要做科學家的夢想,幻想著從一名天文測量員開始。

“1937年我14歲時,‘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了。我們學校整個搬遷,我就沒再上學。后來,我和家人流浪到四川,但到重慶就分開了。我在位于重慶以北的合川縣國立二中念書。當時,學校挨過轟炸,炸彈扔在合川的江東碼頭,死了好多人。我們念書時經常跑警報。”

1941年高中畢業后,何東昌考取了西南聯大。當時沒有正規的交通,何東昌從重慶到昆明,搭的是國民黨軍隊的“黃魚車”。“經常開一段就不走了,我只好在路邊找地方住下,碰到下次有機會再走。這樣子走到昆明時,聯大已經開學了。”

進入西南聯大后,何東昌一開始是在電機系學習,后來轉到航空系。“那時的條件很艱苦,我們住的是會館。當時學校把鹽行宿舍——迤西會館租下來,學生們在這里住宿、上課。大一結束后的暑假,經老同學介紹,我找到基督教青年會學生救濟處。這里有些進步人士,他們介紹我到滇軍去做臨時的文化教員。”

1944年,日軍進攻到廣州境內,何東昌覺得云南的局勢已經擺不下書桌了,必須考慮該怎么辦。于是,他和幾個國立二中的老同學在一起商議,表示不能當亡國奴。當時找不到共產黨組織,他們只好自己想辦法,嘗試通過聞一多、吳晗等幾位進步教授間接地找共產黨組織,但仍然沒有找到。

1944年11月,何東昌參與創建了民主青年同盟(簡稱“民青”),這是他們幾位進步學生自發建立起來的地下組織,后來成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進步青年組織,以聯合革命青年,實現新民主主義,建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為目標。

1945年2月,“民青”召開代表會議,正式選舉產生領導機構。何東昌被推選為5個執行委員之一,參與領導昆明學生運動。“當時,昆明的民主運動高漲起來。‘七七’抗戰紀念、‘雙十’節、云南護國紀念這些活動,我都參加了。”何東昌說,當時這個組織不公開,是地下秘密活動——在班里只能起模范帶頭作用,不能暴露“民青”身份。

1945年5月4日,昆明民主青年同盟等青年進步團體舉行了有2萬多人參加的,各界青年紀念“五四”反內戰民主大游行。“我們在云南大學的操場上集合隊伍,天下起雨來,有些同學躲到屋檐或樹蔭底下。聞一多就講,大家不要怕雨,要堅持,周武王伐紂王的時候也是下雨。他講了‘天洗兵’這個典故,說天洗干凈士兵的身體,可以更加意氣風發地向前。大家嘩嘩地鼓掌。”

何東昌還說:“這年‘五四’前,天天刻蠟版、搞宣傳品,我沒有睡好覺,第二天很容易睡過頭,一不小心遲到就算曠課,所以就缺了早上的體育課,我的體育不及格了。1945年6月,我們找到了共產黨的組織,正式成為黨的外圍組織。”

大學畢業時,何東昌的很多同學被動員利用英語好的特長去做翻譯官,有的同學參加美國空軍做副駕駛員,而他選擇了參加革命,遠離了早年當科學家的夢想。

1948年6月,錢三強從法國返回祖國,8月份正式到清華大學任教。1948年底,清華大學剛解放不久的一天,錢三強找到時任清華地下黨支部副書記的何東昌,在科學館三樓的一個辦公室里,秘密探討清華大學建立原子能科學的可能性。

錢三強特別談到在法國留學時,導師約里奧·居里夫婦對自己的深刻影響,那就是科學雖然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臨別時,約里奧·居里夫人交給他一塊放射源,希望它將來能為中國建立原子能科學發揮作用。

何東昌深受感動,但認為當時北平還沒有解放,條件還不成熟,不宜公開提出。這次談話,無疑對何東昌后來組建清華大學原子能事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解放后,何東昌曾任清華大學黨總支副書記、書記,1951年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1952年底,蔣南翔到校任校長,1953年何東昌任黨委第二書記;1956年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何東昌任黨委副書記。

“1951年清華黨員人數超過300人,總支改成了黨委。學校黨委的中心任務是帶領師生學習政治理論,參加社會改革的政治運動,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改造思想,提高認識,讓大家的思想跟上新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需要,把清華從新民主主義的學校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學校。”

何東昌記得,當年曾三請哲學家艾思奇進清華,講社會發展唯物史觀、新民主主義論,回答學習中出現的問題,然后在學生中開展群眾性的思想總結。

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在中南海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研究發展我國原子能問題。在聽取了李四光、錢三強的匯報和看了演示后,會議作出了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的重要決策。

1955年9月,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率高教部代表團前往蘇聯,就和平利用原子能事業的人才培養問題進行考察,之后向中央、高教部提出了人才培養問題的一系列建議和計劃。這些計劃經中央批準后,很快得到實施。

當時,上級組織已決定調何東昌到北京航空學院擔任領導工作。蔣南翔為此給國務院打報告,認為何東昌是領導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籌建工作的最佳人選。后經國務院主管副總理陳毅的批準,何東昌繼續留下。

2004年10月16日上午,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兩位少將級校友陳達、朱鳳蓉,到清華園參加紀念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40周年系列活動后,專程前往當年學校黨委副書記、工物系系主任何東昌住處表示慰問。

陳達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畢業后毅然奔赴大西北,投身國防事業,從事核武器的試驗工作。他是我國首次核試驗取樣隊第一組組長,被喻為“采摘第一朵蘑菇云的清華人”。朱鳳蓉畢業幾十年來,一直在基地從事核試驗診斷技術研究工作。

何東昌看到兩位學生的到來,十分高興。相隔幾十年,師生相見,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

陳達說:“記得當年我們在做實驗時,您親自來實驗室看我們,給我們很大鼓勵。”朱鳳蓉說:“我曾在90周年校慶大會發言中,講到系領導曾對我們說的一段話——工物系的同學都是全國各地的佼佼者,都有著遠大的理想,要當愛因斯坦、居里夫人式的科學家,但工物系所從事的事業要隨時準備獻身,要默默無聞干一輩子。這話就是您對我們說的,老師的教育,學生終生難忘。”

讓何東昌欣慰的是,自己主倡創建的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在“文革”前畢業生達到2060人,系里出了11位院士、10位將軍,為國家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何東昌說:“清華大學工物系的建立與國家建設發展的大背景有關,也和南翔同志的辦學思想有密切關系。南翔同志的辦學思想是:建立社會主義的大學必須是高水平的。他認為要辦好果高等教育主要是解決好兩個問題:一個是辦學方向問題,即為誰服務的問題;另一個是辦學質量問題,即怎樣才能服務好的問題。他認為如果教育不能培養出高質量、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那么國家的科學技術事業就不能獨立。”

根據這些辦學思路,在何東昌等人的帶領下,清華大學走出了一條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路子。“當時最大的困難是我們的底子太差,真是一無所有。但這不是不可以克服的,方向正確、隊伍素質好、積極性高是我們的優勢。大家解放思想,又講科學態度,既出了成績,又鍛煉出隊伍。”

何東昌協助蔣南翔創辦高新技術學科專業,主持創辦工程物理系,設立我國最早的原子能專業,自力更生建造試驗原子反應堆,為國家培養出一批急需的高新技術人才;他協助蔣南翔總結和推廣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經驗,參與討論20世紀60年代的“高校60條”……

作為一位教育家,何東昌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嘔心瀝血了一生,即使離休多年,身患疾病,行動不便,他還不忘關心清華大學的發展,關心青少年的成長,關心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2008年3月27日下午,清華大學設立“何東昌獎學勵學基金”。校黨委書記陳希在捐贈儀式上說,以對清華大學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深受師生愛戴的老教師、老領導命名設立獎學勵學基金,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激勵作用,是清華文化的一種傳承,對培養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何東昌說:“我覺得中國的教育任重道遠,真正要變成高水平的教育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比如中小學教育怎么能夠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真正做到以提高全民素質為目標,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再有就是,我們的研究生教育要搞上去,碩士、博士的質量要提高,不能有不合格的博士生從學校里獲得學位證書。還有一個是,大學的人才培養專業結構怎么能夠跟市場的需求相對應,這個機制現在還沒有完全形成。還有農村教育問題,農村教育中央轉移支付落實的情況怎么樣,轉移得夠不夠?我覺得農村教育還得增加投入,這項工作還沒有結束……”

這位老教育家認為,中國當下的教育,規模不成問題,主要是質量問題。

老人早年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科學家,最終他成了一位教育家。對此,他感言:“我這一輩子,參加革命不后悔,搞教育不后悔!”

他深有感觸地說:“教育不能搞‘獨木橋’,要架‘立交橋’,我們要多架橋梁,讓有理想、愛學習的人,順利地通向成功的路途。那種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做法,我反對!”

他說,通向目的地的路還有很多,我們應該給孩子們創造更多的“橋”,讓他們走上成功之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1精品最新在线播放|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午夜a级毛片| 成人免费一级片|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 另类欧美日韩| 色悠久久综合|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肉网|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青青草91视频|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毛片最新网址| 毛片久久久| 日韩欧美网址|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久青草网站| 少妇精品网站|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久久综合色视频|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色综合狠狠操| 538国产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69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一老牛影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欧美中文一区| 99re经典视频在线|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国产免费网址|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免费毛片视频|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在线中文字幕网|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AⅤ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欧美性精品| 五月激情综合网|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在线毛片网站| 在线观看视频99|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国产小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第页|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日韩毛片在线视频| 欧美一级高清片久久99|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